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历史剧中蕴涵的历史知识_历史知识
3.历史剧中蕴涵的历史知识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与《赤壁》中的“火烧赤壁”
无论有没有读过有关三国时期的史书,相信大家都会对“三顾茅庐”、“火烧赤壁”、“桃园三结义”……这些故事耳熟能详,因为这些故事不仅被后世广为传颂,还不断地出现在各类影视作品中。
“桃园三结义”剧照
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小说《三国演义》整整用了两回的篇幅来描写,并且基本是作家的虚构。尽管如此,这段情节却并非空穴来风,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也说“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可以看出,这一情节的虚构不仅完全有史实的支撑,而且还很好地塑造了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小说的主题。正是因为《三国演义》能正确处理史料文献,掌握虚实的艺术法则,所以这部小说才能风靡至今,经久不衰。央视版《三国演义》就鉴于小说深厚的文化影响,尤其是难以超越的艺术水平,选择忠实地再现原着的情节、精神,着重表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不失为经典之作。
至于我们熟悉的赤壁之战,在各类影视剧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比如电影《赤壁》,就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这场战争的全貌,让我们再次领略了赤壁之战的宏大战争场面。
影片以长坂坡之战开场,曹操在击溃刘备后,认为对他称霸天下有威胁的是东吴,再加上曹操钟爱的小乔誓死不从,令他大发雷霆,执意攻打东吴。孙权派鲁肃以吊唁刘表之名与刘备会面,商讨联合抗曹的事情。刘备在同意了与东吴联合抗曹的建议之后,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与鲁肃用“激将法”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并且把周瑜召回,主持抗曹。两军最终在赤壁相遇,小乔夜探曹营,与曹操论茶道拖延时间,最终联军战胜曹军,小乔与其子平安均安然无恙。
电影《赤壁》剧照
《赤壁》海报
但是关于赤壁之战,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经“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订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今日的赤壁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火烧赤壁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
今天,我们通过影视作品就更容易形象地理解当时那一场宏大的战争场面了。此外,片中还有诸葛亮制作天灯的小插曲,天灯之所以也被称作“孔明灯”,就是来源于此。
“垂帘听政”的多面慈禧
说到“垂帘听政”,大家的头脑中一定会首先出现——慈禧。慈禧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垂帘听政”者之一,但她却并不是最早的“垂帘听政”者。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垂帘听政”的历史。
“垂帘听政”简称“垂帘”,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遮蔽,故称。归政叫“撤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皇帝去世后,如果继位的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慈禧
最早的“垂帘听政”,要数战国时期的赵太后。赵太后听从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助,解了赵国之危。唐朝时,着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垂帘听政过。宋朝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高太后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宋神宗继位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皇帝祖母)的身份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年),宋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北宋时期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期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关于“垂帘听政”史书记载也有很多,比如《旧唐书`高宗纪》:“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宋史`礼志二十》:“乾兴元年,真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三省、枢密院聚议……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佑故事。’”《元史`后妃传`定宗钦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门垂帘听政者六月。”《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垂帘听政”。
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焚毁了圆明园。腐败没落的清王朝惧怕列强的气焰,在英法联军的大炮和刺刀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咸丰皇帝蜷伏于热河行宫,沉湎于酒色之中,终日与丽妃等缠绵厮混,不理朝政。
1861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载淳举行了象征式的登基典礼,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曰《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
但同治帝亲政不到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得逞。
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戊戌变法,尝试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目标为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顽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企图乘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光绪帝得知后,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解除了光绪帝的皇权后,慈禧再次临朝10年,称为“慈恩训政”,直至去世为止。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她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了农民起义,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的最终归宿。
《垂帘听政》电影海报
历史上的慈禧的确罪孽深重,早期的影视作品大都极力刻画慈禧丑恶的面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之后的许多影视作品却大大颠覆了慈禧的形象,展现了她更为真实以及平凡的一面。如电影《谭嗣同》中,有慈禧痛骂光绪的镜头,当慈禧说到“自你五岁进宫,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成人”时,我们所看到的慈禧再也不是银幕上惯常看到的那个既阴险毒辣又反动无比的老太婆,而是一个平凡而真实的人了。同样,连续剧《走向共和》中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教科书印象的慈禧,一个更加真实的慈禧。这都告诉我们:影视剧的塑造有多种形式,历史也可以有多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