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酥油花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藏区各大寺院举行的油塑艺术展览,藏族称之为“觉阿却巴”。
藏族以酥油奉佛之俗可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
7世纪中叶,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文成公主带去的尊者释迦牟尼像被供奉在大昭寺内。
根据佛教传统,用以供佛的物品有特殊规定。
供花表示布施,涂香表示持戒,献净水表示忍辱,薰香表示精进,奉饭食表示禅定,供灯表示智慧。
因时值冬日,六供物之一的鲜花无从觅得,只好用酥油塑成一束花,供奉佛前。
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学佛成功后,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于1409年正月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万人祈愿大法会。
法会期间,宗喀巴梦见荆棘变成明灯,杂草化为鲜花。
宗喀巴认为这是仙界在梦中的显示,为使大家也能看到仙界,就组织人用酥油塑成各种花卉树木、奇珍异宝,再现梦境,连同酥油供灯奉献在佛前。
这种活动沿习至今。
每年的藏历正月十五日,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在拉萨巴部街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陈列五颜六色的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等形象,还有木偶表演。
花灯点燃之后,宛如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
达赖喇嘛和主要官员照例出巡观赏花灯,西藏各地群众也前来观看。
酥油花和正月十五酥油花灯会传到甘青藏区,其中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最为著名,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
塔尔寺每年正月十五日展献的酥油花,要在3个月前开始雕塑。
先用麦草扎成骨架,然后将酥油染黑,并用石块捣砸均匀,成为柏油状的黑酥油,用以塑造基本形体。
之后,再经冰水长时间浸泡、揉搓,并调和各种颜色的酥油进行细部雕塑和上色勾描。
塔尔寺酥油艺术的内容有花卉盆景以及《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文成公主进藏》、《唐僧取经》等连环故事。
每年正月十五日在寺内展出,平时陈列在大金瓦殿对面山坡的原辩经院内。
拉卜楞寺的酥油花灯则分散制作,嘉木样大囊和各个学院都有准备,闻思学院的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和戒律五大部13个学级每个班都要制作一架,其余5个学院、各囊欠以及河南家旗亲王府也都参加。
正月十五日晚,在大经堂周围各自固定的位置上提前支好木架,然后将塑好的酥油花陈列其上,并在花前供奉酥油灯。
展出后列出评比名次。
藏族文化的其它文章:
- 藏族【十六条做人法规】
- 藏族【十六欢喜】
- 藏族【十六心见道】
- 藏族【十六大菩萨】
- 藏族【十方便加行】
- 藏族【十大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