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弹性力学
涉及空气动力学和弹性结构力学的一个力学分支,主要研究飞机飞行时的弹性特点。飞机上有些空气动力(简称气动力)对微小的弹性变形非常敏感。当飞行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微小的弹性变形会明显地改变气动力的大小和分布;气动力的改变又进一步影响结构的弹性变形。气动力和变形的相互影响,会导致飞机难以飞行,甚至破坏。即使飞机速度低于临界速度,弹性变形也可能对飞机的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对于飞机设计来说,气动弹性力学至关重要。它有下述几个主要课题:
变形发散 或称变形扩大。长直机翼的扭轴(即弯心连线)位于气动中心线(即气动力中心连线)之后,举力对扭轴的力矩会使机翼扭转而增大攻角,因而又增大举力,使机翼产生更大的扭转。在飞行速度较低时,这种相互影响越来越小,机翼处于稳定平衡状态。但当飞行速度提高到某一值时,机翼就不能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扭转变形逐渐扩大,这种现象称为机翼扭转发散。飞行速度的这个临界值简称发散速度。对于后掠机翼,不仅扭转能改变攻角,弯曲也能改变攻角,因而后掠机翼的变形发散称为机翼弯扭发散。由于后掠机翼向上弯曲会减小攻角,所以机翼后掠能提高发散速度;反之,机翼前掠则会降低发散速度。变形发散是静稳定性问题,在数学上属于本征值问题。
操纵反效 偏转飞机副翼能产生滚动力矩,使飞机滚转。由于机翼的弹性,副翼的效应会随飞行速度的增大而降低,这在后掠机翼上尤其严重。当飞行速度达到某一值时,机翼上气动力引起的弹性变形会使副翼失效(即副翼效应为零),飞机无法操纵。这时的飞行速度称为反效速度。飞行速度超过反效速度后,副翼效应为负而起相反的作用。为使飞机能正常飞行,不但要使飞行速度低于反效速度,而且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副翼效应。所以,在设计飞机时要算出副翼效应随飞行速度变化的曲线,以供核验。由此曲线,按副翼效应等于零,也可求得反效速度。其他操纵面如尾翼的舵面也有同样问题。影晌尾舵效应的,主要是机身的弹性变形。操纵效应问题在力学上是响应问题,但反效问题仍属本征值问题。
颤振 它是气动弹性力学中最重要的课题。飞机飞行速度低时,机翼(或尾翼)的任何自由振动,都会因阻尼而衰减。但飞行速度超过某一值时,微小扰动就会引起振动发散,振幅急剧增大,使机翼(或尾翼)在2~3 秒钟内破坏,这种现象就叫颤振,而出现这一现象时的飞行速度为颤振速度。产生颤振的基本原因是:翼面振动的瞬间气动力与弹性位移之间有相位差,使振动发散所需的能量从气流中注入结构振动中,在气动力作功大于阻尼力消耗功的情况下,就发生颤振。颤振是个动稳定性问题,其特点在于气动力要按非定常气动理论或准定常气动理论计算。
抖振 气流中的湍流也会引起结构振动,这种运动往往是没有规律的,称为抖振。飞机某个部件上若有气流分离,就可能引起另一部件发生抖振。例如,尾翼抖振就是由于机翼和机身联接处有气流分离而造成的。防止抖振的方法是,将飞机外形设计成流线型,合理安排尾翼相对于机翼和机身的位置。
突风载荷 飞机飞行时总会遇到垂直于飞行方向短时间的突风。在大型飞机的强度计算中,突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这方面的计算必须考虑到飞机的弹性。按弹性飞机对突风的响应算出机翼根部的弯矩,比刚性飞机的值大15%~20%。
参考书目 冯元桢著,冯钟越等译:《空气弹性力学引论》,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1963。(Y.C.Fu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Aeroelasticity, John Wiley & Sons,New York,1955.) R. L. Bisplinghoff,H. Ashley and R.L. Halfman,Aeroelasticity, Addison-Wesley,Cambridge,Mass-achusetts,1957. E. H. Dowell,et al., A Modern Course in Aeroelasticity, Sijthoff & Noordhoff,Alphen aanden Rij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