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7-26 属于: 简明人文地理学辞典

海上丝路,即海上商贸通道,因中国对对西方输出以蚕丝和丝织品为主,故得名。海上丝路是陆上丝路(张骞开辟)的支线或补充。海上丝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国与域外的海上交往,早在西汉时期即已开始。公元前140-前87年间,汉武帝曾派“黄门译长”及一批应幕者(包括航海家、海上天文家、玉石专家、商贾、船舶修造名匠等)自今广东雷州半岛远航,达今波斯湾、红海等地。王莽当政时(公元9-25年),也曾派遣使节,率领船队,远航海外。东汉以后,中国西南部与域外国家的海上交往逐渐频繁。海道多由南中国海入印度洋。三国北朝时期,中国与海南诸国及天竺、狮子国、大秦发展通商,输出货物有绫、绢、丝、锦;输入货物有象牙、犀角、琉璃、珠玑、香料。此时西南海上交通正式开辟。宋、元时期,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的发明使中国与外域的海上交往达到极盛。航线的起点多选在泉州与广州,经南中国海抵苏门答腊的亚齐,航程约60天。自此入印度洋西航又分三条航线:一是西航经斯里兰卡到印度半岛西岸各地;二是西北航经印度半岛印度南端到阿拉伯半岛的佐法尔和亚丁等地;三是横渡印度洋中部,经尔代夫群岛抵东非海岸索马里半岛一带。明永乐年间,曾一度废除海禁,扩大对外贸易,出现了震世闻名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