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带气候资源利用
根据中国海岸带气候资源状况合理进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和保护管理。海岸带指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地带,通常指海岸线两侧的陆地和浅海以及沿海岛屿所组成的狭长地带。中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规定:海岸带的宽度为海岸线向陆地延伸10千米,向海到15米水深线。中国海岸带处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相互交汇的过渡带,是世界上海岸带最长的国家之一,全长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北热带,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宽展、岛屿星罗棋布,以及名胜古迹的点缀,从而形成了分别适于种植、养殖、捕捞、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等各业发展的多种气候资源类型。许多岸段是农业、渔业、能源、旅游、交通等各业荟萃之地,又处于对外的窗口位置,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参见彩图插页第45页)。
气候资源特点 ①雨热同季、水热共济。大部岸段位于中、低纬度,亚热带和北热带岸段约占全国海岸带的60%。②季风型气候的特点显著。冬季海岸带大部分地区较寒冷,只有南海岸段仍温暖如春。夏季天气湿热多雨,海岸带南北温差较小,等温线几乎与海岸线平行。春秋两季晴朗少云。③过渡性气候特征。在海陆两种不同的下垫面共同影响下,既有海洋性又有大陆性的过渡型或混合型气候特征。④海岸带气象要素变化梯度大。在海陆间两种不同下垫面急剧转变的影响下,风速、降水、温度、湿度等在海岸附近梯度明显加大,某些岸段又受具体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气候和小气候特征。⑤灾害性天气较频繁。各岸段的降水变率较大,易发生旱涝;冬季冷空气南下常造成低温冷害和冻害;夏季部分岸段有台风暴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给海岸带的工农业生产、港口交通运输、海水养殖和盐业生产等带来一定的危害。
利用途径 ①利用气候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和滩涂宽展的优势,建立粮食、经济作物、果林商品性生产基地。由于海陆近地面层的冷热源季节变化,海岸带地区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的程度比内陆轻,作物生长期长,有效积温高,利于高产优质。位于低纬的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华南沿海及其以南岛屿的海岸带,夏长冬暖,作物可终年生长,滩涂面积约3267平方千米,适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建立粮食、甘蔗、热带水果、冬季蔬菜和热带花卉等商品性生产基地;可利用海岸带的台地和低丘建设经济林和防护林带;发挥冬暖的“天然大温室”优势,发展南繁育种基地。黄海南部和东海岸段包括江苏岸段、上海岸段、浙江岸段和福建岸段,大部分属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全岸段的丘陵、河口、滩涂、海岛均占有较大比例,共有大小岛屿3300多个,农业上宜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同时要充分利用某些岸段的地方性气候优势,如江苏省如东县以南岸段7、8月光热条件有利于发展棉花生产;长兴、横沙岛有良好的柑橘越冬条件;许多地方还有待合理利用秋季充裕的热量资源。渤海和黄海北部岸段大部分为平原,属中温带和南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条件适于稻、麦、棉、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的生长,宽广的滩涂可发展芦苇和水稻为主的综合利用。另外,沿岸春季气温偏低,果树花期较内陆推迟2~3周,很少受春末寒潮冻害,是苹果等温带水果的主产地。②各岸段众多的港湾和河口水域,水温适于鱼、虾、贝、蟹类繁殖,加之饵料充足,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潜力很大。中国海岸带渔场广阔,气候温和,水生动植物品种数量繁多,在海水养殖中有适于发展对虾、贝类、海参、各种鱼、蟹、紫菜、海带的港湾场所。在淡水养殖中,有适于发展罗非鱼、鳙、鲢、鲮、鲤等鱼种的水域。例如,渤海是一个三面环陆的内海,有适于许多鱼虾类和贝蟹类产卵生长的气候条件,加之入海的许多河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天然的“大鱼池”。近海由于季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给鱼类的季节性回游提供了极为优良的条件,可抓住春夏和秋冬两大渔汛,发展捕捞,同时要加以保护繁殖鱼群。③利用卤水蒸发条件好,海水盐分高的岸滩大力发展盐业生产和建设盐业化工基地。在常风大、旱季长、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入海河流少、海水盐分高和滩涂阔的海岸发展盐业生产十分有利,其中海南省西南海岸、雷州半岛西南海岸、福建的平潭至厦门海岸、江苏岸段的海州湾以南至苏北灌溉总渠、渤海西海岸等地晒盐条件均较好,是发展盐业生产的主要基地。④在常风较大的海岸和岛屿,建设风力田,为能源短缺的海岛和沿岸的开发提供新能源。全国大部分海岸带都属风能丰富区或风能可利用区,其中渤海和黄海北部岸段和东海岸段离海岸5千米以内的大陆一侧以及近海岛屿的风能密度大都在150瓦/米以上,有的高达200瓦/米以上,有效时数占全年的70%~80%,很有开发价值。另外,还可开展太阳能用于海水淡化的实验。⑤利用沿海自然风光和气候宜人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事业和建设疗养基地(参见彩图插页第45页)。
海南岛宝灵湾旅游区
海南一带,人们最爱种植椰树、棕榈树、桉树和竹子
台湾东海岸景观
【参考书目】:
《海岸带气候调查报告》编写组:《中国海岸带气候》,气象出版社,北京,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