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期变形监测
1.一般规定
1)施工期变形监测的项目包括边坡监测、堆石体监测、结构物监测和基础稳定性监测。
2)各监测项目监测点测量中误差见表13-13。
表13-13 变形监测点测量中误差
mm
注:监测点测量中误差均相对于工作基点而言。
3)变形监测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宜利用施工测量控制网中较为稳定的三角点和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较为稳定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平面和高程),其施测精度不应低于四等网的精度要求。
4)变形监测观测周期按设计要求执行。遇特殊情况(汛期、雨季、异常变化、特殊要求等)应适当加密观测。首次应连续观测两次,并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5)监测工作实施前应编写专业技术设计报告,按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与观测作业。观测所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按照要求进行检定和检校。
2.选点与埋设
(1)基准点、工作基点的选点与埋设应遵守的要求
1)基准点必须建立在变形区以外稳固的基岩或坚实土基上。若基准点选在土基上,对土基基础应进行基础加固处理。工作基点宜靠近观测区,其位置的选择应注意使其与监测点构成对观测精度有利的观测图形并有较好的通视条件。
2)平面控制基准点、工作基点应建造具有强制归心标盘的混凝土标墩。
3)垂直位移的基准点至少要布设一组,每组不少于3个固定点,应埋设不锈钢或铜质水准标心。
4)标石结构按照《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进行设计。
(2)监测点的布置与埋设应遵守的要求
1)监测点应选埋在变形幅度大、变形速率快的部位,以能正确反映变形体的变形为原则进行布设。监测点标石应与变形体牢固结合,宜建造具有强制归心标盘的混凝土标墩,并在旁边埋设水准标心。
2)滑坡监测点应沿滑坡走向布设;高边坡的监测点应呈断面布设。
3)土石围堰变形监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变形特征和设计要求确定:在河床深槽地段宜隔20~30m布设一点,在一般地段宜隔50~80m布设一点。
4)山体或建筑物裂缝监测点应埋设在裂缝的两侧,标志的形式应根据要求进行专门设计。
5)采用视准线法观测时,中间监测点标石埋设不得偏离两端点准直线方向±20mm。
3.水平位移观测
1)根据监测项目的形体和地形条件,水平位移可采用前方交会法、视准线法、精密全站仪坐标法进行观测。
2)采用前方交会法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13-14。
表13-14 前方交会法观测的技术要求
3)采用视准线法(活动觇牌法和小角度法)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13-15。
表13-15 视准线法观测的技术要求
4)视准线观测之前,应测定活动觇牌的零位差、固定觇牌同轴误差,按《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的要求对经纬仪(视准仪)进行检验校正。
5)活动觇牌法一测回的观测程序如下:
①在视准线一端点安置经纬仪或视准线仪,在另一端点上安置照准标志,在监测点上安置活动觇牌。仪器凉置15min后精确整平,盘左位置后视另一端点,精密照准标志后固定照准部。
②司仪员指挥司觇员旋转微动螺旋,使活动觇牌标志中心与视准线重合后,通知司觇员读数一次。
③司觇员根据司仪员指令再一次旋转活动觇牌微动螺旋,当听到司仪员读数指令时再读数一次。
④纵转仪器望远镜,盘右位置精确照准端点标志后固定照准部。
⑤按上述“②”和“③”操作获得盘右位置时的两次读数。
6)固定觇牌小角度法观测时可不变换水平度盘位置。若观测方向的垂直角不超过±1°,可不进行盘右观测,一测回观测程序如下:
①在视准线一端点上安置经纬仪,在另一端点上安置照准标志,在监测点上安置固定觇牌。凉置仪器15min后整平仪器并精确照准另一端点标志,读取水平角读数。
②旋转仪器水平微动螺旋照准监测点上的固定觇牌标志中心,读取水平角读数。
③反方向旋转水平微动螺旋使视准线离开固定觇牌标志,再顺时针旋转水平微动螺旋,精确照准固定觇牌标志中心,读取水平角读数。
④旋转仪器水平微动螺旋照准端点标志,读取水平角读数。
7)固定觇牌小角度法观测,当观测方向垂直角超过±1°时,应进行盘左和盘右位置观测。当观测方向垂直角超过±3°时,每测回间应重新整平仪器。
8)采用精密全站仪坐标法观测时,各测回均应后视起始方向,其技术要求见表13-16,观测时温度、气压的读取与输入以及使用特制觇牌的要求,应遵照有关规定。
表13-16 精密全站仪坐标法观测的技术要求
注:照准1次测坐标4次为一测回。
4.垂直位移观测
1)对于边坡、堆石体、建筑物的基础的垂直位移观测,宜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进行,每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15mm,往返附合较差或环线闭合差为±0.6(n为测站数)。
2)对于有些只需要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就可以达到监测目的的项目,可以采用能满足相应精度要求的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
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的其它文章:
- 外业作业环境
- 住宿安全防范
- 饮食安全防范
- 行车安全防范
- 出测、收测前的准备
- 内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