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故事:传统教育的叛逆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徐霞客

  •   1587年1月5日(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徐霞客诞生于南直隶江阴县南旸歧村,即今江苏省江阴市南旸歧。

      徐霞客的家庭 是封建社会里典型的书香门第,也曾是有名的官宦世家。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徐锢,他是河南新郑人,曾任开封府尹,是为一世祖。宋王朝南迁时,徐家跟 随南迁,成为苏杭一带有名的仕族。在明朝初年,九世祖徐麒曾拜学于大学问家宋濂,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名闻朝野。后以布衣承诏出使蜀川,披岩剔险,招抚羌 人,获一品顶戴荣归故里,使徐门盛极一时。于是读书以求仕成为徐门的传统。明弘治年间,十三世祖徐经,在乡试中曾一举成名,与著名画家唐寅唐伯)并为 经魁(经科考试第一名),但在会试中受人诬告,未能及第。从此以后,徐门历代虽不乏有人为官,但科举之路不畅,终难有人成大气候,徐门便逐渐衰微。

       后又几经分家,到徐霞客出世时,江阴南旸歧徐门已沦落为一般地主之家了。因为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性情孤傲耿直,见明朝后期科场舞弊成风,吏治腐败,便 不愿再问科场之事,甚至不愿与官僚权势为友,而是寻趣于奇书,投身于大自然之中,过着清静悠闲的生活。他喜欢坐在后花园里看一些介绍各地方物、人物逸事等 的所谓的奇书,或置怪石、种奇花异草创造一种奇异之境。他也喜欢领着家童去野外游览,去爬苏州虎丘山,游杭州西湖,或到太湖荡舟。他最感惬意的是坐在一风 景清幽的去处,一边品着新茶,一边欣赏山水美景。然而,他最不乐意的是与官僚权势打交道。若听说有地方官僚拜访徐门,他则唯恐躲之不及,或深藏于后院,或 远避于野外。因徐有勉终身不仕,又不愿奉迎权势,没有官府的庇护,便使徐门屡遭豪族欺负,甚至连盗贼也经常光顾。他的一条腿就是因遭到盗贼的夜袭而不幸致 残,后在老年时又是因遭到盗贼的伤害而一病不起。

      徐霞客出生时,徐有勉已42岁了,他虽厌恶科场,不愿为官,但他也不愿接受家族急剧衰落的现实。大儿子已成年,因深受他的影响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他便寄希望于这刚出世的小儿子,于是给他取名为弘祖,字振之,希望他能重走科举之路,振兴祖业。

       小霞客生得眉清目秀,一双大眼睛透着灵气,性格活泼好动,非常逗人喜欢。刚学会走路,一双小腿便一个地往屋外冲,屋前屋后地追着、鸭、闹着 玩。会说话了,更是学这学那,问这问那,逗得大人乐不可支。父亲徐有勉很注意对他的教育,不再像带其他孩子那样把他带出去玩了,而是尽可能地教他识字、算 术,培养看书的兴趣,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在他7岁那年,便被送进了附近一家私塾,开始接受传统教育。

      私塾的生活很枯燥,几乎整天 就是读书背书,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各朝的古文、词,霞客背过的书摞起来总有一两尺高呢。然后先生才开始逐句讲解课文,教他们作短文,霞客很不习惯 这样的生活,尤其是不喜欢看到先生手拿戒尺板着面孔的形象,下了课总是要到外面去尽情地跳一跳蹦一蹦,到林子里捉昆虫,或是跑到地头看农民做事。但他听父 亲讲,这是打基础,将来要做大事就要打好基础,如基础没打好,将来做什么也不成。因而,霞客上课还是非常认真的,成绩也很突出,尤其是作文似有"天授", 先生赞他"出口成诵,搦管(执笔)成章"。

      学完这些,霞客也渐渐大了,先生便开始教他们学四书五经和学作八股文。这对古代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就是他们将来科举及第、升官发家的阶梯呢。

       所谓四书五经,就是指古代孔子孟子等圣贤留传下来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等书,都已是两千多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了,讲的都是礼 呀、仁呀、义呀、孝呀等要人遵循封建规章的说教。所谓八股文,则是明朝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固定格式,要求作文要分为八股,即八部分,每股 有每股的要求,股与股之间,还要求用"今夫"、"苟其然"等固定的虚词为连接。八股文的命题规定出自四书五经之中,而且强调文中的议论必须以大理学家朱熹 等人注释过的"经典"为依据。这样写文章,就由不得个人思想的发挥了,只能是在前人提供的材料中先剪取一部分,然后按一固定样式拼凑出一段文字。这就跟手 艺人做手艺一样。因而作八股文,时人也称之为"制艺"或"时艺"。

      明朝科举考试就考这八股文,而八股文作得如何,又取决于人们对四书 五经的理解。因而,先生讲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时特别卖力,学生也都学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讲到历科程墨(历次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范本)时,先生更是摇头晃脑,学 生则又圈又点。可思想活跃的霞客对这怎么也难有兴趣,他觉得四书五经空洞无物,八股文僵硬死板。他希望得到的是有关周围世界的许多实用的知识,而不是不切 实际的空洞说教和玩弄文字游戏的技能。

      面对当时这样的教育状况,霞客显然是无能为力改变它的,但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好在他前期的基础打得很扎实,已认识足够多的字了,已能熟练断句了,于是他开始自己找书看,在课堂上做起了小动作。

       在他父亲的书房里,有丰富的图书,有的是祖先留传下来的,有的是父亲收藏的。他的父亲爱看与科举无关的奇书,也收藏了很多奇书。霞客一放学回家便到父亲 的书房里去翻阅图书,找到自己愿意看的便把它带在身上,上课时压在经书下面看。先生走近时,他移经书遮严,先生走开时,他又将下面的书露出一截。对付先生 的提问,他也有一招,每次课前都花点时间把要讲的课文看一遍,记住大概意思,万一先生问到,也可应付了。就这样,霞客看了一本又一本,看了《陶水监传》等 一些名人传记和名人诗赋,都没有被先生发现。可有一回,当霞客从他父亲的书房里找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山海经》时,他再也顾及不了先生的走远与走近和先生 的提问了。

      那《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相传是因袭"九鼎"而成。在远古帝时,国有九州,便命人铸九鼎, 分别把九州的山川、草木、禽兽以图像的形式标在上面。在夏、商、周三代,九鼎一直是作为国家的象征由国王保存着,人们说的"一言九鼎"即由此而来。在春秋 战国时,九鼎成为各国诸侯争夺的对象,也就是在这战乱中九鼎被遗失了。但所幸的是,有人把九鼎上的图像搬到了书上,并因图而叙事,这便成了图文并茂的《山 海经》了。《山海经》流传了2000多年,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在西汉武帝时,因大学问家东方朔用《山海经》上的知识回答出了大臣们都回答不出的问题,还曾 下令朝医们都要学习《山海经》。东汉明帝在位时,为了治理黄河,曾把《山海经》和《河渠书》一道赐给水利大臣。但像这样的皇帝实在是太少了。在历代统治者 和儒家学者的眼里,这只不过是一本记载有各地奇事趣事的奇书,是一本供人消遣的书,而非那种能安邦治国的大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