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故事与他的“游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徐霞客
  • <a href=/renwu/XuXiaK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徐霞客</a>
    徐霞客雕像
      古代的中国人一直被"安土重迁"的思想所裹足,有勇气负笈远游的士人少之又少。对于身外的世界,中国人只能发挥想像力,从《山海经》到《西游记》,充 满着对远方的好奇和神秘感。到了明朝,中国终于走出一位踏遍青山、身体力行的人物。徐霞客(1587-1641)和《徐霞客游记》让世人永远地记住了这位 旅行家。

      江苏江阴的辖区内有个南阳岐村,在村南的石桥上刻有一副对联:"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对联中的"霞仙"二字,就是指的徐霞客。徐霞客,原名弘祖、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阳岐村便是他的故乡。这个走遍三山五岳的奇人,正是从这里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徐霞客诞生在当地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先世因科举成名,故而家学渊源很深。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徐霞客便喜爱读书,家族中的万卷楼,是他经常涉足的地方。 但如同今天的许多儿童一样,他喜欢的书籍不是正统的教材——四书五经,而是古今史籍、舆地志、《山海经》一类的"闲书"。在这些课外书的熏染下,徐霞客看 到了名山大川,知道了秘闻趣事,在年幼的心中,激发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而父亲的影响也使得他不为名利二字所诱惑。他的父亲徐有勉,是个不爱仕 途、采菊东篱式的人物,以书自娱自乐,淡薄名利。父辈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使得他不像后世的范进那样专注于八股文。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的支持。徐霞客的身后也有一位伟大的女性,不断地鼓励他前进,这位女子就是徐霞客的母亲。这个老太太可不简单,在信 奉先圣之言"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她告诫徐霞客"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又说"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困为"。意思是说,好男儿应志在四方,不能像圈 中的、驾车的那样困守在家。能这样有见识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徐霞客这样的旅行家。

      万历三十五年(1607),弱冠之年的徐霞客要 进行人生第一次游历。徐母没有像一般的老太太那样哭啼着为儿子送行,而是做了一顶远游冠送给他。天启四年(1624),这位徐老太太更是以80岁高龄参加 了一次自助游。她叫徐霞客陪同,主动走在儿子前面,目的是让儿子看到自己的身体仍很硬朗,不要为自己牵挂。不寻常的母亲,教导儿子的方式也是如此奇特。

       开明的父母、殷实的家业、博学的知识,再加上徐霞客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一切造就了这位千古奇人。等待他的是奇险的山脉、咆哮的江河、凶恶的强盗、背 离的伙伴。面对这些困难,徐霞客的回答是:"我不怕,即使不幸在旅途上牺牲了,就拿一把锄头,就地挖个坑,给我埋葬在那里就满足了。"

       徐霞客的旅程,从烟波浩淼的太湖开始。在随后的30几年中,除了有7年在家未远游,其余时间都在外面奔波,访名山,探险洞,渡激流,攀悬崖,足迹踏遍了 大半个中国。万历四十一年(1613),徐霞客带领两名仆从,向雁荡山进发,他们的目的是找到山顶的湖泊。行进在悬崖峭壁之间的三人,为了寻找登山的路 径,徐霞客和一个仆人顺着绑腿布结成的绳索,荡下山崖。结果在返回时,锋利的石片割断了布绳,徐霞客几乎落入深谷。亏得是手急眼明,抓住突出的树枝,才躲 过大难。而这个小插曲,只是他日后所经历风浪的开端而已。山林草莽是野兽出没的场所,人迹罕至,而真正的风景和考察价值也在于此。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 "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他这种拼命探险的精神,在中国这样一个农耕为主的国度里,是不多见 的。多少人终老在家,也不曾去家乡附近的山川湖泊中探寻一番。徐霞客却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地游历,就更显得可贵。

      成为游山玩水的旅客 不难,难的是知难而进,坚持不懈,这才是旅行探险家的品格。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攀登黄山。时值二月,风雪交加,上山的路被冰雪所覆盖,一片 苍茫。事后他描述说:"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没有现代登雪山的器 材,徐霞客凭借一点一点的努力,凿冰除雪,爬上黄山的主峰。说他是一名出色的登山家,也是名副其实的。

      如果说自然界的险阻靠着身强力 壮、机敏灵活可以克服,那么,人世间的凶险就是更大的考验。崇祯十年二月二十一日(1637年3月7日),徐霞客先生和自己的两位"驴友"(旅行的伙伴) 夜泊在湖南衡南的新塘。当夜,来了一伙强盗,闯入舟中,大肆抢夺。这位幸运的徐先生当时还没有睡,便跳入水中避难。可躲过一劫后,看到的是同伴的重伤、路 费被劫掠、书信的遗失。更糟糕的是,我们的旅行家仅剩一裤一袜了。这回是彻底的穷困潦倒了!总不能赤身裸体地考察祖国的大好河山吧?一句古话提醒人们:大 难不死,必有后福。一个叫金祥甫的友人提供了他们旅行的资金,徐先生的考察计划能够继续实现了。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接下来的路程里,一个叫王贵的家 伙,假装搭伴同行,骗取了徐霞客的信任。貌似忠厚的王贵给徐先生当挑夫,趁机偷走了大部分路费,使这位天真地认为"天下无贼"的旅行家欲哭无泪。接着又在 住店时,遇到开黑店的老板,把剩下的钱物全部窃去了。这下子,雪上加霜,我们的旅行家陷入了困境。直到抵达昆明后,才又遇见友人,得以解困。

       这次漫长的旅行,历时4年,也是徐霞客最后一次旅行。年过半百的他,在忍受着物质损失的同时,还受到精神的打击。在那次劫匪抢夺中受伤的同伴(僧人静 闻)不幸过世,使得他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悲痛不已的旅行家,写下了"西望有山共生死,东瞻无侣去来难"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哀思。后来,忍受不了长期艰苦 旅行的仆人(顾仆)也弃他而去,旅行家成了孑然一身的孤客。仍不放弃考察的徐霞客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事业,直到因病无法行走,被人送回家乡,才最终结束了一 生中历时最久的旅程。

      而旅行家的随行笔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白天因忙于考察,晚上才有时间记录一天的见闻。每天的字数不 多,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以后,一本浸透着血汗的著作《徐霞客游记》成为了一本旷世奇书,是古代地理学的集大成者。这部被大学者钱谦益赞为"世间 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书,辗转流传到了欧洲,受到地理学界的赞扬。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名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对本书曾作这样 的评价:"他的游记并不像十七世纪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探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打开这本凝结着徐霞客一生经历、心血和才学的奇书,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庞大的自然博物馆,这里有怪异的巨石、深邃的溶洞、沉寂的火山、阴冷的暗河、珍贵的动植物、奇特的民族习俗

       《徐霞客游记》的最大成就是在地理学方面。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而系统地描述岩溶地貌的科学记录,比以往地理学界所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喀斯 特)地貌的德国地理学家罗曼于1858年记述岩溶地貌,还要早二百年。徐霞客考察的岩溶地貌,东起杭州飞来峰,西至云南西部保山地区,详细记载了这些地域 的岩溶特征。通过观察研究,徐霞客对西南大面积的岩溶地貌有了正确的见解:"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 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西南之极云。"这段话描述了石灰岩地形发展到壮年阶段的特征,大部分是厚层石灰岩区域,与客观实际非常 吻合。

      这位旅行家还采用比较的方法,描述岩溶地貌的差异:"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 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他的记载是正确的,岩溶特征与地貌条件关系密切。在广西,岩性较 纯的灰岩地区,分布着典型的峰林地形;而不纯的灰岩地区,呈现缓坡丘陵景观。在云南,在海拔二千米或二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原上,主要是小洼地、漏斗和落水 洞,并有一些低矮的峰林。在贵州,地下水的运动以垂直方向为主,峰林发育完整,所以,有大量的高峻峰林、峰丛及深深的圆洼地。徐霞客准确地表述了三个地区 岩溶地貌的差别,这在当时代表了全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水平。

      对溶洞和钟乳石的探索,是徐霞客考察的重点。在从湖南经广西到云南的旅行 中,一路上正好都是石灰岩地貌的发育区。他描绘了桂林漓江的奇峰群"青莲出水";阳朔周围则是"碧莲玉笋世界","山复峥峥,骨立石皆廉利侔刀戟"。并给 这些岩溶地貌专门命名了"石峰"、"石桥"、"环洼"之类术语。他前后探索溶洞共达百余个,且考察精细,一丝不苟。比如,在桂林七星岩溶洞群,他手擎火 把,目测步量,将全山十五个溶洞的分布规律、结构、特征等都一一作了详尽的记录。在云南保山新安哨水帘洞外,他看到"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 结肤为石",便进一步探索"结肤为石"的道理。他写道:"石膏日久凝结而成。"故而得出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水滴沉淀物日久年深凝结形成的。这些见解与 记录,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性介绍岩溶地貌的宝贵文献。

      他的又一大功绩,是考证了长江的源头。在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禹贡》上, 记载了长江的源头是在岷江上游。徐霞客实地考察了岷江、金沙江地区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岷江不是长江的源头,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他分析说,岷江经成都 到叙州,不到一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三地在明代是府名)到叙州,共两千余里。确定江河源头的标准,是以流经路程最远的水流为发源地。因此,岷 江对于长江来说,就像渭河是黄河的支流一样,它不过是一条支流罢了。

      从这本游记中,人们看到徐霞客一生纵横游历大半个中国,到达过今 天的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当时的人形容他:"身长六尺,胸膛肌肉丰满,精力充沛,能霜露下宿,能忍数日饥,能逢食即饱,能襆被单夹耐寒暑,不用车马,登 山、涉水,矫捷如猿。"这哪里是传统儒士的风范?可是,大多是手无缚鸡之力进士、书生们,又哪里会作出这样轰轰烈烈、流传百世的伟大事业呢?千年的科 举教育,培养不出勇于探求自然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的产生,在那个时代简直是千年一遇的。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句话,是徐霞客 少年时立下的誓言。而他真的穷尽一生,履行着这个信念。他毕生采集的岩石、植物和矿物的标本,静静地守在自己的房间里;他那些远行的用具,仿佛还在等待它 们的主人带起自己继续远征。而这里的主人,却再也不能健步如飞地云游四方了。崇祯十四年(1641),五十五岁的徐霞客走完了辉煌灿烂的人生。站在山巅上 的徐霞客,曾经一定为自己的成功登顶而自豪地呼喊过。那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上,而与之回应的声音,应该由今天和未来的人们发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