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造人》寓言鉴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1-13 属于: 寓言鉴赏
【原文】: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

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耶?”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

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原文出处】:《列子·汤问》

【鉴赏】:

这则寓言写偃师,是通过他所制造的假人来写的。在作者的笔下,偃师制造的假人能行能动,能唱能舞,可谓灵巧之至。人们在惊叹假人的灵巧之余,自然也会由衷佩服假人的制造者——偃师。所以,写假人之巧,即是写偃师之巧。应该指出的是,《列子》一书可能掺杂了魏晋时代的故事,本篇当即属一例。那么,这篇寓言的幻想就是植根于魏晋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土壤之中的。从东汉到魏晋,经过大科学家张衡、华陀、张仲景钧等的努力,天文学、医学、机械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进展。傅玄《马钧传》(见《三国志》卷29《杜传》注)记载,三国时扶风马钧巧思绝世,有“天下之巧”之誉。他能用木头做成歌舞女乐,“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斗,变化百端”。寓言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鬼斧神工,又奇想天发,旨趣悠远。这篇寓言所蕴含的意义是比较丰富的。穆王最后感叹说:“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人类的高超技巧,是可以巧夺天工的。人的力量在造化(自然力)面前,一点也不渺小。这就肯定了人的能力和人的价值,讴歌了人类所取得的成就。这篇寓言的后面还有一段话,告诉了我们寓言的另一层含义,即作者的原始寓意:“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外有天,人们切不可稍有成绩便沾沾自喜,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为了突出偃师工艺之巧,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的手法,对假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偃师带假人谒见穆王时,穆王竟以假当真,问:“若与偕来者何人邪?”接着,偃师让假人表演,“千变万化,惟意所适”,让人眼花缭乱,惊异不已。而作者还不满足,居然让假人“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不仅能歌舞,还具有情感,这不仅令马钧的木人望尘莫及,而且比现代机器人还要进步,真是夸张之至!但这夸张又不使人感到虚假,因为它是建立在偃师这样一个具有神奇色彩的人物身上的,所以,愈夸张,愈想象奇特,愈突出了偃师的巧。有人认为,《列子》这则寓言受到印度故事“傀儡戏”(见佛经《生经》卷三)的影响。即使两者同出一源,《列子》的描写技巧也是高出一筹的。而且,这则寓言还反映了我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当时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可能是寓言幻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