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曹魏简介

魏太祖曹操

魏太祖曹操

曹魏(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据有北方的政权。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篡汉为魏。至265年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号为晋。

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王妃,同时汉天子命曹操之女为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登基建立魏朝时国号便为“魏”。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称“曹魏”,以区别于其他名“魏”的政权。

魏国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领土最辽阔的国家,灭蜀汉前疆域达到近四百万平方千米。263年,魏军攻灭蜀汉,同年占领广州,至此曹魏疆域达到全盛,约五百万平方千米。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盘踞中原一带,而这区人口也是最多。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魏元帝及后人获封为陈留王,在晋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陈留王世袭历经4朝,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至南朝齐,国祚之长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曹魏历史

魏高祖曹丕

曹魏未立国前,东汉已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刘备、孙权等诸侯认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令各地割据势力必须遵奉其令,而军事方面则选编精锐,组成一批强大的骑兵劲旅——虎豹骑,在平定中原的重要战役中屡次建功,在掌握军政的发展下,为后来的魏国打下了基础。200年的官渡之战后控制了中原北方地区大部分,并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

但由于曹军未适应到南方的地理环境,在水土不服,天气陡转等因素下,于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与刘备的南方联军,退守北方。但由于曹军所伤多为原刘表麾下水军与降军,因此孙刘势力亦无法撼动曹操政权。由于曹操年事已高,于是终其一生只控制了中原一带。其后迫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220年,曹操去世后由次子曹丕嗣位。

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曹丕篡位,自立为帝,定国号魏,并定都洛阳,曹魏正式建立。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又称魏武帝)。汉中王刘备于221年在成都汉统称帝并建立蜀汉,续国号汉。吴王孙权也于229年在建业称帝并建立孙吴,至此,三国正式形成。

魏文帝曹丕称帝七年就去世。曹丕死后,长子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曹魏朝廷此时分为两大派,一是以曹真和曹休为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马懿世家和贾逵世家为主的新势力,日渐形成严重的对立,埋下日后的高平陵之变的种子。而夏侯惇和夏侯渊死后,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没落,渐渐远离权势。导致司马世家势力庞大,夏侯世家无法抗衡,日后高平陵之变的发生后,夏侯世家遭到流放边境、投降蜀汉与孙吴。

魏烈祖曹叡

曹操出身寒族,且与阉宦有关,不以儒学为务,与当时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强调重才不重德,并以法家之术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学。曹操为一代枭雄,不仅得到众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分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为曹操引进不少士大夫阶层的人才。官渡之战,曹胜袁败,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暂时忍耐屈服,却嗣机恢复。终于他们支持出身士族的司马懿,向曹氏夺回政权。

曹魏都是在与蜀汉、孙吴的战事中度过,如蜀汉的诸葛亮发动多次北伐攻打魏国,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多次力拒来犯守护国土。由于司马懿为曹魏立下不少战功,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渐渐提升,直至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利用兵变,铲除了曹家宗室的曹爽,后其子司马师在政治斗争中又铲除了夏侯家的夏侯玄,司马氏家族权倾全朝,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成为朝廷中最有权势的朝臣,能擅自废立皇帝。魏帝曹髦不甘司马氏威胁自己帝位,亲自攻打司马昭,司马昭亲信贾充派成济杀害曹髦,事后仅成济被处死,而司马氏家族则没受牵连。

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汉计划,派遣锺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汉,结果汉后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于266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灭亡。

曹奂及后人被封为陈留王,在晋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陈留王国历经4朝,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至南朝齐,国祚之长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军事

曹魏于曹操死前,兵力约30-45万,曹操死后,曹丕滥兵用战,兴建修房,死了不少的精兵,据当时的史书记载,兵力约13-16万,为曹魏的低落时期,到了曹叡统治,由于推动多子政策,兵力大增到40-47万,到司马家族主政后,约到60-65万,为最高峰,晋朝统治后的第23年,兵力破百万。

文化

曹魏虽然是以军力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又称建安文学。即使到了后期其君主也颇有艺术造诣,如曹髦擅长诗文、绘画,被誉为才子。

经济

魏、汉、吴三国中以曹操最重视农业(用毛玠兵农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垦荒的面积最广,当时曹魏经济实力最强的原因,也与此相关。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

分享到:

曹魏的故事

更多 >>
  • 司马懿诈病骗曹爽 司马懿诈病骗曹爽

    魏明帝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魏明帝病重,司马懿匆匆赶到了洛阳,入见明帝。明帝拉着他的手,恳切地对他说:“我总算见到你了,死也瞑目了。我把后事都嘱托给你了,你一定要与曹爽好好[更多]

曹魏的相关人物

  • 华歆 华歆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族。平原郡高唐县人(今山东省高唐县)。 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臣。 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更多]

  • 曹叡 曹叡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魏第二位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更多]

  • 应璩 应璩

    应璩(190年-252年),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玚之弟。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更多]

  • 曹摅 曹摅

    曹摅(?—308年),字颜远,谯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大司马曹休曾孙,卫将军曹肇之孙,西晋官员、文学家,官至襄城太守、征南司马。 曹摅善治地方,爱民如子,担任临淄令期间更被称为“圣君[更多]

  • 阮籍 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更多]

  • 曹植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更多]

  • 嵇康 嵇康

    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治书侍御史嵇昭之子。[更多]

  • 张颌 张颌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河间市)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归属袁绍后,击破公孙瓒有功,迁宁国中郎将。参加官渡之战,被曹洪击退,随后投降曹操[更多]

  • 贾充 贾充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郡襄陵县(今山西襄汾)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 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更多]

  • 曹丕 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与继室卞夫人的嫡长子(曹丕在曹操全部[更多]

  • 司马昭 司马昭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更多]

  • 陈泰 陈泰

    陈泰(?-260年),字玄伯,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司空陈群之子。陈泰早年任散骑侍郎,其父陈群逝世后袭封颍阴侯,历任游击将军、并州刺史、尚书等职,在地方颇著政绩。[更多]

曹魏的文化百科

  • 夏侯四杰 夏侯四杰

    夏侯四杰是指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他们是夏侯渊的四个儿子,是三国期间出现的能人义士,分别立下大功,被称为夏侯家族的四杰。[更多]

  • 八虎骑 八虎骑

    八虎骑,又称“八虎将”,是指三国时期曹操部下的八位宗亲中的名将,因为在史书《三国志》中同属一卷,又都是出类拔萃的英豪人物,深受现代的网友们喜爱,后者尊称这八位为八虎骑。分别[更多]

  • 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陈寿撰写魏书卷十七时,将此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更多]

  • 曹魏五谋臣 曹魏五谋臣

    曹魏五谋臣,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更多]

曹魏的野史解密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