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故事:3.自己发达,也要别人发达
自先秦荀子等人开始,就鼓励后人超 越前辈。不过,真正见诸行动,特别是军事和政治领导者,却历来是鲜见的特立独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虽不乏尊重个人独立人格的论述,那也不过是吉光片羽。专制 制度下的上下关系以顺从为主要特征,且已上升为美德。曾国藩却力倡"自立门户","自辟乾坤",把传统文化中尊重个人的因素发挥尽致。为此,他甚至主张, 宁用"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而能"遇事体察"者,不用"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的官气十足之辈。这固然与他领导的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跌 宕起伏,生死相寻,不能不充分发挥部属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有关,也显示了他罕见的胸怀。
对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体现了他的鼓励下属谋求发展的精神。李鸿章赴上海、练淮军,曾国藩说:"少荃去,我高枕无忧矣。惟此间少一臂助,奈何?"李鸿章再请,曾国藩不但欣然同意,还送上马扶一程,令李鸿章终生铭记。
李鸿章所募淮勇到安庆后,曾国藩"为定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悉仿湘勇章程,亦用楚军营规以训练之。"1862年李鸿章移驻安庆北门城外营内, 曾国藩亲临祝贺。李鸿章深知淮勇实力单薄,难膺重任。他说:"敝部除张遇春一营外,均系新勇,战守难恃,无征异地,若无精兵宿将,立有覆败之虞"。因此, 他恳请曾国藩调拨数营湘勇,以加强战斗力。曾国藩既害怕淮勇不堪一击,又打算凭借湘军榜样"为皖人之倡",以陶铸淮风气,因而允其所请,陆续调拨湘勇八 营,归其节制。其中有曾国藩新兵两营,由韩正国统事,充任李鸿章亲兵;开字两营,借自曾国荃,由程学启统带,程系陈玉成部太平军叛徒,其部下多籍隶两淮; 林字两营,由滕嗣林、滕嗣武统带,乃系江苏巡抚薛焕使之在湖南招募而来,原为四千人,经曾国藩裁汰至千人,编入淮军;熊字营由陈飞熊统带,坦字营由马先槐 统带,均系奉曾国藩之命在湖南所招,原备湘军部将陈士杰率领,随同李鸿章援沪,因陈氏不愿前往,遂拨归淮军。所有这些,就是淮军初创时期的骨干队伍,共计 十三营,六千五百人。3月4日李鸿章陪同曾国藩检阅铭、鼎、树、庆和程学启、滕嗣林等营,标志着淮军正式建成。同源相生者,只能患难相助,不会同根相残。 他认为湘、淮本是一家,淮军由湘军而派生,"尤有水源木本之谊。"对于左宗棠,虽然左在多种场合曾对曾国藩有微言,两人也几年不通音讯,但收新疆,他第一 个荐举左宗棠。同样说明他的胸襟。
由于曾国藩在属下自立门户的问题上政策开明,适时加以鼓励,湘军的力量发展很快,成为一个庞大的集 团势力,而且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统一性,至少也以曾国藩为其共同的精神领袖。这使曾国藩的事业规模迅速扩大,到十年后,湘军集团中督抚大帅,纷出并立,与曾 国藩地位相当相近者就有二十余人。这些军队与督抚谐调行动,互相配合照应,更使曾国藩的声望如日中天。
看来是否鼓励手下独立发展,既有一个襟怀问题,也有一个时机问题。
曾国藩语录精粹: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许多看几次,亲加察看,方能得其大概。凡有缺有差之员,尚可因事考成,若无缺无差者,非常常接见,何由识其短长?
——同治三年三月
上一篇:曾国藩的故事:6.不断自励,完善自身
下一篇:曾国藩的故事:5.雕琢性情,静以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