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来历与舞龙习俗_《山海经》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南方的水乡泽国有一个以龙为图腾的百越族,他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龙舟竞渡,以祭祀龙图腾。在祭祀过程中,人们用“五彩丝系臂”,并断发文身,以显示自己是龙子的身份。
百越族图腾的龙到底是什么样的动物呢?在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它的长相奇特,很像各种动物的大集合。
龙的身体修长,体表像蛇一样有麟片,它的角像鹿一样,耳朵像牛,嘴上有两条像虾一样的须,也有又大又凸的圆眼睛,还拥有长得像老鹰一样的爪子,老虎一般的脚掌,背上有鱼鳍,嘴里含有一颗珠子。
宋代罗愿作的训诂书《尔雅翼》形容龙的外貌说: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龙的这种融合了许多动物的奇异长相,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君主帝王对龙的心仪更甚,几乎把一切都与龙联系起来。
比如,皇帝生气称为“龙颜大怒”,皇帝生病就叫“龙体抱恙”、皇帝的子孙是“龙子龙孙”,皇帝高兴就叫“龙心大悦”,所有的皇帝也都会自称为“真龙天子”。
同时,皇宫中的一切器物、服饰、用具上也都打上了龙的印记,如“龙袍”、“龙衮”、“龙冠”、“龙座”、“龙床”、“龙辇”、“龙舟”、“龙船”等。
皇宫中最重要的装饰就是龙纹和龙雕、龙塑,如柱、脊、檐、梁、栏杆、藻井等无不布满龙纹。例如,仅故宫的太和殿内外各种龙饰、龙雕等各种形式的龙就有13844条。
为什么古代君王会如此狂热地喜爱龙呢?这还要从我国的“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开始说起。
传说轩辕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我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黄帝刚出生之时的外貌就被称为“龙颜有圣德”。
在黄帝还未统一天下时,曾与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开战。蚩尤发动了他铜头铁额、个个本领非凡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了。
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黄帝的手下有个叫应龙的,是龙的一种。我国古代杂传类著录《述异记》记载:“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就是修行了千年的龙。
应龙在黄帝与蚩尤的对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能呼风唤雨,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而立下大功。我国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说: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传说应龙立下战功后,由于消耗能量过大无力振翅飞回归天庭,就悄然去了南方休养,蛰居在山泽里,因此南方总是雨水多又潮湿。
黄帝统一天下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有两条龙从黄河中出来,持一幅白图献给他。黄帝不解,就去询问天老。天老高兴地回答说:“这是天赐的祥瑞,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啊!”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人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
最初,河中一连三天大雾。之后,又是七天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连忙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
黄帝知道黄龙必定是来传送上天旨意的,但是他不解河图洛书之意,就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寻访高人。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
广成子指点黄帝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失,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
黄帝回来后,就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就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
广成子这时坐起身说:“这下才算是问对了!”接着,他就告诉至道之精要。广成子的话,被记载在古籍《自然经》中:
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规律,所以对外界瞬息万变、五光十色、影响身心健康的事物,千万不能执着,应该一切按客观规律而行,顺其自然,达到内心“必清必静”的程度,自然就可以健康长寿。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
根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黄帝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突然间就风云变色,万籁俱静,一条龙从云层中现身,飞向了黄帝。这条巨龙的眼睛像是一块硕大的墨玉,长啸声如狂风怒吼,遍布鱼鳞的躯体上闪烁着金光,长长的龙须轻轻飘动。
人们都惊呆了。这时,这条巨龙飞降到了地面上,温和地对黄帝说:“你已经明白了河图洛书的寓意,也使中华文明进了一大步,玉帝十分欣慰,因此派我来接你升天,去觐见玉帝,让你功德圆满。”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玉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
大臣和百姓们都十分舍不得黄帝,希望追随他,都说:“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然后爬上了龙背。
巨龙眨眨眼,一言不发地扭动着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又有人用力抓住了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巨龙仍然没有理会,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
大家这时才明白,并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骑上龙背的,只有像黄帝那样尊贵、仁义,有大功德的人才能与龙并驾齐驱。由此,龙就成了皇帝君王的专属神物了。
随龙而去的黄帝也舍不得自己的子民们,他把平日不离身的弓扔下了凡间。就这样,人们只能靠黄帝的弓来怀念他。
为了纪念这件事,人们就把当时铸造宝鼎的湖称为鼎湖,那把弓称为乌号。因为黄帝乘龙而去,不再归来,后人们也把帝王的去世称为“龙去鼎湖”。
我国的另一位华夏始祖炎帝也和龙有很深的渊源。我国专述帝王世系的史书《帝王世纪》就记载说:
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炎帝的母亲是在见到龙之后生下了炎帝,这个说法在东汉王符所著的点评时事的《潜夫论·五德志》中也有记载: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
这些说法,将炎帝的出生与龙联系在一起,即认为炎帝是一个“龙种”,因此身份尊贵,注定要成为君王。后来,炎帝果然登临帝位,又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为人民造福。
民间传说炎帝生下来时就具有龙的容颜,他的母亲女登曾在宝鸡姜水东岸的泉水中为炎帝洗澡,洗完澡后又骑上一条青龙,飞到蒙峪石洞隐居去了。随后,那眼泉水中出现了九条小龙,从此名为九龙泉。
据说,炎帝3岁时就曾拜见龙王,要求龙王施雨要均匀。在炎帝将升天的时候,各处的龙王都争抢着要把炎帝的肉体埋在自己管辖的地方。最后,湖南酃县的龙如愿以偿,并在炎陵山下洣水河边留下了龙脑石、龙爪石等遗迹。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除了黄帝和炎帝外,君王与龙的渊源轶事还有很多。例如,“五帝”之二的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巡行天下,无比威严;“五帝”之三的喾帝,“春夏乘龙”也是离不开龙的;“五帝”之四的尧帝,他的出生更与龙有着直接的关系,即其母庆都“出以观河,遇赤龙”,一阵“唵然阴风,而感庆都”孕而生尧。
尧出生后,在唐地曾梦见自己“御龙以登天,而有天下”,后来居然梦想成真,成为华夏部落的第四任首领。
“五帝”之五的舜帝,也是生成一副“龙颜大口黑毛”的模样。他对龙格外钟爱,给善于驯养龙的人赐姓为“董氏”,专设畜龙之官,并在联盟议事会的“九官”、“十二牧”中封龙为“纳言”之职。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奠基者禹帝,则与龙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在禹出生之前,还是尧在治理天下,当时世间爆发了大洪水,人们的生活极为艰难。禹的父亲鲧为了治理洪水,从玉帝那里偷出了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叫做息壤。
结果这件事被玉帝发现了,玉帝对鲧进行了惩罚。据《山海经·海内经》里记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鲧虽然被处死,但是他的躯体三年都没有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鲧的肚子,立马飞出了一条黄龙,这条黄龙就是禹。
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成功地治理了水灾。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天问》中,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充分利用了龙:
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
东晋王嘉所著的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也记载道:
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
从这些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神龙曾以尾扫地,帮助禹疏导洪水。这和应龙帮助黄帝作战一样,都是为了帮助能造福于百姓的英雄帝王,这正是人们喜爱龙的原因之一。
相传禹对龙的脾性十分熟悉,有一次“禹省南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但禹镇定自若,说:“余何忧于龙焉?”这一点也更说明了龙与古代君王之间亲密的关系。
正式把皇帝称龙是在秦代,秦始皇就被称为是“祖龙”。到了汉代,又有刘邦称龙体感应其母而生。汉代以后的历代君王,也总是把自己和龙联系在一起,从汉代到明清时期,各朝代以“龙”作为年号的就有20个。
总之,“人文初祖”与神龙的交融,虽然经不起自然科学的验证,但是从社会学和民族学、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历史的真实,是原始宗教和图腾信仰。“五帝”与神龙交融在一起,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种龙文化现象,受到后来各个民族的认同和尊重。
中华龙文化,博大精深。帝王的龙袍,也是处处蕴含着丰富的龙文化内涵。据史籍记载,周代有官名“司服”,这些官员专门“掌王之吉凶衣服”。周天子用于祭祀的那些烦琐的礼服,已经开始采用十二章纹样。
十二章图案传说在虞舜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了。它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和黻。据《虞书·益稷》篇中记载: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黻、黼、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虞书》是记载最早的关于十二章图案的书籍。在《虞书》中的这种记载,大概是周代史官们对前代的追述。这样看来,上述的所谓日月等十二种纹样,在周代以前就用画或绣的方法施之于皇帝的衣服上了。说明周代以前就已经使用十二章图案,并且一经出现就成为皇帝的权利象征,具有政治意义。
十二章纹样的题材由来已久,原始社会的人们就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生活资源;弓和斧是劳动生产的工具;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猴、华虫即红腹锦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我国古人早就崇拜的图腾对象;黼和黻是垂在身前的长方形织物。
章服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以后各代帝王的礼服上都装饰有十二章纹,只是十二章位置、色彩略有变化。
龙是我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在龙袍上的十二章图案中,龙是我国古代龙文化在皇帝纹饰方面的重要体现。
我国古代帝王的龙袍上绣9条龙是有讲究的,这是因为在我国文化中,“9”这个数字和龙一样,代表着最高的荣耀和尊贵,并且是至阳的虚数、极数。我国的成语“九五之尊”,就是用来形容皇帝的。因此,“9”也是和龙最贴合的数字。
无论是哪个朝代,龙袍都是要通身绣共计9条金龙,其中,4条正龙要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处于龙袍最显要的位置,也就是前胸、后背和两肩。
这4条行龙要绣得极富活力,有似动而非动的神韵,分别在前后的衣襟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5条龙,寓意着“九五至尊”。
从表面上一眼看去,龙袍的通身只有8条金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于是有个说法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
其实这第九条金龙就绣在龙袍里面的衣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一般人哪敢去随便掀皇帝的衣服呢?皇帝本人也不会那么不顾礼仪,因此龙袍在皇帝穿上身时看上去就只有8条。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龙袍中,明代皇帝龙袍上的龙,形象更加完善。明代以前的帝王也有穿“龙袍”的,但与后来的龙袍明显不同。先秦的龙纹,形象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被绘成行走状。
更为重要的是,明代以前,龙纹服饰虽是一种权威象征,但未必是皇帝一人的“专利”,其他贵族也能穿戴。进入明代,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龙袍被指定为皇帝正装,且他人不得穿戴。另外,明代以后,皇帝亦赐龙袍予以王公大臣,他们的服饰上绣着龙纹,但不能称为龙袍,只能叫做“蟒袍”。
明代皇帝龙袍上的龙纹,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我国古代帝王的龙袍,除了龙纹外,还有儒家学派服饰理论的内容十二章纹样。十二章纹样是在龙袍上最常见的图案,也是古代君王的专有纹饰,除了皇帝、帝后之外,只应用在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清末经学家孙诒让在疏证周代官制的著作《周礼·正义》里记载说: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8章在龙袍的上衣上;其余4种藻、火、宗彝、米粉在龙袍的下裳上,并配以五色祥云、蝙蝠等。
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君王至善至美的帝德。
古代帝王龙袍上象征最高等级的龙纹的出现,表明我国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帝王服饰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也是我国服饰艺术演化的重要标志。
九龙壁不仅象征九州,而且象征生命的绵延与顽强。北京故宫九龙壁、北京北海和山西大同九龙壁,它们并不是一个艺术品,而是有其龙文化含义在内。
北京故宫的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是我国的三座九龙壁中最著名的一座。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是乾隆皇帝于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的。
九龙壁上面的9条龙,形体有正龙、升龙、降龙之分,每条龙都翻腾自如,神态各异。为了突出龙的形象,工匠们采取浮雕技术塑造烧制,富有立体感,并采用亮丽的黄、蓝、白、紫等颜色,使九龙壁的雕塑极其精致,色彩甚为华美。
九龙壁的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
九龙壁的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9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厘米,形成很强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于5个空间。
九龙壁上,黄色的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的两条龙龙首相向;右侧的两条龙背道而驰,4条龙各逐火焰宝珠,神动形移,似欲破壁而出。
外侧的双龙一黄一紫,左端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两条龙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右端黄龙弓身弩背,张弛有度,腾挪跳跃之体态刻画生动;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风姿雄健。
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之制为天子之尊的重要体现。北京故宫九龙壁整座影壁的设计,不仅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壁顶正脊也饰9条龙,中央1条坐龙的两侧各4条行龙。
九龙壁的两端戗脊异于其他庑殿顶,不饰走兽,以行龙直达檐角。檐下斗栱之间用45块龙纹垫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此外,九龙壁的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为了不损坏龙的头面,分块极为讲究。
北京故宫九龙壁的壁面上,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腹部是用木料雕成型后钉上去的,其中还有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传说当年在烧制这座九龙壁的时候,由于工艺要求极高,烧制难度极大,工匠们忙得头昏眼花,一不小心把烧制这条白龙龙腹部分的琉璃砖摔坏了。由于当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再烧制琉璃砖了,大家都十分着急。
这时,一位木匠总管冒着欺君之罪的危险,连夜用金丝楠木雕刻成那块龙腹,钉补上去,刷上白色油漆,使之同原来的白龙腹颜色相同,终于瞒过了前来检查的官员和皇帝,并使工匠们免去了一场灾难。
即使已经瞒天过海,工匠们说起这件事仍然是一身冷汗。他们以此为鉴,时时不忘嘱咐小学徒们说:“做活一定要认真仔细啊!千万不可马虎急躁!”
由于北京是多个朝代的王朝古都,堪称“真龙天子”的所在地,因此蕴含的龙文化自然也是首屈一指的。
北京的北海也有一座九龙壁,是我国的九龙壁中最有特色的一座。它建于1756年,高5米,厚1.2米,长27米,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18条。
北海九龙壁为五脊四坡顶,正脊上两面各有9条龙,垂脊两侧各1条,正脊两吻身上前后各1条。吞脊兽下,东西各有一块盖筒瓦,上面各有龙1条,5条脊共有龙32条。
北海九龙壁的252块简瓦、251块陇陲、斗拱下面的82块龙砖上也都各有1条龙。如此算来,共计有龙635条。
这就让人感到奇怪了,既然被称作九龙壁,为什么北海的这座九龙壁中的龙却大大超过“9”这个数字呢?这个怪事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令修建这座北海九龙壁的是乾隆皇帝。相传有一天,乾隆皇帝正在北海附近散步,突然,天空阴云密布,好像就要下大雨了,于是乾隆皇帝快步走到北海边上的一座亭子里面躲雨。
就在乾隆皇帝刚刚走到亭子里面的时候,天空便电闪雷鸣,地上狂风大作,瞬间,倾盆大雨下来了。这时,乾隆的随从惊呼:“皇上,您看天边,有人驾着彩龙过来了!”
乾隆顺着随从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远方的闪电划过灰暗的天空,留下了一道道瞬间即逝的金色线条,远远看去就像一条正在翻腾的金龙。由于灰云浓厚,闪电又来得又快又急,像是有人在驾驭这些金龙一样。
乾隆皇帝想到这,并没有像随从们那样惊喜,他一反常态,勃然大怒说:“何人如此大胆,竟然驾龙,这不是要骑在我的身上吗!”随从们一听这话,面面相觑,吓得大气不敢出。
就在这个尴尬的时候,也是乾隆的随从生死攸关之时,刑部尚书刘统勋来了。他是乾隆前期最为重要的内阁学士。当刘统勋知道乾隆皇帝发怒的原因之后,就跪在乾隆的面前说:“恭喜皇上,这是喜兆头!”
乾隆面带怒气又疑惑地看着刘统勋说:“你这话有什么凭据吗?”
刘统勋急忙回答道:“当然有了,自古说龙生九子,可皇上治理的天下昌盛,以至于感动上苍,这才降下无数龙子,可见,皇上不仅能够统辖人间,现在连上天都在您的控制中了,这难道不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吗!”
乾隆一听,想到自己能统辖人间和天上的龙,心里马上轻松了不少,也不生气了。
第二天,乾隆对负责修建北海九龙壁的,前来汇报的主管说:“上天都归我管了,所刻龙的数量就不要有什么拘束了。可如果把已经刻好的龙拆毁再重新建,那就太耗费民财和民力了。你就尽可能多地在已经建好的地方刻上龙吧!”
负责修建九龙壁的官吏听后,就让工匠在他认为能刻龙的地方都刻上,最后便有了九龙壁的635条龙了。
虽然九龙壁上刻了很多的龙,但是其正面只有9条腾云驾雾的大龙,因此,被称做九龙壁也就不为过了。
由于矗立在北海边上,因此自从北海九龙壁建好之后,就有人说九龙壁因水而动,时常变换自己的姿势,颇有些灵气了。由此以后,北海九龙壁的龙会动的这个传说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山西大同有一座九龙壁,是我国建造最早的九龙壁。这座九龙壁并不是最高等级的龙,它的主人也不是“真龙”,其规格等级都要远远低于北京后来建造的两座九龙壁。不过这座九龙壁是当时的皇帝朱元璋赐给自己的第十三个儿子的。由于是建造给王爷的,因此这座九龙壁上的龙只有3个爪子,寓意比五爪真龙低等的地位。
朱元璋的这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朱桂,因为没有杰出才能,几经沉浮被封为了代王。这个代王有一次看见九龙腾飞纹样那威风凛凛的样子之后,十分心仪,一回到山西就开始张罗人手,修建自己的九龙壁。
朱桂把山西琉璃派中的怀仁吴家窑琉璃匠的吴氏父子三人召来后,由于爱好排场,这位代王要求他们为自己烧制的九龙壁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龙壁长两尺、高两尺、厚两寸。工匠们无奈,只好应允。
半年以后,代王要求的这块九龙壁建成了,壁长45.5米,高8米,厚2.2米。端礼门外张灯结彩,鼓乐齐鸣。代王朱桂、老将军徐达及其女儿王妃徐氏登上城楼凭栏观赏,果然高大雄伟,辉煌夺目。
阳光下,九龙壁壁顶的琉璃瓦光彩耀眼,正脊上的2条金色卧龙,栩栩如生。壁面上9条琉璃彩龙,或盘曲回绕,搏浪嬉珠,或昂首奋身,吞云吐。巨大的须弥座,上面中腰雕刻着狮、虎、象、鹿、狗、麒麟、飞马,有的奔腾如飞,有的翘尾回首,还有的款步而行,形象十分生动。
代王高兴得酒性大发,狂饮一番,大声叫好。一会儿,浓云密集,天空阴沉,下起雨来。代王命人秉灯点烛,不一会红烛高烧、宫灯齐亮,透过雨帘,彩壁上九龙浴水,扑朔迷离,别有一番情趣。所以有雨中戏龙一说。
代王又叫了一声好,忽然空中电闪雷鸣,接连三声霹雳震耳。朱桂一惊,酒杯失手落地。他仿佛看见从天上下来一黑一黄两条飞龙,在壁前吐水如泉。
原来,这是因为天上的真龙听说有人想以不够资格的四爪龙挑衅,企图顶替打压故宫中的九龙壁,因此前来警示代王。龙的威严不可侵犯,九龙壁更不是凡人可以建造的。
在两条龙的翻滚之中,几道闪电劈了下来。代王十分惊恐,爬到桌子底下躲避。不一会儿,两条龙消失了,只剩下天边烧得通红的晚霞。
代王忙命人前去打探龙壁有无伤痕。回来的人禀报,龙壁之后的金泊仓三步之内被霹雷砸出了两眼井,井水一甜一苦。九龙壁前也被炸雷轰了一个坑,里面集满了一汪碧水。
代王心里又惊又怕,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家的九龙壁遭了天谴被人笑话,就在壁前让人砌了一个水池。从此,那9条龙倒映在水中,风吹水动,像游龙戏水,水池映衬着它们的4个爪子。
以上这些,就是我国的“三大九龙壁”。我国的龙壁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七龙壁、九龙壁等多种形式,这几种形式以九龙壁最为尊贵,在古代被建造在皇帝、王后以及亲王的宫殿正门的地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九龙壁的图案不再是皇帝、王爷的专属物,成了百姓住宅中影壁的一种,在寺院里面也经常可以看到九龙壁。
九龙壁主要使用琉璃、彩绘、砖雕等材质制作完成,整体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几种里面尤其数琉璃制作的九龙壁最为有气势,色彩也更加艳丽,是我国影壁、照壁建筑艺术的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