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故事:4.学无定法,能者为师
确实,再没有比向敌人学习更重要的事了,而向敌人学习,需要眼光,更需要勇气。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曾国藩把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工业作为"自强御侮"的大计,成为兴办洋务运动的先驱。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曾国藩认识到"大局已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痛陈:"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 忘备?"国事日非,他为此忧心忡忡。他清醒地认识到,外国侵略者一次又一次发动侵华战争,所恃者无非船坚炮利。中国要自强御侮,也需要船坚炮利,要船坚炮 利非办洋务不可。1860年12月19日,曾国藩在《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中说:"无论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舒一时之忧。将来师夷 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曾国藩并不赞成清政府借"夷力"镇压太平天国,即使是借师助剿,也只能是权宜之计,"永远"的目标则是自强、御侮,曾国 藩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非当时一般达官贵人所能比拟。他的向西方学习、兴办近代工业、造炮制船的主张与行动,与魏源仅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振聋发聩的口 号相比,更进了一步。这里,曾国藩已经喊出了兴办洋务运动的第一声。
当曾国藩与太平军全力争夺安庆,出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恭 亲王奕提出"购买外洋船炮"时,曾国藩立即附和,1861年8月22日上呈《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说"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英法 等西方列强所擅者船坚炮利,如能陆续购买,据为己有,西方列强就会"失其所恃"。比起恭亲王,曾国藩看得更远,他不满足于购买,而要立足于自己设厂制造, 如此不仅可以"剿发逆",更"可以勤远略"、"富国强兵"。
1861年攻克安庆后,曾国藩便率先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广储军实"。曾国藩由此成为"洋务派"的领袖。
安庆军械所是一所综合性的军工企业,主要生产子弹、火药、山炮及洋炮洋枪。经费来源主要从湘军军费中拨支,雇用工人近百,其中一部分是湘军勇丁,一部分是从河南招募来的工匠。
1862年2月19日,有洋船一只,停泊在安庆城下,准备出售,曾国藩随即偕李鸿章、李鸿裔登轮阅看,赞叹不止,"无一物不工致"。这也诱发了曾国藩试 造中国第一艘轮船的决心。在他看来,"求自强之道,以学船炮为下手工夫"。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要讲求自强,就得革新政治,访求人才,以学西洋制造船炮技 术为基本要务,一旦学会了船炮的制造,那洋人的长处我们也有了。无论是与洋人和平相处还是相互敌对,我们都可有所倚恃,否则,"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 罪也,德之亦罪也",与洋人没道理可讲,只能受人欺侮。
办新事业,曾国藩可谓白手起家,资金、技术、人才,样样缺乏,其难可想而知。 其中人才更为难得,好在曾国藩特重网罗各类人才,有所储备,否则只能空谈空想。在他军中人才之中,有两位技术专家成为曾国藩新事业的柱石,那就是徐寿和华 蘅芳,两位受知于曾国藩,被委任为安庆军械所的工程师,开始了试造第一艘轮船的伟大事业。
徐寿、华蘅芳通力合作,推求动理,测算汽 机,1862年3月居然制造出一部轮船发动机。7月30日,曾国藩兴致勃勃地观看试验,试验结果,他颇为满意,"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 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意思是说,洋人的长技到底被我们中国人学到手了,从此以后,洋人再没有恃以藐视中国的东西了。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从一部略具雏形的发动机到一艘可以行驶水上的完整轮船,中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还要进行艰苦复杂的研制工作,这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将来研制成 功,投入批量生产,还需要"制造机器的机器",不能不预作准备。当时中国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制器之器"要靠进口,为此,曾国藩焦灼万分。这时,徐寿、华 蘅芳想到了容闳,立即向曾国藩推荐。曾国藩大喜,通过李善兰,1863年秋冬之交,把留学美国,精通西学的容闳请到幕中。
后来,曾国藩曾几度召见容闳,并奏准赏加他五品军功头衔,委派他赴美采购"制器之器",为设"母厂"之用,同时付与采购机器的款银6.8万两。1860年12月17日,容闳转赴美国。
容闳于1863年底离开上海赴美,次年到了纽约,正巧碰上美国南北战争,北方取得胜利后,亟须在南方发展工业,机器供应紧张。容闳多次奔波,终于从朴得南公司购到机器百余种,1865年春悉数运抵上海。曾国藩大喜,专折为容闳请奖,所购机器解归"江南制造总局"。
在曾国藩的苦心经营下,江南制造总局面貌一新,欣欣向荣,即今非昔比。曾国藩对新创江南制造总局极表关注,1868年6月1日到5日,在江苏巡抚丁日昌 的陪同下,亲临上海查阅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洋炮等制造工程,当时陪同曾国藩视察局务的还有容闳,他特地向曾国藩建议,附设一所"兵工学校",招收中国学生 肄业,学习机器工程理论及实验,自行培养造就机械师和工程师,不必再假手外人,"文正极赞许,不久遂得实行"。这所"兵工学校",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 先河,乃至培养了另一意义上的"制器之器"。
在曾国藩视察制造总局后的第三个月,即1868年8月,局造第一艘轮船完工,费银8万 两,载重300余吨,船长18.5丈,宽2.7丈余,逆水时速70华里,顺水时速100华里,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艘真正的近代化火轮船。曾国藩给这 艘轮船命名为"恬吉"号,"意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也"。10月15日,曾国藩在南京下关,登上"恬吉"号试行。当初曾国藩造"黄鹄"号时,就视造船为 "中国振兴之象",开风气之先,"设局倡率,俾各处仿而行之,渐推渐广,以为中国自强之本"。现在,真正的堪与西洋坚船媲美的第一艘近代轮船试造成功,怎 能不使曾国藩"殊可喜也"!
按照时代的需求经营自己的事业,深深得到了当时当权者的重视,反过来更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达与成功。
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曾国藩看到,洋人制造机器,全根据数字推算,其中的记录,均以图纸为根据。然而,由于彼此之间文义不通,所以虽然每天都和机器打交 道,但并不清楚其使用机器与制造机器的原理。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靠翻译,所以曾国藩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1867年,他在"机器母厂"特 设"翻译馆",聘请英国伟烈亚力、傅兰雅,美国玛高温以及徐寿、华蘅芳等主持译务,这个"翻译馆"就成为中国政府创办的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 译中心。
同治末年,曾国藩开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馆已译成书籍数十种,至光绪末,多达170余种,翻译的范围涉及算学、电学、化 学、声学、光学、天文、地理、历史、政治、交涉、兵制、兵学、船政、工程、学务、农学、矿学、商学、医学、图学等各个领域,这就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难 怪梁启超说:"欲求知识于域外,则以此为枕中鸿秘。"这样,曾国藩经营的江南制造总局,不仅成为中国近代的工业基地,而且也成了近代科学技术的扩散中心, "泰西(西方)声、光、化、电、营阵、军械各种实学,遂以大明,此为欧西文明输入我国之滥觞"。这对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交流 等,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联想到我国近年来的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方法的政策,不能不为曾国藩在100多年前创兴洋务运动的作为感慨万千,后人尊之为洋务运动领袖和中国"近代史之父",是有其深刻道理的。时至今日曾国藩勇敢向别人学习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语录精粹:
学问之事以日知月,无亡为吃紧语;文章之事,以读书多、积理富为要。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