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罗基纳美军登陆(1943年10~11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9 属于: 著名海战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1943年研究太平洋战场的进攻计划时决定,将日军设在南太平洋的最重要基地腊包尔封锁起来,使之丧失应有的作用。为此,赋予西南太平洋部队(司令为麦克阿瑟陆军上将)的任务是攻占新不列颠岛的大部地区,而赋予南太平洋部队(司令为哈尔西海军上将)的任务是攻占布干维尔岛。布干维尔岛是所罗门群岛中最大的一个海岛,位于这个群岛的最北部,离腊包尔最近。美军攻占布干维尔岛的主要目的是,在该岛修建轰炸机场和战斗机场,以便对腊包尔实施有效的空袭。

登陆点,美军开始认为一是布干维尔岛东北海岸的基埃塔港,二是该岛西南海岸的奥古斯都皇后湾。9月下旬,“加托”号潜艇遣送陆战队小分队对基埃塔一带进行侦察,发现该地不宜修筑机场;而“鹤”号潜艇所遣送的另1小分队在奥古斯都皇后湾西北的托罗基纳角附近登陆,断定那里适于修建机场。美南太平洋部队指挥部还考虑到,要从基埃塔登陆,势必首先攻占希瓦泽尔岛,这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得耽搁很多时间,因而确定从布干维尔岛的西海岸登陆。而西海岸除奥古斯都皇后湾外,别无其它可以避风的锚地。于是,决定以该海湾西北的托罗基纳角为登陆点。

驻防布干维尔岛及其邻近岛屿的日军共约3.3万人,大部被部署在该岛南部的布因、卡希利地区,及其附近的肖特兰群岛;一部部署在北部的博尼斯地区及其附近的布喀岛。在托罗基纳一带担任防御的只有一个步兵团的兵力(第17军第6师团第23联队)。哈尔西力图绕过日军兵力比较集中的南部诸地,而以防御比较薄弱的托罗基纳角为登陆点。

美军投入这次登陆作战的地面兵力,为海军陆战队第3师、步兵第37师和新西兰的一个旅。这3支兵力合编为两栖作战第1军,共3.4万余人,由范德格里夫特将军指挥。为其担任海上输送的兵力,为威金逊海军少将指挥的两栖部队第3编队(运输舰12艘、驱逐舰11艘)。担任海上掩护的兵力为梅里尔海军少将指挥的第39特混编队(巡洋舰4艘、驱逐舰8艘)。另有谢尔曼海军少将指挥的航母特混编认(攻击航空母舰和轻型航空母舰各1艘、防空巡洋舰2艘、驱逐舰10艘),提供空中支援。

在登陆作战开始实施之前,为了迷惑日本人,并预先消灭其部分航空兵力,美第5航空队从新几内亚岛于10月23日派遣飞机92架(“解放者”式重型轰炸机45架、“闪电”式战斗机47架),24日派遣116架(“米切尔”式中型轰炸机62架、“闪电”式战斗机54架),25日派遣51架(“解放者”式重型轰炸机1架、“闪电”式战斗机50架),对腊包尔的各机场进行了白昼袭击,使日机受到很大损失。接着,美所罗门航空队从新乔治亚岛(蒙达)和韦拉拉韦拉岛(巴雷科)对布干维尔岛的各日军机场进行了空袭,使该岛上的5个日军机场暂时不能使用。10月27日,美登陆部队分别在谋诺岛和希瓦泽尔岛上陆,以分散日军对托罗基纳这一主要登陆地域的注意力。

完成上述准备后,担任输送任务的8艘登陆兵运输舰和4艘登陆物资运输舰于28日至30日,分别从圣埃斯皮里图岛、埃法特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出发。31日,从3地出发的运输舰以及警戒兵力在新乔治亚群岛海面会合,编成登陆输送队(运输舰12艘、驱逐舰11艘、扫雷舰和扫雷艇各4艘、布雷舰7艘、拖船2艘),在威金逊的指挥下,沿所罗门群岛西海岸向布干维尔岛进发。

为了牵制日军,第39特混编队于31日深夜对布喀基地和博尼斯地区进行了炮击;而后迅速南下,又于次日晨炮击了肖特兰岛,使当地守军误报美军在布喀岛登陆。与此同时,谢尔曼的航母特混大队还以舰载机反复轰炸了布喀岛和博尼斯。

正当日军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其他方向时,美登陆输送队于11月1日4时45分进入奥古斯都皇后湾的预定登陆地域,其第1波登陆兵于5时26分已在托罗基纳角上岸。尽管受到约300名日军的抵抗,有些登陆艇被击沉,有些被击伤,损失一些兵员,但至当日黄昏时第一批输送的1.4万余名登陆兵已经全部上岸,有6000余吨物资卸到岸上。

美军在突击上陆和卸载的过程中,先后遭到两批日机(舰载轰炸机16架次、零式战斗机86架次)袭击,但均被担任空中掩护的岸基航空兵击退,未受很大损失,只是卸载作业不得不两次中断。运输船也因此开到海上进行规避而耽搁4个多小时,致使8艘登陆物资运输舰中有4艘尚未卸载完毕。威金逊考虑到,登陆地域离腊包尔仅210海里,不仅受到敌机的严重威胁,而且日水面舰艇部队也很可能趁夜来袭,于是命令没有卸载完的运输舰也于天黑时随同其他舰船一起南撤。但是,由于有些作战急需的重要物资尚未卸载,在范德格里夫特将军的要求下,威金逊于当日深夜又在返航途中令那驻艘尚未卸载完的运输舰回到奥古斯都皇后湾。同时,派出4艘布雷舰在登陆地域的外缘水域布设雷障,以防敌舰袭击。不出所料,4腊包尔的日舰艇部队得知美军在托罗基纳角登陆,便倾巢出动,企图予以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