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个怎样的人?刘伯温与朱元璋论兵的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刘基
  •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小时候很聪明,读书一目十行。元朝至顺年间,刘伯中了进士,被任命为高安丞。他作官正直无私,后来被起用当了江浙儒学副提举,因看天下大乱,元朝将亡,便隐居在金华(今浙江金华)深山。

      朱元璋攻占应天后,听说了此人,便派刘基的好友池炎带了厚礼去聘他,还亲笔写了一封长信。刘基经过了解,知道朱元璋的义军和其他义军不一样,朱元璋是个有作为的人,这才应聘出山。他到应天后,与朱元璋彻夜长谈,分析当时天下形势,指出朱元璋应该采取的策略。

       原来元末农民起义,主要有两大体系:即红巾军系与非红巾军系。红巾军系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以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为主,郭子兴朱元璋的义军,曾作为它 的分支,接受小明王封给他的官职。西支以徐寿辉和陈友谅为主,徐寿辉开始在彭莹玉的支持下,在湖广的蕲水(今湖北浠水)当上了皇帝,国号天完。后彭莹玉和 尚战死,徐寿辉大权旁落,被他的部将陈友谅夺去,自称皇帝,定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非红巾军系也有两部分,一是东吴的张士诚,占据长江下游;二是僻处海隅的方国珍。

       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各地的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面的小明王和刘福通经过整顿补充之后,兵分两路,攻城略地,发展很快。西路破 武关(今陕西商县东),下商州(今陕西省商县),进攻关中(今陕西省南部)。东路攻克了中书省东南部(今山东省北部)。后又分出一路一直打到上都(今内蒙 多伦以北),又东下袭取辽阳(今辽宁辽阳),进而侵入高丽(今朝鲜)。但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致使这些地方红巾军一离开,又为元军收复。

      东边张士诚从至正十三年起兵,几年来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北边占有泰州、高邮、淮安、泗州直至济宁。南边占有湖州(今浙江湖州)、杭州绍兴等地,领土范围沿东海北部海岸和黄河南部海岸的一个长方形地带。

       就在这种形势下,刘伯温替朱元璋作了分析和策划。他说:"我军目前虽兵力不十分强大,处在四面包围之中,但北边小明王和刘福通是友军,替我们把元兵挡 住。南边的方国珍,地处偏僻海隅,胸无大志,只求自保,不会有什么大作为,所以不足为虑。当前需要防备的乃是东西两路。东路张士诚确有图我之心,虽然他地 处米之乡,兵多粮足,野心很大,但几年来,他贪图安逸享乐,将士们也不愿打仗,士气萎靡不振,一时不会有大的战事。倒是西路的陈友谅,攻克江州(今江西 九江)后,虽将徐寿辉接来,仍尊为皇帝,但却又自封为汉王。一切大权都攫取到手,日后必自作皇帝。从目前形势看,他势必要来图我。因此,我军要集中兵力布 于西路,做好准备,防止陈友谅的侵扰。而对东路张士诚,应该力求缓和,不去动他,保持一个平静的局面,免得张士诚扰我后方,分散我军兵务。待我军平定西路 后,挥师东下,大江以南便统归我有了。江北的元军也不怕,现在小明王和刘福通苦苦缠住他,到头来势必两损。等到时机成熟,以我百战之师,攻他疲敝残旅,平 定天下,何难之有?"

      朱元璋连连点头,站起身来拉着刘伯温的手说:"伯温先生,你真是我的‘卧’啊!"

      至正二十年,果如刘伯温所料,陈友谅统率水陆大军几十万,从江州出发来攻应天,一度将太平占领。太平守将花云战死。陈友谅还派人跟张士诚联系,约他从东攻朱元璋的后路,对朱元璋造成两面夹攻之势。

       为此,朱元璋召集文武官员,商讨对策。官员众说纷纭,有的主张迎头痛击,收复太平。有的则主张迁出应天,以避其锋。也有少数人主张跟陈友谅妥协。会后, 朱元璋向刘伯温请教退兵之策,刘伯温向朱元璋说:"那些主张妥协的,只图保自己的身家性命,这种要向敌人投降的人理应斩首。那些主张南迁北徙的,也是消极 办法,即使迁到滁州、广德,陈友谅不会跟踪来追吗?至于主动出击,去收复太平,以我目前兵力,也根本做不到!何况,我们还要防备张士诚与陈友谅联合,袭我 后路。那时我前后受敌,形势更不堪设想。"

      "那我们怎么办?"朱元璋问。

      刘伯温接着说:"镇江是我们的咽喉,定 要加力防守,不可松懈。张士诚在江东一带虽也多次与我交锋,但他败多胜少,从没占到便宜,所以从他内心讲,不会愿意跟我们交战。依我看,张士诚怕我们,更 怕陈友谅。因为跟我们,他还可以维持对峙的局面;假如一旦陈友谅将我们征服,张士诚与他直接接壤,那时陈友谅乘胜进攻,张士诚怎有力量抵挡!因此我认为, 在目前情况下,张士诚不会贸然出兵,但我们也必须防他乘我失利时来拣便宜,这是东路。至于对西路陈友谅,大敌当前,自应全力对付。至于对付方法,不易硬 拚,而应智取。当前最好的办法是诱使陈友谅独自来攻。待其小胜后定会气焰更加嚣张。古人云:‘骄兵必败’,使其得胜我们要抓住战机,出其不意,击其要害, 定能取胜。"

      朱元璋点点头,认为刘伯温提的建议很好。接着二人又计议了一番,终于拟定了一个诱敌计划。

      当朱元璋的势力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陈友谅出生在沔(音miǎn)阳一个渔民家庭里,读过几年书,在县衙里当过文书,很有心 计。他原是徐寿辉起义军的部将,后来他用铁锤击死了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叫汉。他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地广兵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公元 1360年,他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沿江东下,进攻应天府,一心想并吞朱元璋占领的地盘。

      朱元璋面对陈友谅大军的进攻,没有急于决战,他听取了刘伯温的建议,决定智取。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跟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把康茂才找来,对他说:"这次陈友谅来进攻,我要引他上钩,没有你帮助不行。请你写封信给陈友谅,假装投降,答应做他的内应;再给他一点假情报,要他兵分三路攻打应天,分散他的兵力。"

       康茂才说:"这事不难。我家有个守门的老仆,给陈友谅当过差。派他送信去,陈友谅准不会怀疑。"康茂才回到家里,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写了信,连夜叫老仆赶 到采石,求见陈友谅。陈友谅见了老仆送来的信,果然并不怀疑,问老仆:"康公现在哪里?"老仆说:"现在他带了一支人,驻守江东桥,专等大王去。"

      陈友谅连忙又问:"江东桥是啥样子?"

      老仆说:"是座木桥,容易认得出来。"

      陈友谅跟老仆谈了一阵,吩咐左右摆上酒菜,让老仆饱饱地吃了一顿,才打发他回去。临走的时候,陈友谅对老仆说:"你回去跟康公说,我马上就去江东桥,到了桥边,我叫几声‘老康’,请他马上接应。"

      老仆回去后,把陈友谅的话全向朱元璋回报了。朱元璋连声叫好,当夜派人把江东的木桥拆掉,改成一座石桥。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逃兵那儿得到情报,弄清楚他们进攻的路线,就让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分几路在沿江几个重要关口埋伏了人马。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 (今南京狮子山),布置兵士准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定了信号:举起红旗就是通知敌人已经到来,举起黄旗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友谅自投 罗网。

      陈友谅自从老仆走后,立刻下令全体水军出发,由他亲自带领,直驶江东桥。到了约定地点,竟没见木桥,只有石桥。陈友谅想,别管他是石桥还是木桥,只要找到康茂才就好。他就到石桥旁边,一连喊了几声"老康",也没人答应。陈友谅这才想到自己上了当,急忙命令船队撤退。

       朱元璋发现敌人中计,立刻叫兵士举起黄旗,发动进攻。一霎那间,战鼓齐鸣,岸上伏兵一起杀出,水港里的水军也加入战斗。陈友谅受到突然袭击,两万兵士、 一百多艘战船被朱元璋的将士俘获,被杀死的和落水淹死的无数。陈友谅在部将保护下,抢了一条小船,总算逃了命。这一仗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 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他养精蓄锐,决心要报这个仇。过了三年,他造了大批战船,又带领60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

      朱元璋亲自带领20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到鄱阳湖。朱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在鄱阳湖里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有大批战船,既高又大,一字儿排开,竟有十几里长;朱元璋的水军,却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得多。双方连续打了三天,朱军都朱败了。

      部将郭子兴跟朱元璋说:"双方的兵力相差太远,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不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条小船,装载着火药,每条船尾带着一条轻快的小船。那天傍晚,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风点火,直 冲陈友谅大船。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燃烧起来,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

      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在陈友谅突围的时候,朱军一阵乱箭,把陈友谅射死。

      鄱阳湖一战,陈友谅的60万水军大败,一批大臣、将领投降了朱元璋,陈友谅的儿子善儿也成了俘虏。他手下一个叫陈定边的勇将死里逃生,用小船载着陈友谅的尸体和他的另一个儿子陈理逃回武昌,第二年,朱元璋率军攻打武昌,陈理投降了,陈友谅势力被彻底消灭了。

      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后,自称吴王。汉军的覆灭,为朱元璋消除割据势力,建立明朝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