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装腔作势,扑朔迷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李鸿章由翰林而入绿林,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可谓春风得意,仕途坦荡,但为获得官位稳住官职,在他的身上,本就有了封建士子的奸滑,后又添了封建绿林的残忍、满清官场的虚伪与狡诈,这样就使其本来的面目越来越难辨认,颇有三窟,厚者九面,黑者无心的味道。

       在李鸿章的官宦生涯中,始终有两面性、多重性的矛盾之处,比如,他少求科举,登入翰林,而后却对科举制度抨击不少,其后又有反复,改口而拥护科举制度; 再有,对待西太后表面上唯首是瞻,而私下里却也心有余怨;还有,他表面上宣扬"德政",却行"霸术"之实;他死后敛聚所余的财产可以富甲一方,而他在世 时却上奏朝廷,以令天下官员要养廉为公,廉正为官。

      在举办洋务方面,更是矛盾纷出,一方面洋人的"坚船利炮"震得满清的朝廷地动山 摇,国要自强,当举洋务;另一方面,举办洋务却是为了挽救清朝大厦之倾危,这样,必然就是"洋装穿在身,心是清朝心,"有其新貌,而无其新心,何况军工企 业为重,封建性、买办性浓厚、厂子里的人不少,却多是皖人,尤其是封建家族式的管理,虽说他本人是权倾朝廷,却也是名强实弱,总之,李鸿章作为厚黑宰相, 面孔多多,真假难辨。

      李鸿章的真相为何?不得而知,先作词臣,而后投笔从戎,却赢得"知兵"美名;无奈名不符实,中途败落,委身湘军幕府,而后重又起兵,暴杀降将,接着挤出几滴鳄之泪,"德政"与"霸术"使人虚实难分。

      1.书生治军,盗得"知兵"美名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李鸿章第二次参加会试,自我感觉不错。到了四月发榜时,果然高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经朝考,改为庶吉士,入国史馆研习。 "庶吉士"是翰林院的研修生,散了馆后,授与的"检讨"、"编修"才是翰林院的正式官员。这些官员可以利用内府的大量典籍研究学问,由翰林院外放,在官场 升迁较快。这是一条仕途的捷径,所以翰林院是"读书养望"的好地方。翰林院的官员还可以对国家大事建言献策,因而他们是重要的官员,历来翰林被视为"清 要"之职。

      自从道光三十年底(1851年1月),太平天国起义于南方,三两年内打到南京,北方也发生了捻军大起义。农民们在全国掀起 了反抗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的怒涛。弄得这些封建的知识分子们再也不能平静地研究学问了。封建知识分子的阶级利益与封建统治是根本一致的,对农民起义者抱有 本能的敌视和仇恨。

      咸丰皇帝看到清王朝的正规军"八旗"、"绿营"都已腐败,不堪任战,赶紧调动地主阶级自卫身家的积极性。先后任命 了43个团练大臣,命令他们回到各地组织地主武装,镇压农民革命。其中,咸丰三年正月(1853年),诏命工部侍郎吕贤基以及周天爵前往安徽会同巡抚蒋文 庆一起办理团练。正月二十五日(3月4日),吕贤基在咸丰帝面前保荐李鸿章、刑部员外郎孙家泰、主事朱麟祺、通判徐启山、给事中袁甲三和知府赵匀随同帮办 团练。因为他是安徽人,熟悉地方情形。

      安徽北部还在咸丰初年就有捻军活动了。这时因太平军北进,互相声援,于是安徽地方的形势更加动荡不定。

      李鸿章在二月回到庐州。这时周天爵署理安徽巡抚,他入了周的幕府。随着周天爵在颖州、定远一带防堵,参与军事谋划。他先后联络的地方团练除了亲弟鹤章的团练以外,还有合肥的张树声、张树珊兄弟与刘铭传等部。活动于颖州、定远一带,防范捻众的蔓延。

      三月初九日(4月16日),李鸿章参与周天爵在嘉州和定远之间的对捻作战。

       五月,占领扬州的太平军派兵西进攻打运漕镇、东关一带。运漕和东关是进入巢湖一带的重要通道,可以说是庐州的东南门户。李鸿章奉新任皖抚李嘉端的命令, 率千余练勇在和州裕溪口与太平军接战。七月,李鸿章率兵在运漕打了一个胜仗。这是他与太平军的初次接触,也是他从军以来的第一个胜仗,李鸿章入军而旗开得 胜。当月二十一日(8月25日)他被赏与六品蓝翎。

      十月二十九日(11月29日),太平军胡以晃和曾天养的大军占领了舒城,吕贤基死难。李鸿章率领他的团练退保合肥。

      还在吕贤基死前,曾国藩听说李鸿章在安徽办团练,特地给江忠源去了一封信,力荐李鸿章之才可用。他写道:

      吕鹤田(贤基)少司空与国藩契好,想与阁下相得益彰。李少荃编修大有用之才,阁下若有征伐之事,可携之同往。

      同时,曾国藩又给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写信:

       令弟少荃,自乙丙之际(道光二十五、六年)仆即知其才可大用。丁未馆选后(指道光二十七年鸿章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仆以少荃及筠仙(郭松嵩)、帅逸斋 (帅远怿)、陈作梅(陈鼐)四人皆伟器,私目为丁未四君子。兹令弟果能戡乱御侮,有声当世,窃谓鉴赏之不谬,惜三君子未尽柄用。昨寄岷樵(江忠源)书中, 已令其亲敬鹤翁、少荃二人。想针芥契合,必能相与有成,保护珂里也。

      曾国藩还另外直接给李鸿章写信,希望能在安徽积极练勇,剔除八旗和绿营的旧营伍习气,开汉儒治军的一旅新风。他说:

       知吾弟统领练勇,驰驱戎马,懋勋令望,实用慰仰。今日兵事最堪痛哭者,莫大于败不相救四字。……秋间仆与岷樵(江忠源)中丞书,道及互弊,以为须尽募新 勇,不杂一兵。不滥收一弁,扫除陈迹,特开生面,赤地新立,庶收寸效。……闻阁下所带之勇,精悍而有纪律,务望更加训练,束以戚氏之法,明年楚勇过皖,即 与尊麾合为一军,将士一气,万众一心,一洗向日营伍之陋习,纵不能遽立勋绩,亦聊欲稍变气象,一泄积愤也。岷樵到庐求贤孔殷,足下及鹤翁(指吕贤基)、午 翁(指袁甲三)如有所知,幸尽告之。

      在这封信里,曾国藩还谈到募集6000兵勇的计划,希望李鸿章在精练队伍的同时,主动向江忠源献计献策,并准备将来与自己的东下之麾合为一军共同作战。由此,也可看出曾国藩在用军上的远谋,不过这还仅仅是一个计划而已。

       十一月,太平军合围庐州城。李鸿章奉命在城外招集团练,驻扎于冈子集。他看到庐州危急,自认为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时机成熟,于是在十二月初八日 (1854年1月6日)亲身驰赴正阳关,晋见远道而来的八旗将军、已革陕甘总督舒兴阿,请他火速进兵,与城内的清军内外夹击太平军,并愿率所部练勇自备口 粮,随同进击合围庐州城的太平军。而舒兴阿怯懦,故意延缓出兵。十二月十七日(1月15日),庐州城陷,安徽新任巡抚江忠源力战而死。李鸿章带着搬兵无效 的愧疚,向北方撤退。他的老家被太平军焚毁。于是太平军与他有毁家之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