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蓟马
属缨翅目蓟马科。别名棉蓟马、葱蓟马、瓜蓟马。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范围广,主要为害葡萄、苹果、梨、梅、李、石榴、柑橘、草莓、芒果、菠萝、棉花及茄科、瓜类、百合科蔬菜等,寄主植物达18个科30多种。以若虫、成虫在叶背吸食汁液,使叶面现灰白色细密斑点或局部枯死,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2~1.4毫米,淡褐色。触角7节,第3、第4节上具叉状感觉锥。前翅淡黄色,狭长,近透明,翅缘具长缨毛。腹部第2~8背板较暗,前缘线暗褐色。头近方形,头宽大于长。前胸稍长于头,后角有2对长鬃,中胸腹板内叉骨有刺,后胸腹板内叉骨无刺。腹部2~8背板中对鬃两侧有横纹,背板两侧和背侧板线纹上有许多微纤毛。
若虫 共4龄,各龄体长为0.3~0.6毫米、0.6~0.8毫米、1.2~1.4毫米及1.2~1.6毫米。体淡黄,触角6节,第4节具3排微毛,胸、腹部各节有微细褐点,点上生粗毛。4龄翅芽明显,称伪蛹。
卵 约0.2毫米,初期肾形,乳白色,后期卵圆形,黄白色,可见红色眼点。
发生规律
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山东省6~10代,华南地区20代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8~10代。可行孤雌生殖,每头雌虫平均产卵约50粒(21~178粒),卵产于叶片组织中。以成虫和若虫在葱、蒜叶鞘内侧越冬为主,少数以“伪蛹”在土块下、土缝内或枯枝落叶中越冬,在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春季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开始活动。成虫极活跃,善飞,怕阳光,早晚或阴天取食多。初孵若虫集中在叶基部为害,稍大即分散,2龄若虫后期,常转向地下,在表土中经历拟蛹期。烟蓟马喜温暖和较干旱的环境,在23~26℃和相对湿度40%~70%时,有利于烟蓟马发生,高温高湿则不利,暴风雨可降低发生数量。一年中以4~5月为害最重。在15~20℃时,卵历期为10~14天,若虫期(1~2龄)9~11天;21~25℃时,卵历期为7~10天,若虫期(1~2龄)为8~9天;26~30℃时,卵历期为5~7天,若虫期(1~2龄)为6~7天。“前蛹”期为2~4天,“蛹期”为3~5天。成虫寿命为8~10天。
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早春清除田间和四周杂草及枯枝落叶。②药剂防治。在若虫发生高峰期,可选用10%除尽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视情况防治2~3次。
烟蓟马成虫(已放大)
烟蓟马若虫(右)(已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