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害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2-09-01 属于: 中国资源科学

土壤水分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对旱田作物造成的伤害。雨水过多使地下水位升高或洪涝后排水不良,是造成湿害的主要原因。这时虽然地面没有积水,但土壤孔隙完全被水充满,作物根系的生理活动因缺氧而受到抑制,影响对水、肥的吸收。缺氧还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根系受伤害。过湿还易引起病害流行。湿害发生的地区与多雨带的位置密切相连,3~4月华南准静止锋下连阴雨带,常引起华南地区湿害;准静止锋和切变线下的多雨带,使长江流域在4~5月常发生湿害;秋季南下的冷空气在华西形成静止锋,常因秋雨绵绵而造成湿害。发生概率最高的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约三年两遇。沿江、沿湖地势较低的地区,地下水位高的地带,土质粘重、透水性能差的地块,水利设施差、田间排水不畅的地方,湿害较重;而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土质疏松、透水性好,水利设施好、排水通畅的地方湿害较轻。作物苗期遭受湿害,初生根生长不良、次生根发生少而成为弱苗。分蘖期受害表现为僵苗不发,分蘖减少。拔节期受害则茎秆细弱,容易倒伏,穗小花少。抽穗、开花期受害造成黄叶增多,蕾铃脱落。灌浆期受害引起早衰、早枯、粒重下降。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年因连阴雨湿害作物产量损失10%~20%,严重年达30%以上。1977年春季湿害,有些地方小麦减产50%,收获的麦粒因赤霉病菌太多不能食用而改制工业酒精。挖沟排渍、降低土壤湿度和选用耐湿作物等可减轻湿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