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很可能没降关羽,保护了全军性命,却被曹丕凌辱至死
东吴袭取荆州后将关羽俘虏的于禁送回曹魏,却被曹丕用很另类的办法逼死,这件事实在吊诡。本文从曹魏军制、荆州战役、于禁部众等角度出发,大胆分析于禁很可能从未投降,而且忍辱负重保全了全军性命,却因为曹丕为了淡化败仗的影响,被残忍的凌辱至死,对于禁的遭遇报以深厚的同情。
提到三国里的于禁,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这么一位严肃正经的老干部,为什么会“投降”?
看了知乎上许多大神的解释,归根结底都是一条:他确实投降了,没什么好说的。其实不要说我们,就连曹操听说于禁“投降”的时候都深感意外。因为众所周知,于禁是一个“以法御下”的人。
公元197年宛城之败,曹操的青州军趁乱劫掠,于禁不顾误会出兵惩戒他们,甚至冒着被诬告的危险先坚守营寨,于大混乱中凝聚了军心,从此深得曹操赏识;
公元206年,五次反叛曹操的昌豨被于禁等大军包围,经过张辽的劝说来到于禁营中请降,他本以为于禁是自己的老友会网开一面,没想到于禁却以“围而降者不赦”的军令斩杀了他——尽管他自己也痛苦万分。
当曹操听说这件事后,一方面叹息昌豨命运不佳,一方面却更对于禁倍加器重。就是这样一个奉法至公、不恤私情之人,他怎么会不知道投降的后果,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投降?
如果说“投降”尚且是实锤,那么更蹊跷的还有于禁之死。
按常理来说,于禁身为魏国大将,战败投敌,当命有司审理定罪。可是曹丕先是宽恕了他,封他做安远将军,还要派他出使东吴,背地里却命人在曹操的陵屋内画上当年关羽大胜的壁画,还画上于禁投降、庞德就义的形象,然后特意让于禁去凭吊。结果于禁看到壁画后倍感羞辱,不久“惭恚发病薨”。
没有公开的下旨惩罚,也没有交给廷尉审理,却偏偏用了一种非常险恶的手段羞辱了于禁的人格,曹丕作为一国之君,究竟有什么理由非要如此行事?难道仅仅是他阴刻的个性所致吗?
《三国演义》里有一首于禁的判诗,说“知人未向心中识,画虎今从骨里描。”但在我看来,真正该描骨的,其实是“杀死”于禁的人。
让我们把视角拉回公元221年,也就是于禁去世的那一年。
此时的魏国刚刚代汉,刘备为了继承汉统在成都称帝,孙权害怕刘备为关羽报仇,于是向曹丕纳降称藩。然而刚刚建立的魏国两年前还在经历 “水淹七军”带来的巨大动荡,因此曹丕的首要任务不是连孙抗刘,而是稳固根基。
为此他从220年继承魏王开始,一方面颁布九品中正制,拉拢士族和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命宗亲武将出任中央和地方军事统帅,加强对军队的掌控;同时诏令严禁外戚、后宫、宦官干政,整肃官风,制法削藩,形成曹丕本人绝对的最高权威。
在这样的背景下,于禁被孙权作为纳降的见礼而送还,无疑是让冉冉升起的大魏又回想起两年前的阴霾。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举荆州三郡之兵北伐攻魏,借着汉水暴涨水淹七军。“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于是“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一时“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想迁都河北。紧接着邺城、洛阳都发生了叛乱,曹丕亲自参与镇压,可见当时的震荡有多大。
所以对于曹丕来说,七军之降的恶劣影响是难以磨灭的,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似乎正是于禁,因此“惭恚而薨”也是他罪有应得。然而,和于禁一起投降的人,可不止一个。
疑点一:“降者”仅有于禁乎?
自魏文帝践祚,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一个“等”字虽不显眼,却足以令人遐想。
实际上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的记载,当时关羽俘虏的魏军高达三万人,按一军五千人计算,除去淹死、逃亡、倒戈的士卒,这些几乎是七军的全部建制。所以被放回来的人里,一定包括七军的将校。
当初他们对“投降”一事一定是或支持或默认的,按理应和于禁共同担责。那么除了于禁以外,这些人是否受到了处罚呢?
答案是没有。
翻遍《三国志》,不要说惩罚七军诸将,就连这些人的名字也没有记载。然而,有一个和于禁有关的人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就是朱灵。
在《三国志》里,朱灵的传记十分潦草,附在徐晃传的最后,号称“遂为好将,名亚(徐)晃等”,可见他的资历仅次于徐晃。然而就是这样一员大将,竟然在曹操的授意之下,被于禁收了兵权: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在此事之后,于禁传紧接着就写了“水淹七军”。那么,于禁收朱灵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水淹七军”时,朱灵还在不在于禁的麾下?
破解于禁投降之谜的关键人物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直到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朱灵一直都是独领一军,而此后直到“水淹七军”结束,便再也没有独立领兵的记载。因此可以肯定,在215年之后,219年之前,朱灵变成了于禁的部下。
而于禁此后马上升官并手握大权,再加上曹操对朱灵的厌恶,可以肯定他此后一直呆在于禁麾下。而关于朱灵在“水淹七军”时的去向,《三国志》里也没有明确提及,也就是说朱灵不大可能从战场上逃脱。
因为如果他逃脱了,那么他就是三万人中唯一没有被俘而且生还的大将,类比关羽败亡后廖化被俘而逃脱的记载,这样忠肝义胆的英勇事迹应该大书特书,但偏偏没有。
所以可以肯定,朱灵在“水淹七军”的时候,也和于禁一样,被俘“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