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历史剧中熟悉历史人物_历史知识
2.在历史剧中熟悉历史人物
《贞观长歌》里的唐太宗
长篇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以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时期为核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盛世画面,还适度地表现了帝王的谋略与权术,展示了李世民的多面性。李世民并不是天生的英主,而是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伟人。下面这些片段,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方位的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长歌》海报
善战。李世民刚登皇位之时,罗艺造反,jié利率20万大军进攻,内忧外患。李世民准确地分析形势,合理地使用魏徴、冯立等李建成的旧部,最大范围地团结各方力量,抗击主要的强敌jié利20万大军。
常情。李世民在淑妃去世时丧魂失魄,面对强敌压城、烽烟四起而抱着淑妃的尸体不去处理国家大事,长孙无忌与他激烈地争吵,喊道:“你如果要做商纣王,我就做比干。”李世民冷静下来,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付强敌,平定烽烟。
睿智。阿史那思摩率领2000多精兵化装成百姓,与20万流民一起混入长安城,准备在夜晚放火杀人。李世民召集众臣商量对策,大家觉得这好像是在与幽灵作战,没有办法把敌人找出来,因而无人敢接将印。李世民让侯君集接这个将印,把退敌良策告诉他,在城外安放一千口百饮大锅烧稀饭,把饥民引出城,留下的就是敌军了。此策果然效果很好,把阿史那思摩率领的2000多精兵全部逮捕,阿史那思摩输得心服口服,对李世民由恨变敬,从而成为李世民的大臣。
有谋。李世民对侯君集与太子逼宫之事早有预防,把屠长贵安排在侯君集的飞虎军中,便是为了牢牢掌握飞虎军的动态,以防有变。侯君集与太子逼宫,见屠长贵率军而来,认为胜券在握。实际上,屠长贵的军队是忠于李世民的,侯君集与太子仍然斗不过李世民。
《贞观长歌》剧照
惜才。房玄龄是大唐的开国元勋,对大唐忠心耿耿,立下了许多不朽的功勋,但在唐太宗削减官员的斗争中,他犯下了大错,竭力反对唐太宗精简官员的主张,其儿子又利用他主持裁减官员的权力大肆收受贿赂,对于这样的错误,要是犯在其他官员身上,早就打进天牢或处以极刑,但落到房玄龄这位功臣身上,唐太宗心软了,手也软了,最后只是进行了轻描淡写地处置。
念旧。夷男是匈奴部落的一个首领,曾与唐太宗结盟,联合打败匈奴的大头领jié利的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他立了功,唐太宗因此对他封官赏地,还决定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安康公主许配给他。但是,夷男是个大野心家,他不甘心称臣于大唐,而是要与李世民争天下,最终反叛了大唐。对于这个野心家,李世民不听部下的多次劝告,对夷男的反叛,一再忍让,最后由于他的忍让过度和犹豫不定,差点葬送了自己的女儿、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如他自己所说“要不是侯君集机智果断,英勇平叛,如果一旦让夷男的阴谋得逞,大唐和匈奴的战争又要持续十年、二十年,又有千百万士兵和普通百姓还要死于战争”。
重情。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在李世民争夺江山时,有恩于他,她的儿子李恪虽然有才能,却心术不正,品德极其恶劣。为了争夺太子的位置,他千方百计陷害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李承乾和忠臣侯君集,并且残忍地强暴了大唐太子妃,自己的亲嫂子海棠。后来,又多次反对自己的父皇,大搞阴谋诡计,甚至想叛逃投敌,真可谓是十恶不赦。但对李恪,李世民总念其母亲对自己有恩,所以对他犯下的罪行总是一再遮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忠臣。对李恪的迁就和偏袒,充分表现出李世民这位英雄性格的软弱性,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切地理解了这位英雄的内心世界。
怎么样?这部连续剧是不是让你看到了一个跟教科书上不太一样的唐太宗李世民呢?原来这样伟大的帝王也有非常人性化的一面啊!你是不是觉得跟这位唐朝皇帝更亲近一些了呢?
“刘罗锅”、“纪晓岚”与“和”的斗争
严肃题材的历史剧可以让我们沉思,而戏说的历史剧则让我们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下对历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能引发我们去追寻故事后面的真相。
看过《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同学一定不在少数,对刘罗锅、纪晓岚与和珅之间不懈斗争的场景可能还历历在目。那么,这三人到底在历史中的原貌是怎样的呢?
《宰相刘罗锅》海报
《铁齿铜牙纪晓岚》海报
《宰相刘罗锅》里戏说的“刘罗锅”原型是清朝书画家、政治家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páng戈庄(今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他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为人民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修坝建桥时,他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战在第一线。他衣着简朴,粗粮杂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刘墉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看来,刘墉在惩治和珅贪污上的确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经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语出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难怪编剧称其为“铁齿铜牙”了。而真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的却是让他受命为《四库全书》(篇帙浩繁,分经、史、子、集四部)总zuǎn官,并由他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此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着。纪晓岚一生,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先后做过武英殿zuǎn修官、三通馆zuǎn修官、功臣馆总zuǎn官、国史馆总zuǎn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zuǎn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zuǎn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但这位专心编书的大学者似乎与和珅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无论是《宰相刘罗锅》还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都着重塑造了和珅的形象,大都把他表现得生性贪婪、不学无术、狡诈奸猾,而历史上的和珅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纪晓岚画像
实际上,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善宝,字致斋,钮祜禄氏。他与官阶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的孙女结婚,后又袭了高祖父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凭着工作关系,和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随机应变,博得了皇上的欢心,青云直上,很快便迁乾清门侍卫,后升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都统。此后,他不断升迁,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
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这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废除“名粮”,增补绿营兵额,给武职养廉银上,表现得非常清楚。这时,乾隆八十大寿时以国库充盈,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予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300万两。乾隆帝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300万两,绰绰有余。着大学士会同九卿科道详议。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批准大学士九卿等的复议,每年增支军费银300万两。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唯一心腹和代理人。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他便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
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员索取贿银。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不向和珅纳银献宝,不是和珅亲友,是很难当上官的。从而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政以贿成”,祸国殃民的局面。以乾隆最关心的河工而言,就败坏得不像个样子。史称“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后,河防日见疏懈。其任河帅者,皆出其私门,先以巨万纳其帑库,然后许之任视事,故皆利水患充斥,借以侵蚀国帑”,“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他的确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关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财产,确实数目是难以知晓了,但从他被嘉庆帝亲政后勒令自尽和抄家产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
和珅画像
可见,历史上的和珅跟电视剧中的和珅还是有许多相同点的,他的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作者借着影视作品来抒发对其的厌恶,也是不为过的。
《还珠格格》里的真假公主
看了轻松活泼的连续剧《还珠格格》之后,同学们都会对那个活泼可爱却又与宫廷礼仪格格不入的还珠格格小燕子记忆颇深,电视剧里的还珠格格真的是历史上的还珠格格吗?电视剧里那热热闹闹的宫廷真的在历史上存在吗?
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1》中,乾隆皇帝在山东济南府大明湖畔邂逅了紫薇的母亲,之后有了紫薇。结果,紫薇的母亲不仅葬送了青春年华,最后还落得抑郁病卒。其实,乾隆六下江南,只有乾隆十三年(1748年)这一次途径济南。而到济南不久,随行的富察皇后就开始患病,乾隆即刻决定返驾回宫,不成想途经德州时皇后即病逝。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相濡以沫22年,情深似海,如今阴阳分离,自是悲痛万分。乾隆三十年(1765年),也就是皇后去世后第17个年头,乾隆皇帝四下江南路过济南时,又绕城而去。之后做七绝一首,以表思念:“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可见,乾隆皇帝想要在济南发生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似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乾隆皇帝有没有过汉籍的干女儿?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一生共有27个子女,无一是干认的。但在民间传说中,乾隆皇帝确曾有过一个干女儿,而且还真是汉籍的。
《还珠格格1》剧照
相传,乾隆皇帝派人拆明陵给自己修陵寝。刘墉奏参皇上挖坟墓之罪,乾隆无法抵赖,只得准奏,自己定了个发配江南。说是发配,实际上是一不穿罪衣,二不戴刑枷,只是换上便衣小帽步行罢了。刘墉、和珅一路跟着。这是乾隆第一次步行到民间,对什么都感到新鲜。他们走进一个小村庄,来到一户人家门前,和珅前去kòu门。开门的是一个老头儿,他叫女儿为三位客人备饭,乾隆皇帝很喜欢老头的女儿,就主动提出认她做干闺女,还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递给姑娘,说:“孩儿如遇急难,可拿它到京城的皇家大院来找我。”几年后这一地区遭遇灾荒,父女俩实在过不下去了,决计到京城来找姑娘的干爹。他们在京城怎么打听都找不到皇家大院。一天,他们在皇城外碰上刘墉出来遛弯儿,姑娘抬头一瞅,认出这人就是随干爹一起到她家的那位先生,结果得知孩子的干爹正是当朝皇上。
第二天一早,刘墉带父女俩进宫去见皇上。乾隆皇帝只好把二人宣进宫来,并给他们找了个住处。没承想宫里虽不愁吃、不愁穿,可繁文缛节多得要命。而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侍女太监个个都是势利眼,那老人家可受不了。本来就是病歪歪的,再加上惊恐,没多少日子就死了,就剩下姑娘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待在宫里,每日思念爹爹,常常泪流满面。日久天长,那姑娘自己也憋出病来去世了。乾隆皇帝得知后传旨按公主的葬礼,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这地方。这就是“公主坟的传说”。
如今的公主坟已是繁华商圈
乾隆皇帝的汉籍干女儿入宫后备受歧视,郁郁寡欢,这倒与小燕子入宫后的经历颇为相似。可惜这位“公主坟格格”没有小燕子的勇气——可以始而“大闹皇宫”,继而出走“回忆城”,终而逼得皇上屈尊南下求和——只是安静地来、安静地去了。
那么在正史中,清朝有没有过认的汉籍公主?翻看清朝史料,还的确曾有过一个认的汉籍公主,她就是孔四贞。孔四贞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生于后金崇德六年(1641年)。自幼孔有德就把她许配给自己的爱将孙龙之子孙延龄为妻。顺治九年(1652年),农民军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率军进攻广西,孔有德出战失败,城破后自缢身亡,孔四贞时年12岁,恰好在桂林兵营中。她听说父、兄和未来的公公都战死,就闹着要和农民军拼命,幸好被奶娘劝住:“连你父兄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你这小小年纪的弱女子出去拼命不是白白送死去吗?”奶娘强拉硬扯,和她一起躲藏在民间。
顺治十年(1653年),孔有德的部将线国安率兵夺下了桂林。孔四贞和奶娘找到兵营。线国安护送孔有德灵柩还京,同时也把孔四贞带回了北京。孔有德的灵柩运抵北京,顺治皇帝下令隆重祭奠。孝庄皇太后在后宫召见孔四贞,一见她就搂过来说:“孩子,你小小年纪就遭此不幸,你就把我当成你母亲吧!”孔四贞立即跪下向孝庄皇太后行拜亲之礼,口称:“谢母后,祝母后万寿无疆!”顺治皇帝就把这位认的妹妹封为了郡主。
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孝庄皇太后亲自主持下,孔四贞终于和孙延龄成亲,一切礼仪均按公主出嫁礼仪进行。孙延龄便成为清朝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娶汉族公主的汉人额驸。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吴三桂造反,康熙皇帝派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可惜孙延龄缺乏政治头脑一度叛清,后虽反正,却被吴三桂之子设计杀害。
孔四贞回到北京之后,见到孝庄太皇太后,母女抱头大哭。孝庄太皇太后安慰了孔四贞,并仍旧让孔四贞住在宫内。自此,孔四贞和孝庄太皇太后形影不离,直至最后病死在宫中。据说,现位于京城玉渊潭西边的公主坟正是她的坟址。
可见这位公主的头衔是正道儿裏封来的,不是野道儿裏赚来的。并且这位公主也绝不像影视剧中的还珠格格小燕子那样不懂规矩,她对太后和皇后等人向来都是恭敬有加,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汉族格格的故事。
怎样?听了这段历史你是否觉得真正的历史并没有电视剧里那样吸引人呢?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在看完了这段故事之后,都应该弄清楚历史的真相,不要被好看的电视剧误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