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志》生平:第一辑 穷困不遇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姜子牙
  • 伯夷受封到夏商鼎革之际,申、吕等姜姓邦国已经封立数百年之久了。夏末,子姓商部族发展强大起来,其势力逐渐遍及于东夷和中原之间的许多地方。至商汤商丘徙居亳时,商人已经具备了灭掉夏王朝的力量。这样,原以“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之功而封建于中原地区的申、吕等国,随着夏人势力的衰落而衰落下来。作为申国的族人,姜尚的高祖已知宗主的封地不能继承,祖上的余荫已尽,不得不率族人复归到先祖的故土--东海之滨。在当时,海滨地带除了是其先人开发经营过的故土而易于栖息外,另一个原因则是同姓逄伯陵氏立国于齐地,仍是东夷的大族而便于依托。但像黄帝族垂涎东夷一样,商人立国不几代便开始侵伐东夷人。以逄伯陵氏为主的东夷人奋起抵抗,使商人的势力不得过江(即沂水),东夷人对商人的战争序幕从此拉开。长时间的战争削弱了东夷人的实力。逄伯陵氏也开始衰落下来。 到姜尚出世的时候,东夷姜姓吕氏族人几乎又回落到了当年被黄帝战败的蚩尤族人的地位。作为被征服者的后生,姜尚耳闻目睹商王帝乙的昏乱政治,亲身经受了帝乙十年发动的所谓征伐夷方、盂方掠夺战争的摧残。帝辛(纣)即位,荒淫暴虐更甚于帝乙。由于东夷温湿适宜、山海之利丰富的自然条件,更加上历代东夷人的善于开发,勤于经营,造成了该地区物产饶足。所以,帝辛继帝乙之后,加剧了对“人方”的攻掠,一为逞其淫威,二为掠夺更多的财物。人方就是夷方,人方或夷方多指东夷或齐地。史籍称商人不断“为虐于东夷”,直到“陨其身”、灭其国为止,就是指从帝乙到帝辛的加剧攻掠东夷这一史事说的。 作为东夷姜姓部族遗民的姜尚,自幼通习兵法韬略、三礼五刑及推演阴阳之术。及其渐长,识见渐广,阅历渐深,身被异族侵凌之苦,心怀兴亡继绝之志。面对广大族人的痛苦遭遇,姜尚开始树立除暴禁虐、救世安民的“仁本”思想,希望调动天下人的才智和力量以平治天下。商王朝末年,政治更加黑暗,民众怵于淫威和滥刑,姜尚无所依托,进身用世不能,而贫贱困穷却日甚一日。世俗指笑其为不能立业成家的不肖子。为家族所强劝,姜尚以不能营生不能婚娶而被招赘妇家作赘婿。“入赘”是齐地古俗。姜尚入赘后,仍以修德学道为务,或以垂钓寄情,而不能致富发家,因此常常遭受妇家的驱使薄待和邻里的冷遇奚落。燕雀终然不知鸿鹄之志,情系天下国家而忽于置私产、兴家业的姜尚,终因不堪薄待、不堪冷遇而走离妇家。从此辞绝了赘婿生活而开始了“兼善天下” 之前的周游天下的事业, 从而首先成就了世俗所称的“不事生产”的“齐之逐夫”之名。 姜尚离开故乡,走出东夷齐地而涉足中原,第一个落足地便是先祖伯夷的始封地--吕、许故地。他在那里吊古访旧而无所得,便辗转西北行,奔赴申国。作为祖先的封土,申国也是姜尚久已向往的地方。在申国居留期间,姜尚追祭先祖,吊慰同族。离开申地,姜尚行进的目标是商纣王的别都朝歌,但止步于棘津。棘津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古又称石济津,是近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的一个重镇。在这里,姜尚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为了糊口,他先在棘津街头设摊卖餐饮,以待机遇。但不久,因经营无方而倒闭。卖食不成,另寻生路。姜尚只得卖身为佣,充当杂役,在叱咄声下求食活命。卖身充役不久,姜尚又以奉迎驱使不敏而被逐,是他继“齐之逐夫”之名之后,又陷入了“棘津之仇不庸”的困境。 棘津不得机遇,姜尚于是沿河西上,到了孟津 (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 。孟津也称盟津,更近朝歌,人众物阜,繁华富庶过于棘津。孟津地处商、周的交通要道,是商王朝的军事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孟津,姜尚照样摆摊卖饭食,一为糊口,二为结识四方人物。但食客多是平民、脚夫或逃兵游卒,他们都要以廉价果腹。姜尚怜贫济穷,重义轻利,因而卖饭生意不久以亏本歇业。姜尚只得再度卖身为佣,以图存活。 孟津不遇,姜尚到了朝歌。朝歌作为当时商王朝的都城,是天下邦国的共主所在,五方人物萃聚。初到朝歌,在朋友的接济下,姜尚依然先做些小生意:贩卖过面粉,编、卖过笊篱,但都落得不能偿本。在几经亏损赔本之后,朋友劝姜尚说,靠生意赢利已达不到维持生活的近期目的了。所以不得不用自己的生平所学以救燃眉之急。他们知道姜尚精于阴阳、五行推演之术,可预测人们的吉凶祸福,因而劝他卖卜占卦。在朋友的劝说下,姜尚开始在街头占卦行卜。鉴于流言,纣妃苏妲己兼人妖于一身。她对上蛊惑世主,陷害忠臣;对下屠戮百姓。姜尚卖占,内为辨察人妖,外为世人决疑解惑。由于占卜“灵验”,一时名闻朝歌,求路问津者络绎不绝。亚相比干苦于纣王昏乱不悟,多谏无效,反致妲己忌恨,而又以灭国绝祀为忧。他听说姜尚占卜奇验,也微服探访,以决大疑。姜尚听比干言谈不俗,知是朝廷重臣。因而针对他忧国忧民之问,姜尚昌言以治国安民之道和正君化俗之术而喻之。比干听过之后,自觉闻所未闻,因而断定姜尚也不是寻常的江湖卖艺术士。于是暗自回朝,决计引姜尚入仕,以期匡君济民,再隆祖业。比干再三推荐姜尚于纣王,称他能重振朝纲,光耀祖庙。纣王只赏给姜尚一个下层小吏的职位。 姜尚入仕,以匡俗安民为己任,首先提出废除弊政,改善民生,整顿吏制,革新朝纲,举贤任能,惩恶劝善,罢黜奸邪等正议;继而指出费仲、尤浑、崇侯等人狼狈为奸、以谗佞惑乱君主、残害忠臣的罪行;最后指责苏妲己“母仪不正”、秽乱宫廷、扰乱朝政。纣王大怒,骂姜尚为狂徒,并命立刻逐杀之。比干同情姜尚的直言正议,便多方设法救护姜尚,使之免于大难。姜尚从此开始了“避纣居东海之滨”的生活。 东海之滨僻处东夷,远离朝歌,纣王鞭长莫及;这里是祖居之地,地熟悉,人亲善;族人不失强项之义,邻里固有同仇之风。所以姜尚化名变服,遁迹海上,暂避纣王的淫威,如鸟归旧林,回故渊。 在避纣期间,姜尚重温先德旧业,自以匡世济时弘毅黾勉。他自知,要实现匡济之业,就必以进身用世为前提,要“兼善”就不能一生安于“独善”。所以姜尚居不久,便化名到近处的良国(在今山东郯城县境内)作游说探访。他初为子良的谋臣,但因谋划无功效而遭到驱逐,一时又成为世俗传谈的“子良之逐臣”。见逐于子良并没有使姜尚挫志灰心。他以良国为出发点,趁纣王淫威稍杀之时,姜尚开始了再度出游,以寻访可以施才的邦国,觅求可以托身的君主。 散宜生、闳夭、南宫括是周西伯姬昌的谋士。他们深知姬昌崇德爱民、礼贤下士,必能以有德代失德,最后取代殷纣王而有天下。因而存心多方观察人才,为姬昌物色贤能之辅。姜尚周游各国,行止于河、洛一带,正走投未定的时候,不期而遇散宜生等“三子”。三子见姜尚言行不俗、博学多识,于是请求受教而拜之为师。史传“散宜生、闳夭、南宫括三子者学乎太公,太公见三子, 知为贤人”,于是“酌酒切脯,除为师学之礼,约为朋友”。当时,姬昌正被纣王囚禁在羑里,散宜生、闳夭、南宫括三子正多方营救而未能。 前在孟津、朝歌期间,姜尚对周西伯姬昌的仁德政治及其礼贤下士之风早有所闻。此次出游及与三子的结识,使他对姬昌其人、其政、其谋图有了进一步了解,视其为可以托身立业的贤明君主。因此便需要寻找一个面见姬昌的机会。散宜生等人急于救姬昌及早脱身羑里。姜尚随三子到羑里见过姬昌,他先教姬昌以演易而自求宽慰、自求保身;继之使散宜生等人去犬戎氏取来驳身、朱鬣、目的美;去西海取来白狐、青翰;去於氏取来怪兽;去参氏取来美女;去江淮之浦取来大如车轮的大贝,一起献给了纣王。纣王十分欢喜,对姬昌说:不是你的罪过,是崇侯虎的罪过。于是释放姬昌,赏赐姬昌弓矢斧钺,使西伯得专掌征伐,并令先伐崇 (参见《太平御览》引《尚书大传》《六韬》等。) 。姬昌脱身羑里,即叩拜姜尚问以未来之计。姜尚教姬昌献出洛西大片土地于纣王,请求纣王废止炮烙、肉林、酒池等酷刑。纣王很高兴地答应下来。姬昌于是以姜尚为贤。散宜生等三子劝姜尚随姬昌归西,姜尚不从,为避免轻易托身之失。 羑里离朝歌不远。姜尚再回朝歌,变名易姓,暂隐身于屠之肆。所宰牛肉常因卖不出去而腐朽,以此又被名为“朝歌之废屠”而时遭世俗的讥嘲。散宜生、闳夭等来去于丰邑、朝歌之间,朝夕给姜尚以关照,姜尚佯为不知。三子不时将对姜尚的观察情况及言行举止回报姬昌,姬昌仰慕之意更笃、渴望之情更切。他请求三子代为叩问治国安民之计,姜尚每以“修德爱民”回答他们。 姬昌不止一次微服探访姜尚的屠肆。交谈之际,每有守土和所以守土、得国和所以得国的问答。姜尚固知姬昌是必能得国、得天下的明君,而姬昌也坚信姜尚是唯一的“下屠屠牛,上屠屠国”的圣辅。姬昌自觉垂暮之年而功业不就,故恳求姜尚赴西岐更加迫切。姜尚笑而不应,不久便离开了屠牛之肆,而隐身于商都之郊的清水之上。这里地近朝歌而远嚣尘,山水清幽,渔夫樵子偶见,达官显贵绝踪;可以垂钓,自以寓志寄情于钓中;可以运筹,将以鼎新革故肇更始。清水姜尚隐居故处在今河南淇县卫河上游。从东汉崔瑗始,其地渐有太公庙、太公泉等旧迹和一些与之相关的传说。姜尚在这里“以道德为竿纶,以仁义为钓饵,投之天地之间”,静待时机的到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