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学士首席杜如晦:唐太宗称制过程的第一谋士
【十八学士首席代表】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上世代担任北周和隋朝的显官。他从小机敏过人,进入仕途后做了一个小官,但很快自动离职回家。李世民进入长安时,杜如晦也被招入帐下,从此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他以办事干练有决断著称,与房玄龄齐名,人称"房谋杜断"。后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入李世民特设的文学馆,被尊为十八学士之首。
因为李世民功劳显赫,遭到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太子党羽殴打杜如晦,导致皇位争权酿成流血事件。李建成欲削弱李世民势力,唆使唐高祖驱逐杜如晦和房玄龄出秦王府。不久,房、杜二人潜回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事成后升任太子左庶子。
唐太宗登基后,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封蔡国公,后改任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杜如晦任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担任左右相,共同辅佐唐太宗,四海升平。同年冬,不幸染病,于翌年三月病逝,年仅四十六岁。
【李世民差点错失杜如晦】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出身名士之家,祖上世代为官。曾祖和祖父都在北周当过大官,祖父杜果则官至隋朝工部尚书,父亲杜吒曾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从小聪明颖悟,喜欢读书,好谈文史,机敏果断。他去吏部应试,当时以善于识人著称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曾称赞杜如晦定会出人头地,也非常器重杜如晦,说他有应变的才能,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杜如晦后来果然如高孝基所预言的,成了唐朝一代名相,有感于高孝基的知人之明,特意为他立碑作纪念,也算是不忘旧。
但在当时,杜如晦和房玄龄一样怀才不遇,只做了个小县城的县尉(负责保安)。他眼见隋朝政局飘摇,又觉得没前途,不久就弃官回家了。
李渊父子太原起义后,李世民进军长安,杜如晦家离长安很近,很快被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人事参谋),后来升为陕州行军总管府长史(地方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秦王李世民是唐高祖次子,在起义中功劳最大,身边追随着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自然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嫉恨。
李建成担心秦王府人才济济,日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以朝廷名义外调了大批秦王幕府中的文武人才,将其派到外地任职。李世民担心自身力量被削弱,就跟心腹谋士房玄龄商量,房玄龄说:“府中的官员被抽调的虽多,但都不算可惜。只有杜如晦聪明有见识,是王佐之才。您要是安于当秦王,无啥大志,那是用不上杜如晦的,但若要经营天下的话,非此人不可!”李世民醒悟过来,大惊说:“你要是不说,我差点失去了这个人才!”连忙上表奏请留下杜如晦,唐高祖批准,这才把已调离的杜如晦追回。
杜如晦从此跟随李世民左右,和房玄龄一起辅佐李世民,征伐四方,参与每场战役,参与军国机要之事,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两人处理秦王府的公务,能办的当即就办,从不堆着公文不批,而且办事公允,下属们都心服口服。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杜如晦机敏干练,遇事善断,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形成赫赫有名、威力无穷的“房谋杜断”组合。
【十八学士首座】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生擒夏王窦建德,逼降郑帝王世充,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特殊功勋,特设天策上将府,封他为天策上将,官位在诸位王公之上。李世民虽仅有二十多岁,却极有远见,认为四海已渐渐趋于稳定,建设时期即将来临,便及时由武略转向文治,在西宫修建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士,号称“十八学士”。
李世民邀杜如晦坐上十八学士的首座,与房玄龄并列,其次有虞世南、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这十八位学士以六人为一班,轮流值班,共同研讨学问,商定国家大计。李世民每天忙完公务,就到文学馆和学士们一起学习,常常讨论到深夜才入寝。
这批学士受到非常优厚的待遇,李世民还特意让当时的名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让褚亮(褚遂良的父亲)题写了赞语,并很珍惜地收存起来,一时满朝传颂这样的盛事,天下文人都对文学馆十分向往,认为一进入文学馆就等于“登瀛洲”(瀛洲是著名仙岛,相当于登龙门)。
李世民以戎马起家,又年轻气盛,居然愿意每天晚上跟着一帮中年学者读书讨论,孜孜不倦地上短期进修班,被后人大大称赞。可惜这个由房玄龄、杜如晦主持的一流进修班的课程、作业等,都没有流传下来,不然对后世政治家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十八学士实际上就是李世民的智囊团,李世民正是在他们的策划协助下,成功地从父亲兄长手里夺得皇位,君临天下。
【太子党痛打杜如晦】
李世民战功显赫,又有十八学士以及一批武将协助,太子李建成对此早已不满。兄弟间的权力之争,很快上升为武力冲突,代表事件就是杜如晦被痛殴。李建成和最小的四弟李元吉结为一党,走后宫路线,结交唐高祖宠妃,以枕边风左右父皇,甚至传出了两位皇子与张婕妤、尹德妃等私通的绯闻。李世民平定洛阳后,后妃们向他索要珍宝、土地,李世民公事公办,不予理会,得罪了后妃。
一次,杜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之父阿鼠的府第门口,阿鼠的家僮强逼杜如晦下马,杜如晦没照做,立刻被拖下马,痛打了一顿,还折断了一根手指。阿鼠怕世民向高祖告状,先让尹德妃向高祖告状说:“秦王手下骄横,凌辱臣妾家人。”高祖偏听信,责备世民说:“你的手下对我的妃子尚且如此,对待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李世民极力辩解,高祖始终不信。杜如晦白白断了手指,在李氏兄弟的流血冲突中成为第一个受害者。
在李世民于李建成处吃完饭中毒呕血后,双方的矛盾终于激化。秦王府的谋士忧心忡忡,却没有办法,擅长谋划的房玄龄建议为了国家大事应该不拘小节,存亡关头,不如杀死太子。李世民召杜如晦商量,杜氏到后立即做出决断,主张先发制人。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在加紧步伐,建成忌惮房、杜二人,对元吉说:“秦王府里我们要小心的人,唯有杜如晦与房玄龄。”于是他多次在李渊面前说坏话,高祖终于下旨,驱逐房、杜二人。接着,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在饯别宴会上杀害李世民,世民处境险恶,只好派人去召房、杜二人回秦王府商量对策。房、杜非常为难,因为有圣旨不准他们进秦王府,抗旨乃是死罪。李世民解下佩刀对尉迟敬德说:“你再去约他们,再不愿来,就取了他们的首级。”左右都是死,二人只好乔装打扮成道士,混进秦王府。在他们的策划下,李世民第二天就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
【短暂的房杜左右相组合】
唐太宗即位后,论功行赏,杜如晦也被列为五位一等功臣之一,拜兵部尚书,封蔡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改任吏部尚书,翌年升为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同任左右丞相,共同辅佐唐太宗处理朝政。李世民励精图治,进行了一连串的改革,房、杜二人作为他的左右手,配合默契,在制定国家的典章制度、任命和考核官吏等各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每次在太宗面前议事,玄龄见杜如晦不在,定说:“如晦来了才能做决定。”等杜如晦来了,一一审读房玄龄的方案,选择其中最可行的,再由太宗责成决策。房、杜二人,形成了人才合理搭配,将偏才组成了最有效的全才型国家高层,开创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后人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可惜的是就在贞观三年的冬天,杜如晦染病辞官,太宗下诏给他原薪在家养病,经常派人问候,派名医前去诊治。杜如晦的病情加剧后,太宗除了让皇太子到杜家去探视,还亲自到杜府,难掩悲伤地流下了眼泪。但即便天子如此关心,也已回天乏术,杜如晦不久就去世了,年仅四十六岁。太宗痛哭不已,三天没上朝,特意写手谕给虞世南说:“朕与如晦,君臣二人情深义重,如晦不幸早逝,我心里悲痛,你要体察我的心意,好好为如晦写一篇碑文。”后来,太宗有一天吃到一种瓜,觉得非常美味,顿时回忆起杜如晦,就停下来不吃,留下那一半派人送到杜如晦灵前。可见杜如晦在太宗心目中分量不轻,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必定还有一番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