出身寒门的陶侃如何成为东晋名?寒门也能出贵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2-06-16 属于:陶侃

西晋末、东晋初,是一个典型乱世,外有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侵扰,内有统治集团不问势力间的你争我斗,还有不堪忍受残暴统治的流民(农民)起义,战火几乎从没有停止过。在这纷攘局面中,陶侃脱颖而出,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伐张昌、平陈敏、讨杜弢、征苏峻,安定广州、镇守长江中游,不仅对东晋初年政治局面的稳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自己打下了一片天地,由寒门子弟跃而成为别人不能忽视的一股势力。这些成就,与他严于律己、不断进取是有很大关系的。

一、严格要求自己

晋代社会,特别讲究门第观念、血统出身。如果出生于世家大族,不用自己怎么努力就可以得到显赫的官职,而如果生在平民家庭,则是不管你如何奋斗也几乎不可能进入上流社会,甚至连当个小官的机会都没有。陶侃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全靠母亲把他抚养长大,母亲为了他能有一个好的发展,特别鼓励他去广泛结交成功人士,甚至剪掉自己心爱的长发为他筹集与朋友交往的资金。陶侃明白母亲的一片苦心,不仅自己努力上进,对母亲也更是非常的敬重。所以当他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到县里当了一个小官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给母亲弄了一坛子咸捎回家,想让她老人家饱饱口福,却不想母亲不仅把鱼退了回来,还写信责备他不该损公肥私:“你当了官了,能够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了,你的这种行为让我很为你担忧啊。”

这件事对陶侃的触动很大,他深刻反思,决心从小事做起,对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管有多么贵重或是多么微小,都绝不染指;在为人处事中,善于从小事方面克制自己;做实事,绝不浪费时间,绝不消磨自己的意志,虚度光阴。在以后的为官生涯中,陶侃一直格守着这些优秀的品质,不仅为他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更为他在后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一次,军中弟兄饮酒,正喝到高兴处,陶侃却放下了杯子。一个人端着酒杯来到了他的面前:“陶兄,你刚跟某某喝了,现在我敬你酒不喝,太不给面子了吧?”不想陶侃没有回答,却低着头,流下了眼泪。他说:“我不是为酒而哭,是想起了我的母亲,我在年轻的时候曾大醉过,她老人家教导我说,君子不能贪杯,做事一定要有节制,如果你连喝酒这样的小事都管不住自己,又能做什么大事呢?给我规定了喝酒不能超量,我现在不喝对不起朋友,喝了又违背她老人家的意愿,所以难受啊。”孝道在古代一直是受到人们推祟的,众人听他如此说,也就不勉强他了。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这一习惯,也就不再劝他喝酒了。《晋书》记载说:每次喝酒,他都有定量,常常是正喝到高兴的时候量却已经到了,别人劝他不妨变通一下,可他从来都是坚决放下酒杯,绝不多喝。

公元315年,掌握东晋政权的王敦嫉妒陶侃的战功和赫赫声望,把他贬到广州去当刺史。陶侃到任后,整顿秩序,打击豪强,安定民生,做了不少好事。但毕竟广州在当时属于偏远之地,境内相对安定,时间一长,一切转入正轨,也就没多少事可做了。为不使自己在安宁的环境中消磨意志,陶侃想出了一个搬砖的办法。找人弄了一百块大砖,每天晚上把砖从院子中搬到屋里,早晨起来再把砖从屋里搬回到院子。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没事给自己找事,他回答说:“我们现在虽然是在南方偏远之地,但总有一天要收复中原,安逸的生活过久了,如果国家有事召用时,恐怕就不能胜任,所以我得经常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广州一呆十年,他的搬砖励志,也从未停止。

334年,陶侃七十六岁,在镇守荆襄、拱卫东晋北部边境、抵御北方各族政权进攻多年之后,老了,打不动了,再次给皇帝上表请求退休。终于得到了批准,在离开荆州任所之前,他把官府中的军事装备、物资器械、船只等物都一一查点清楚,在仓库中封好,并登记造册,交专人保管,然后才登船赶赴长沙。这种卸任时的磊落与光明、不带走一丝一毫公家财物的品格,赢得了朝野的广泛赞誉。

二、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陶侃的一生,虽然官职变换不定,但不管在什么位置上,他都是大力提倡节俭,杜绝浪费。

在荆州(东晋时的荆州,指今湖北江陵及周围地区)刺史任上时,为应对战事需要,他主持建造一批战船。在常去现场视察督导的过程中,发现剩竹头和碎木屑扔得到处都是,他觉得很可惜,就下令把这些东西都收起来,不准扔掉。当时人们很不理解,觉得官府有的是银两,还在乎这几把碎木渣?可是既然主将有令,大家也只好遵守。到了冬天,雪后消融,路面泥泞不堪,储存的木屑正好用来铺地,方便大家的进出,众人这才明白陶侃的用意。过了几十年,东晋另一大将桓温来做荆州刺史,准备出兵讨伐蜀国,却缺少装船用的竹钉,一名老兵告诉他陶刺史在时曾储备了不少竹头,从仓库中找出来,稍微加工。正好合适。

也是在荆州任内,一次陶侃到郊外视察,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在手里玩,就叫住他问:“你拿这些做什么用?”那个人有点发愣,可是见陶侃的派头,又不能不答,只好说:“走路闲的无聊,顺手拔了一些玩玩。”陶侃听了,非常生气,训斥他说:“你个小子自己不种田,还无故毁坏别人的劳动成果,真是可恨。”命令随行的士兵把那个人捆起来,抽了一顿鞭子了事。

这些事情虽然都不大,但作为一个主官,其言行却有很好的辐射效应,是其他下属和普通百姓效法的榜样。他的这种带头作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珍惜光阴,勤于政事

陶侃在珍惜时间方面,有一句名言:“大禹是圣人,还在珍惜每一寸光阴。我们这些普通人,就更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决不能贪图安逸,荒废时日。如果活着不能有益于社会,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世,也真的是白活了。”所以,他珍惜每一分光阴,把时间都用在了做事上面。

当时的社会中,人们以清谈高论、不务实际为追求目标,与人交往,话说的越玄妙、对方越听不懂才显得越有本事。如果做官勤于政事,反而是下层小吏的行为了。当时还有一个风气,就是人们都以豪饮烂醉为风流潇洒,不管是在官场上还是在民间,人们都常常是喝酒做乐,赌博嬉戏。可是,陶侃不理这一套,他坚持在自己的治理范围内,杜绝这种恶习。

首先是勤于政事。他在衙门里办公时,总是正襟危坐,一丝不苟,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尽力处理妥当。而且,各种信函往来从不用秘书,都是自己直接做答。有人来访干脆利落,谈完正事就送客,从不虚情假意的耗费时间。他还经常到处调查走访,发现问题马上整改,发现弄虚作假的行为严厉斥责。一次,在武昌行营,他号召将士都要在自己的营前种树,可是,一名小军官偷懒,把官府种的柳树移到了自己的门前,陶侃走到这里时发现了异常,说:“这不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么?怎么到了你这里?”那名小官吓得连连求饶,不仅重新补种,还受了处罚。

其次是禁绝将士醉酒的恶习。陶侃在任内,发现属下有因喝酒误事的,总是严加处罚,还曾经把一些下属的酒器、赌具都扔到江中。由于他自己喝酒很有节制,又制定了醉酒的处罚制度,执行严格,在他的管辖下,人人不敢贪杯,办事效率出奇的好。这在东晋的官场上是非常少见的。

虽然陶侃的行为,不能扭转当时的社会风气。但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行节俭,勤于政事,收到了实效。他的这种杰出的才能、勤奋的精神,严于律己的品格,不仅在当时为他赢得了功名,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衷心的爱戴,治理州政很有成绩,更使他在后世获得了人们的广泛称羡与赞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