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江苏历史大事记
夏、商、周
约公元前2191年(夏帝启十五年)
大彭国(封地在今铜山县)君主彭伯寿,率师为夏王朝平定了武观的叛乱。
前2000年左右(夏、商)
今南京市(含郊县)境内生活的人类,居住在地面建筑中,使用着陶制生活用具和石制生产工具,佩带着精美的玉器, 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社会经济生活。1955年至1982年,他们的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先后在南京市鼓楼区北阴阳营,江浦县蒋塍子,江宁县昝庙、西 善桥太岗寺等处被发掘。
今镇江七里甸龙脉山、马迹山、丹徒沿江、谏壁破山口以及大港一带“断发纹身”的先民,已经使用磨制的石器,从事渔猎、畜牧、农耕等生产活动。
前1297年(商武丁四十三年)
王师灭大彭国。
前1600年~前1100年(商)
今徐州铜山地区先民用人、畜进行社祭。1965年,徐州铜山丘湾发现了著名的商代社祭遗址。在大约75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20具人骨、2个人头骨和12具狗骨,人骨的头向均朝着埋在中心的4块大石头。杀人祭社是商代东夷族的习俗。
前1600年~前771年(商至西周)
今宁镇地区的先民选择临水源的高地,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牧为辅的稳定生活。他们使用磨制的石器、以夹沙陶为主的 陶器和大量的青铜器具;他们有原始的宗教信仰,用龟甲、牛骨占卜;他们用陶坩锅、陶勺冶炼青铜。1951年,南京博物院在江宁县湖熟镇发掘了前岗、老鼠墩 遗址,并在遗址周围调查发现了同样性质的遗址10多处。1957年,在宁镇山脉和秦淮河流域的考古普查中,又发现同类遗址159处。1959年,曾昭燏、 尹焕章先生发表的《试论湖熟文化》一文,将这一类型的遗址命名为湖熟文化。建国后,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址共发现300多处,经科学发掘的有10多处。湖熟文 化的绝对年代经碳14测定,早期为公元前1540±90年的商代初期,晚期为公元前1195±105年的西周初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湖熟文化应为宁镇 地区一支与商文化平行发展、又受到商文化影响的一种文化共同体。
今南京、江宁、六合、仪征、泗洪、沭阳、铜山等地区出现了青铜农具:铜刀、铜斧、铜镰、铜箕、铜镞、铜鱼钩、铜凿、铜鍤、铜镈等。同时广大农村使用的主要是制作精良的石制农具以及木制农具和竹制农具。
前11世纪(商末至西周初)
今宜兴地区出现独木舟。此舟已用木钉来固定船板、采用木板隔船舱,这种造船的技术比罗马帝国后期用皮条捆扎的造船术要早1000多年。
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泰伯、次子仲雍,自陕西南奔来到江南地区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建立勾吴国,筑城于梅里(今无锡市梅村)。
周灭商后,武王封仲雍之后周章为吴伯(另一说:吴君)。
泰伯开挖沟通苏州(今地名)、无锡(今地名)间的人工河道,名泰伯渎。这是江苏境内最早的一条人工河道,河长81里。
西周早期,秦淮河(今河流名)一带的荆蛮族已掌握青铜冶炼技术。20世纪50年代,在南京北阴阳营、西善桥太岗寺,句容城头山等古文化遗址中,不仅出土了青铜镞,还出土了含有铜炼渣的陶勺。
西周早期,今丹徒大港烟墩山的墓地用有铭文的铜器陪葬。1954年清理的大港西周墓,出土了铸有120字长篇铭 文的铜质宜侯矢簋,簋上的铭文记载了周王省察了周武王、成王的“伐商图”和“东国图”后,立于“宜土(社)”改封虞侯“侯于宜”。宜邑即今丹徒大港。建国 后,在大港的母子墩、磨盘墩等处都发现有西周时的墓葬,出土许多铜器。这些墓葬当是宜侯后裔之墓。宜侯矢簋墓的出土,把江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提前到距今 3000多年的西周早期。
前1023年(西周成王二年)
奄(封域在今山东曲阜城东)人、徐(封域在今江苏泗洪县与安徽泗县一带)人及淮夷(今江苏北部)叛乱。前1102年,王师灭奄、蒲姑(今山东博兴县)。前1101年,王师伐淮夷。前1010年,王令楚伐徐,灭之。
前913年(西周穆王三十五年)
荆人入徐。
前855年(西周厉王三年)
淮夷侵洛。
前822年(西周宣王六年)
宣王命召穆公率师伐淮夷,继而率军亲征徐方。此次征战的胜利,迫使徐再次臣服周王朝,曾一度复振西周的势力,史称“宣王中兴”。
前770年前(东周平王元年前)
据《尚书·禹贡》记载,全国行政区域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今江苏境域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二州。
前770年~前476年(春秋)
今江苏境域内置有吴国(今苏州市一带)、钟吾国(今新沂县南)、徐国和延陵邑(今武进县淹城)、云阳邑(今丹阳 市一带)、朱方县(今丹徒县东南)、南武城(今昆山县西北)、邗城(今扬州市西北)、棠邑(今六合区西北)、彭城(今徐州市区)、留邑(今沛县东南)、吕 邑(今徐州市东南吕梁山)、中城(今沭阳县西北)等。
今徐州和淮阴地区的先民用桔槔从沟渠、水井中提水。
吴国人言偃,自吴至鲁,受业于孔子。言偃精通《诗》、《书》、《易》、《礼》、《乐》等古文献,提倡用礼乐教育士民,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言偃曾南至吴地传播儒学,后世认为“东南学道之宗,实言氏启之”。言偃葬于常熟,其墓至今犹存,后人设专祠表达崇敬之情。
今六合区北冶山铁铜矿被当地先民发现,并被开采利用。1964年、1972年南京博物院先后在程桥发掘了2座东 周墓,一号墓出土了铁丸,二号墓出土了铁条。经北京钢铁学院金相鉴定,铁丸系白口生铁铸成,它是中国最早的生铁,比欧州早1900余年;铁条系块炼铁锻 成,两者在中国冶金史上均有重要意义。
今常州武进县湖塘镇西南建有淹城。淹城系土筑城垣,东西长约850米,南北宽约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 米。淹城有层层相套的三道护城河和三重城垣,从里向外分别为子城、内城、外城。子城呈方形,周长不足500米;内城亦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椭圆 形,周长2500米。每城只有一个出入口,子城门正南向,内城门西南向,外城门西北向。护城河宽约50~60米,外护城河与城外四周10条河道相接。外护 城河外有外郭,周长约3500米。淹城形制独特、城濠深广,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春秋时期的城址。历年来,淹城出土了大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文物,引人注 目的是4条独木舟。经碳14测定的2条独木舟,1条长7.4米、宽0.75米、深0.45米,年代距今2800±150年;另1条长11米、宽0.9米、 深0.45米,年代距今2875±90年。
今南京地区的先民已使用苎麻布织品和麻脱胶技术。此类织物建国后在六合和仁东周墓中出土。
前657年(东周惠王二十年)
徐人夺取舒国。
前645年(东周襄王七年)
正月,楚人攻打徐国。七月,齐师、曹师攻打厉以救徐。冬,徐倚仗有齐、鲁、宋等国的援救,有恃无备,结果在娄林(今安徽泗县东北)被楚打败。前643年,齐、徐攻英氏(今安徽金寨县东南),以报复娄林之惨败。
前585年(东周简王元年、吴寿梦元年)
寿梦为吴王,吴国开始有确切纪年。
前585年~前476年,吴国在今苏州阊门附近辟市场,交易商品。 吴王西山的避暑行宫内已栽植荷花,香山上已种植兰花和香草。
前573年(东周简王十三年、吴寿梦十三年)
农历六月,楚共王会同郑成公兴师侵宋,进而夺取彭城。楚共王将彭城交与三年前逃往楚国的宋大夫鱼石、向为人、鳞 朱、向带、鱼府五大夫驻守,并给300人乘兵车助守,以期迫使宋国降楚,从而控制晋、吴连络通道。农历七月,楚郑联军撤走后,宋国起兵围彭城。农历十一 月,楚共王为解救彭城,再度会郑师伐宋。宋国在回军途中遭楚军埋伏,于是宋向晋告急求援。次年春,晋率领鲁、卫、曹、莒、邾、滕、薛等诸侯国之军救宋,在 靡角之谷(彭城附近)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诸侯联军攻克彭城,鱼石等五大夫降晋,晋楚争夺彭城之战遂告结束,晋、吴连络通道亦告恢复。
前570年(东周灵王二年、吴寿梦十六年)
春,楚令尹子重率大军伐吴,在衡山(今江苏南京江宁横山)与吴军交战,被吴军打败。吴军乘胜进攻,夺取楚地驾邑(今安徽芜湖西南鲁港),横山大战以吴胜告终。
农历六月,晋侯会单子、宋公、鲁侯、卫侯、郑伯、莒子、郯子、齐世子光会盟于鸡泽,吴子没去。前568年夏,吴子派大夫寿越去晋国,陈述没去鸡泽的原因,要求与诸侯和好,请晋国帮忙。前563年,晋侯暨诸侯在柤(今江苏邳县北)地与吴子会面。
前560年(东周灵王十二年、吴诸樊元年)
农历九月,楚共王死,吴军乘机攻楚,楚大夫养由基设下埋伏,大败吴军于庸浦(今安徽无为),擒吴公子党。
前559年(东周灵王十三年、吴诸樊二年)
秋,楚公子贞率师攻吴。吴自皋舟之隘拦腰截击,楚师败绩,公子宜谷被擒。
前547年(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吴馀祭元年)
今常州地区已有用生铁浇注的农具、铁釜等民用器具和长矛、大刀等兵器。
前544年(东周景王元年、吴馀祭四年)
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在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诗歌时,发表了对《诗经》国风、小雅、大雅、颂及舞蹈的评论。季札把乐舞看作政治的象征,通过观察乐舞来体察各国的政治情况和古代帝王的政教业绩。“季札观周乐”的文艺点评,被史籍记载下来,成为江苏最早的具有系统性的文艺评论。
前541年(东周景王四年、吴馀祭七年)
吴国为了抗拒来自芜湖方向的楚军,在今高淳县固城乡固城镇东新建村构筑固城,设濑渚邑。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固 城遗址所做的考古工作,了解到:固城城址的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城垣。城垣多为依山而建,用泥土夯筑。内城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20米。外城 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外城城基低于内城城基约4米。城垣断面呈梯形,底宽一般为40米。固城是吴国西部边陲的军事重镇,吴楚两国的势力 曾多次在此拉锯式地往复。历年来,在固城内外经常出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重要文物,其中几何印纹陶器、原始青瓷、楚币郢爰等分别代表了吴楚文化的特征。
前538年(东周景王七年、吴馀祭十年)
农历七月,楚王会诸侯以讨伐叛臣齐大夫庆封的名义攻吴,命屈伸围朱方(治所在今丹徒县东南)。破城后俘获庆封, 尽灭其族。冬,吴为报朱方一役之仇伐楚,侵入淮北棘(今河南永城南西)、栎(今河南新蔡北)、麻(今安徽砀山东)等邑。次年十月,楚灵王为报复吴国攻略 棘、栎、麻三邑之仇,联合蔡、陈、许、徐、越等诸侯之师大举伐吴,后因吴军守备严密,无隙可入,便率军而还。
前530年(东周景王十五年、吴馀眛元年)
农历六月,楚王狩于州来(今安徽凤台),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师围徐以威胁吴国。次年夏,围徐楚师闻内乱后还师,吴师追之,败诸豫章,获荡侯等五师。农历十月,吴乘楚灵王之丧,兴师灭州来。
前527年(东周景王十八年、吴馀眛四年)
正月,吴王夷末(馀眛)卒,葬于今丹徒县大港乡北山山顶(1984年该墓葬已经发掘),子僚继位。
前525年(东周景王二十年、吴僚二年)
农历八月,吴公子光率舟师伐楚,楚打败吴军,获吴乘舟余皇。吴公子光率师夜取余皇以归。
前522年(东周景王二十三年、吴僚五年)
楚平王听信宠臣费无忌的谗言,欲杀太子太傅伍奢。又恐其二子日后报复楚,以伍奢为人质召其二子来楚都。伍奢子伍 尚、伍员(亦称胥)商量后,伍尚赴楚陪父死,伍员则逃命伺机复仇。伍员先后奔宋、郑、晋,最后与楚太子建之子胜奔吴。前518年,楚与吴因边境国民发生纠 纷开战,吴得胜后,伍员向吴王僚陈述乘胜攻打楚的好处,遭到诸樊长子公子光的反对。伍员看出公子光另有图谋,乃挑选壮士专诸献给公子光,自己则退耕郊外, 等待时机。
前515年(东周敬王五年、吴僚十二年)
公子光因不满王位传于僚之手,以宴请僚的名义,派壮士专诸在上鱼盘的一瞬间,从鱼肚中抽出“鱼肠剑”刺死吴王僚。僚被刺死后,公子光全歼僚兵,自立为吴王,即阖闾。
前514年(东周敬王六年、吴阖闾元年)
在今苏州建都城。据《吴越春秋》载:阖闾一上台,即向伍员询问安君治民之术,伍员提出了“立城郭、设守备、实仓 廪、治兵库”之术。阖闾采纳其建议,委计于伍员重建都城。《越绝书》具体记载了这座城市的规模: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今2.39万余米), 陆门八,水门八。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约合今3.4万余米)。吴小城周十二里(约合今0.6万余米)。吴国以苏州为都城的历史,虽然不到一个世纪,但它 对苏州城市历史的发展,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代营建苏州城,无论是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还是城市的设施和交通,都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改造而已。
前514年~前495年,吴在今无锡市胡埭镇与武进县雪堰镇一带筑城,城完工后取名“阖闾”。新中国成立后,通 过对阖闾城遗址所做的考古工作,了解到:阖闾城城址的平面呈“E”字形,中间有一城墙将城一分为二,无城墙的一面对着太湖。“E”字形的竖笔长1300 米,横笔长800米。从城址内现尚存兵器库、点将台、练兵场遗迹及面对太湖的一面不设城墙的现象分析,阖闾城应属吴国屯扎水军的军事城堡。
前506年(东周敬王十四年、吴阖闾九年)
楚国兴师伐蔡,蔡向吴求援,吴王阖闾亲自率师,会合蔡、唐大举攻楚,两军战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县东北),楚师 败。吴师五战五捷,直至攻克楚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次年,秦出兵救楚,吴因国都遭越袭击、阖闾弟夫概又趁机跑回吴国自立为王等原因,只好班师回 归,楚昭王还郢。
吴王采纳伍员的意见,在今高淳东坝到下坝的高岗地带凿胥溪河以便利运粮伐楚,胥溪河全长30.6公里。胥溪河西通固城湖,东通太湖水系、南通水阳江水系,是江苏境内较为古老的运河。
前496年(东周敬王二十四年、吴阖闾十九年)
农历五月,吴王阖闾因越国追随楚国,乘越王允常病死、子勾践新立之机带兵进攻越国。勾践率师迎战于檇李(今浙江 嘉兴南),打败吴军。阖闾于阵中负伤死于归途,他的“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的霸业从此成为泡影。据《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古籍记载,阖闾 葬于今苏州北郊虎丘山。阖闾死后,太子夫差继位。
前495年(东周敬王二十五年、吴夫差元年)
伍员开凿胥浦河,西连太湖,东通大海。
吴王夫差令开挖江南河,自今苏州,经望亭、无锡,至奔牛接孟河,于小河口入长江,长170余里。此河后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王夫差在冶城(今南京朝天宫一带)建立冶炼作坊,铸造兵器。
前494年(东周敬王二十六年、吴夫差二年)
越王不听谋士范蠡的劝说,贸然出兵3万进攻吴国,吴王夫差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太湖洞庭西山),一举击败越军。 越王率主力部队5000人,退保会稽(今浙江绍兴南),吴王进军包围了会稽,越王卑词重礼求和,吴王允许他投降。夫椒之战以越王勾践入吴作人质而告终。伍 员劝吴王不要受降,以免留下祸根,但吴王的亲信太宰嚭受了越王的贿赂,竭力劝说吴王受降。前491年,吴王夫差不听伍员的谏言,赦勾践回国。
前486年(东周敬王三十四年、吴夫差十年)
称雄江南的吴王夫差欲伐齐、晋,称霸中原,下令开凿邗沟,连通长江和淮河,以为运送粮草之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条沟通长江、淮河的人工运河。邗沟南入长江茱萸湾(今江都),北达淮河末口(今楚州)。前482年,吴王夫差经邗沟和淮泗北上,与晋定公、鲁哀公等会盟 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国争当盟主。公元345~356年(东晋永和年间),江都以下淤浅断航,入江口遂改道至西边的仪征,并建欧阳埭(即今仪扬运 河)。后经隋、元两次大规模的扩建,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
前485年(东周敬王三十五年、吴夫差十一年)
吴国大夫徐承率船队从长江口出海,然后北上伐齐。这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海战。
前482年(东周敬王三十八年、吴夫差十四年)
吴国开凿菏水运渠,沟通泗水和济水。
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与晋国争夺盟主的机会,发兵近5万人袭击吴国,攻下了吴都姑苏(今苏州市),杀死了吴太子友。夫差闻讯,急忙带兵回国,士兵疲惫,只得派人向勾践求和。姑苏之战以议和而告终,吴国从此由盛而衰。
前476年前后(东周敬王四十四年前后、吴夫差二十年前后)
今铜山、仪征、六合、武进等地区出现了铁制农具:铁铲、铁镰、铁锸、铁锄等。
吴国人在今南京汤山镇北伏牛山地区冶炼铜。1974年,南京九华山铜矿伏牛山矿区的工人发现了古采矿场,这是继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之后发现的全国最古老的古铜矿遗址之一。
前475年~前221年,据《吕氏春秋》记载,今江浦县境已种植桔子。
前473年(东周元王三年、吴夫差二十三年)
越王勾践兴兵进攻吴国,夫差屡战屡败。夫差逃至秦馀杭山(今吴县通安阳山)向勾践乞降,勾践拒绝受降,并勒令夫 差迁至甬东(今浙江定海)。夫差后悔自己过去没有听从伍员灭越的忠告,羞愧之下伏剑自杀,葬于秦馀杭山,吴国自此灭亡。大量吴国遗民外徙,部分遗民与王室 后裔流徙海外(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越灭吴后,在今苏州城南凿“通江陵道”,即开河挖土筑堤成陆行大道。
前472年(东周元王四年)
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于长干里(今南京市中华门外),史称越城、范蠡城或越台。城系土质夯筑式结构,城周“二里八十步”(约合今1公里),它是南京境内建造的第一座城垣。
越城北秦淮河两岸是农、渔民和手工业者聚居地区,也是产品交换的场所,它是南京最早的商市。
前471年(东周元王五年)
勾践灭吴后乘胜北上,渡过淮河,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今山东滕县东南),共“尊”周天子。周元王封勾践为伯 (诸侯之长)。越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宋,与鲁泗东地600里。越横行江淮东,遂霸诸侯。勾践自己则号称霸王,迁都于琅邪(今山东胶南县),筑起 一座周围7里的观台,眺望浩瀚的东海,称霸中原。
前468年(东周贞定王元年)
越国建行都于琅琊(今山东诸城东南),赣榆县地属越。
前333年(东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
楚伐越,杀越君无疆,占领了越国江东地区的越城(今南京市),在石头山上修建了金陵邑(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南京史称金陵始于此。前319年,楚占领了越国长江北岸的邗沟城(今扬州市),修建广陵城。前301年,楚占领了越之吴邑(今苏州市),在此地设江东郡。
前262年(东周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元年)
楚考烈王即位,任用黄歇为令尹,封他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前248年,黄歇因淮北靠齐地,请献封邑建为 郡,请改封于江东。楚王又将他改封为江东君,徙封于吴(今苏州)。春申君在吴重建都邑,开发吴市,治水松江,浚通黄浦(浙江吴兴之水)。前238年,楚考 烈王死,春申君被他的门客李园谋害,满门遭斩,李园夺取了他的令尹职位。1999年5月,苏州市博物馆在真山发现春申君家族墓。
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
秦王政令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服越君,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