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
一.概要与文化渊源
阳江市位于广东西南,东与江门市的恩平、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电白县,南临南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东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雾山环绕。在地形上带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意味,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阳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语言。
阳江方言属粤方言的一个分支,有人将之划分为高阳片。也有人将粤方言分为六个次方言区:西江——珠江流域、浔江——郁江流域、北流江——南流江流域、南江——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潭江流域。其中阳江方言属漠阳江流域,高州方言属南江——鉴江流域。我较为认同第二种分法,阳江方言与高州方言只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明显差异。
阳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种文化的影响: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闽客文化、海外文化。
阳江自汉以来属高凉郡管辖,为俚人居地。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冯冼家族为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即使后来俚人被汉化或迁徙,俚僚文化依然作为一种底层文化积淀下来,成为漠阳文化的的一个深层组成部分。直到今天的阳江方言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古越文化痕迹。
中原汉文化从秦汉开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在阳江话与广州话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许多较为接近普通话的因素,如广州话的"食饭"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均为"吃饭",广州话中的"睇"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也同样为"看"。
阳江依山傍海,明清以来,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与善耕海的闽南人入居,成为阳江人的一部人。而他们的客家话与闽南话亦融为阳江话的一部分,如米汤称"饮",花生称"地豆"绳子称"索"等,都是闽南语词汇。而阳江话在语音上也与客家话有一点点相似。
二、语音
阳江方言的音调有十一个之多,是与广州话在语音上区别最大的地方,它比广州话的音调要高昂与尖锐。有很多字如"罢"、"伴"、"鼻"、"卜"等,其在阳江话里的声母和韵母与其在广州话里的一模一样,声调却不一样。因此不懂阳江话的人听起来像听到一群人在吵架一样。
声母上阳江话既与广州话的情况差异不大,又有普通话的影子。像广州话中的"n""l"不分,但在阳江话中却泾渭分明。同时阳江话同广州话一样里没有"z"、"zh"、"j"这一类声母的区别。阳江话里还有一类特别的声母,即是"四"、"死"、"三"、"私"等字的在阳江话里的声母。这个特殊的声母在高州话里也有。会念这个声母的字通常出现在普通话中"s"与"i"、"u"、"an"、"ang"、"uan"、"ui"、"uo"、"ao"、"ai"等结合的字中。
三、词汇
阳江话的词汇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如在阳江话里"走"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其"是指"他"。同是阳江话还保留了许多古越语词汇,如稻田或水田在古越语中称"那","那"字起首的地名即为水稻分布区。而阳江"那"字的地名很多,像"那龙"、"那洛"、"那栋"等;"洞"也属古越语地名,阳江有"随洞"、"儒洞"等;还有,猪圈称"猪六",柚子称"仆子",青蛙称"蛤"等。
阳江话与广州话及普通话的词汇对比:
阳江话广州话普通话
落水——落雨——下雨
间(普通话第二声)——冻——凉
昨日——寻日——昨天
来日——听日——明天
古排——呢排——近来
古阵——宜家——现在
窗棂——窗——窗户
腾(普通话第二声)衫——除衫——脱衣服
蚊虫——蚊——蚊子
蚊子——乌蝇——苍蝇
手马头——手趾公——大拇指
无——唔——不
都——左——了
四、语法
阳江话的语法与广州话的语法大同小异,让人感觉差异大的只是虚词与语气词的不同。
五、现状与发展
阳江方言相对于粤方言、闽方言等大方言来说,受到的重视并不大,其生存空间似乎也正在逐渐缩小。
首先,普及普通话对阳江方言造成的冲击。我们从小学入学第一天开始,所接触的课堂语言便是普通话。即使有的老师课堂上并不讲普通话而说阳江话,我们从小认的字也是也普通话的面孔出现。课本上的生字是普通话,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同样是只能查到普通话读音,而我们所学的一整套拼音系统及文字系统,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这样就造成了我们有很多字都只知道普通话读音而不知道阳江话读音,如"踉跄"、"蹁跹"等较为书面化的字词。同时,有许多阳江话我们都将其读音普通话化了。如"莹"字在我们的父母那一辈还是读"wing",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ying"了;还有"盾"字,我一直不敢肯定它应该读"den"还是"ten"。
其次,大学普及对阳江方言的冲击。广东人念大学多集中在广州,阳江人也不例外。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考上大学,到广州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涯。入乡随俗,到了广州自然也是说广州话。然而,这样却使得阳江话开始逐渐被广州话同化。如在广州长期"n""l"不分,当讲回阳江话的时候便时常会转不过来;"感"的在阳江话中没有鼻音,在广州话中却有鼻音(类似于"敢"),广州话的"感"讲多了,讲回阳江话而又缺乏保护方言意识的话,阳江话的"感"便变成广州话的"感",只是声调依然是阳江话"感"的声调。
最后,盲目商业化对阳江方言造成的冲击。阳江是个努力发展经济的城市,然而它却选择了模仿广州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途径。有一些商铺模仿广州北京路的模式,甚至有的商铺员工要对顾客讲广州话。这种行为不见得会带来多大的商业利益,却恰恰打击了阳江方言的尊严与自信心。
我认为阳江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对阳江方言的保护,让人们意识到阳江方言所面临的危机,加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否则,阳江方言将前景堪忧。
哎话(亻厓话)
客语系:客语,又称"哎话",因其"我"曰"哎",故名,且讲挨的人们也不懂怎么写,所以暂时没有规范的称呼。。客家话有"大哎"和"小哎"之别。大哎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少的客家话,小哎指那些地处分散,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多的客家话。
海话
为属于"闽南话"的"海话"。其语音语调,基本上与茂名市电白县境内所使用的"黎话"特别是"岭门镇"一带的口音一致。这使得它从"语种"上就大大有别于"阳江话",所以,与"阳江话"相比,它就没了属"粤方言"的"阳江话"的"高声调"和[]音的特点,而基本上与"闽方言"相通了。
阳江市辖两阳地区(即今阳春市、阳东县、阳西县、江城区、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和岗侨管理区),使用的语言,是属于"粤方言"的"阳江话"。
"阳江话"与"粤方言"的代表语言"广州话"相比,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阳江话的调值,总比广州话要高。而且,还有着一个非常特别的辅音——[](边擦音)。
[]这个辅音,在国际音标辅音表中,处于"舌尖前、边擦、清"这一位置上,发音时,"舌头某部与齿龈接触,气流从舌头边上出来,在持阻阶段发声,可以延续。"
可以说,这个辅音,对于珠江三角洲、东部以及北部的民众来说,是比较新奇的。事实也确是如此。这个辅音,几乎成了"阳江人"的一个"语音身份验证码"——能否在"阳江语音声调"的基础上正确地发出这一个音,基本上是可以作为确认发音人是否是阳江人,或来自阳江哪个地区的依据。
阳江话的声调,在广东省境内是很特别的,在"大而化之"的"粤方言"中,也是"独一无二"!不过,更为绝妙的是,[]这个辅音,却不只是出现在"声调标新立异"的"阳江话"中,在粤西其它地方,它也悄然地融入了各地的语音中。于是,纵观广东省境内所存在的语言,它,正是以一种"独自开"的姿态,"坐西朝东、面南、对北",与"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土地上的三大方言,平衡对话!
阳春市,使用的语言,阳江人称之为"阳春话"。从语音上来比较,它无疑更接近"广州话",而且,从其所使用的辅音、韵母来看,也与阳江话没有多大的分歧。笔者曾与来自阳春的同学交流过,并留意过其发音,发现他们口音中,并无[]一音。如此一来,好像关于[]一音,在阳春地区就没有什么东西好说了。
其实不然!
阳春境内,除使用"阳春话"之外,还流行着一种语言——"亻厓(两字合为一字,左右结构)话"。"亻厓话"属"客家方言",笔者读高中时,接触过不少来自阳春的老师,发现,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中,[]音是完完整整地被使用着的!
阳东县,与阳江市区——江城区,几乎是没有分界线的!两个手拉手的好朋友,在两个地方的交接之处,发生"一个身处市区、一个身处阳东"的几率,只要站对了地方,可以说,几乎是100%!
虽然阳东县与阳江市区的距离是如此"一步之遥",但两个地方所使用的语言,却是大大不一样。阳东县除使用"阳江话"之外,亦使用属于"客家方言"的"亻厓话"。在这一点上,[]音也和阳春的"亻厓话"一样,成为阳东"亻厓话"的一大亮点!
江城区,也就是阳江市市政府所在地,其使用的语言,基本为"阳江话",而阳江话,其特色在于"高声调"与[]辅音,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也不需再赘述了。
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和岗侨管理区,语言的使用情况,基本上为"阳江话",但少数地区也夹杂了"亻厓话",不用说,高声调与[]辅音也是这两个地区所用语言的特色了!
阳西县,其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也是"阳江话",也同样有着高声调和[]辅音。不过,说起阳西县,细看一下各个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也不失为一件趣事。
阳西县,辖"织篢镇"、"程村镇"、"溪头镇"、"上洋镇"、"沙扒镇"、"儒洞镇"、"新圩镇"、"塘口镇"以及"蒲牌镇"9个镇子。在阳西县境内,除使用"阳江话"话外,也使用先前说过的"亻厓话",而且,更特殊的一点,是"闽南话"也被使用着!
阳西县境内,使用"阳江话"的地区,除了县城所在地"织篢镇"外,还有"程村镇"、"溪头镇"、"上洋镇"、"沙扒镇"、"新圩镇"、"塘口镇"以及"蒲牌镇",换言之,就是"儒洞镇"不使用"阳江话"。
"儒洞镇"人民使用的语言,为属于"闽南话"的"海话"。其语音语调,基本上与茂名市电白县境内所使用的"黎话"特别是"岭门镇"一带的口音一致。这使得它从"语种"上就大大有别于"阳江话",所以,与"阳江话"相比,它就没了属"粤方言"的"阳江话"的"高声调"和[]音的特点,而基本上与"闽方言"相通了。
因为平时的语言使用中,没有用上[]一音,所以,儒洞人在使用"阳江话"的时候,往往,也就少了[]一音,而直接转化成与"广州话"一致的[]音。所以,只要儒洞人一开口,除了可以从[]辅音去辨别他的籍贯外,从他的口音也大体可以知道他来自儒洞!
如果说"儒洞镇"是因为使用"闽南话"而缺失了[]一音,那是"情有可原";可对于"沙扒镇"人民来说,[]的使用,好像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沙扒镇,基本上使用的语言,也是阳江话。但与县城的"阳江话"相比起来,简直有如"天渊之别"——沙扒镇的"阳江话",不仅没有[]音,连音调都好像比县城的低了半格!而且,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没有[]这一辅音镇作为声母的字!所有在"阳江话"中本该以[]作为声母的字,声母都被省略掉了!所以,其它镇上的人听沙扒镇人民讲话的时候,会觉得特带劲——某些以[]音为声母的字,省去后,真是省心省力多了,而且又是难得的"与众不同"!所以,笔者在阳西县城读书时,同学们常常是或贪玩或恶作剧地学来自沙扒的同学的口音,让班中同学"忍俊不禁"!
沙扒镇的语音与县城"阳江话"差别如此之大,笔者认为,应该是与沙扒镇人民的另一常用语言有关——"渔民话"。
沙扒镇临海,人民基本都是以打渔为生。打渔时候的"疲累",加之"风声、涛声"的"庶盖",再加上邻镇"儒洞海话"无[]音的影响,就开始择选"省力"的语音,于是逐渐与"阳江话"不同起来。
除"阳江话"、"海话"外,"亻厓话"在阳西境内,也被广泛地使用着。
新圩镇中,东水山,禾塘一带人民基本上都使用"亻厓话",而塘口镇,则几乎是全镇都使用"亻厓话"了。"亻厓话"中都有[]一音,所以,说"亻厓话"的人,说起阳江话,[]音是没有什么阻碍的。
这篇有关于广东阳江方言-阳江话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