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书燕说》寓言鉴赏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原文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鉴赏】: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误写或误说了一句话,却被他人当作另有深意而加以引用,造成出乎意料的结果。这则寓言所讲的正是这样一件事。郢(楚国国都)人给燕相写信,因天色已晚,灯火又不太亮,他便对秉烛的人说:“把烛举高一些。”他一边说。一边就在纸上误写了“举烛”二字(“过书”即误写)。这样荒唐的书写错误,想不到燕相看到后却解释为有崇尚光明之意,如此引伸,已属十分可笑了。但他又进一步推论说,崇尚光明就是要求举贤任能,这就更加荒谬透顶了。不料燕相将自己的解释告诉燕王,燕王照此办理,竟然天下大治。一次书写上的错误,产生如此奇特的后果,当然是写信者始料不及的,联想到当时的治学风气,韩非在寓言的结尾对此发出了感慨:“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当时的学者为了替自己的学说找到依据,同时博得各国国君的青睐,多曲解古代典籍,就象燕相释“举烛”二字一样,将个别字句无限引伸,大失原意。作者的感慨,即点明了这则寓言意在批评当时学者牵强附会解释古代典籍的现象。郢人和郢人的书信,即比喻古代学者和他们的著作;而燕相的形象,则是比喻当世的学者。韩非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对古代典籍中的许多观点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对推崇先王的孔子、墨子也持批判态度。他曾经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显学》)意思是说,孔子和墨子都称道尧舜,但各不相同,都说自己是尧舜真传;尧舜已经死了,谁能肯定儒墨两家说法的真实性呢?郢人的误笔被燕相国妄加解释,就相当于古人的错误被今人妄加解释,可见古书之不足信。所以这则寓言也包括了批判古代典籍,反对夸大古籍的作用的意义。后人将这则寓言的内容概括为“郢书燕说”的成语,用以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