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了解宋代第一流的画家皇帝
宋徽宗是一位艺术奇才,他除了坐拥一个庞大的帝国之外,还拥有自己的艺术世界,也许他正是想要按照自己的艺术梦想去缔造自己的帝国。
宋徽宗主持的画院被称为"宣和画院",它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伟大的存在,它大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中国的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宋徽宗之前,画院只是用来供养御用画家的地方。宋徽宗把它变成了一个培养画家的地方,画院取士制度成了科举取士制度的一部分。
宣和画院有着严格的招生制度,课程设计很合理,学制和待遇都有很明确的管理规定。进入画院的人要接受严格的训练,除了学习绘画以外,还有通识教育。他们的专业课很丰富,一共有6门,即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公共课有《说文》、《尔雅》、《方言》和《释名》等。因此可以说宣和画院有很先进的教育模式,以及很成熟的教育理念。
这个皇家美术学院最大牌的教授就是宋徽宗,南宋邓椿所著的《画继》中说"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清代学者叶昌炽曾经说"道君(因徽宗笃信道教,故称"道君"虽青衣受辱,艺事之精,冠绝千古"。这位天资超迈且风采俊秀的艺术天子在琴棋书画诗词金石各个艺术领域无不造诣高深,技巧精绝,品味雅正。
他是宋代第一流的画家,他的花鸟画成就最高,是中国古代最为优美的花鸟画作品。他有状物写神的高超技艺,以及精工典雅的风格,代表了院体花鸟画的特色和最高水准。《芙蓉锦鸡图》用笔细腻,逼真传神;《写生珍禽图》极力描摹,纤毫毕现,质感和力度呼之欲出。南宋初年的王廷珪有一首诗盛赞徽宗的花鸟画:"宣和殿后新雨晴,两鹊飞来东向鸣。人间画工貌不成,君王笔下春风生。"他的山水画气势不凡,《奇峰散骑图》意匠天成,功夺造化。妙处之趣,咫尺千里;他的人物画笔墨生动,《听琴图》虽然画的是令人生厌的昏君奸臣,但是单就其艺术境界来看,高远清静,令人心旷神怡。
宋徽宗也是宋代第一流的书法家,他的瘦金体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笔力超迈,高掩前古。有一次宋徽宗到秘书省去,打开书画箱,拿出自己亲笔书画。凡是亲王大臣及使相从官,各赐画一幅和草书一纸。群臣皆断佩折巾,争先恐后地索要,徽宗开怀大笑。徽宗后来被女真人捉去了,他的书法也传到了金朝。金章宗酷爱瘦金体,推崇备至。极力模仿,这也是文明征服的一个例子吧。
在画院,徽宗是一位一丝不苟且勤勉有加的教授。他曾经对大臣说"朕万几余暇,别无所好,唯好画耳"。他有超乎寻常的艺术热情,亲自担任《宣和睿览集》的主编。将自三国到宋初的画作都收集起来,列为14门。总数达1500卷,为中国绘画史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画院里他亲自选录画院学生、布置绘画题材、讨论笔墨技巧、品评作品优劣、决定画家职称,并示范绘画方法,如此种种,乐此不疲。
有一天,宣和殿前的荔枝树结了果,皇上很高兴。恰好这时树下来了一只孔雀,徽宗让画家把这一场景画下来。皇帝有命,这些画家自然是竭尽全力各显神通。画出来也是精彩纷呈,华彩烂然,但画的都是孔雀在将要登上藤墩的时候先抬右脚。
徽宗看了说:"不好。"大家面面相觑,愕然不知。几天过后,徽宗再次把画家们召来询问,但他们仍然不知所以,徽宗说:"孔雀升高先抬左腿!"这些画家都骇服——皇上的水准就是高。
还有一次徽宗看到一幅月季图,作者还是个无名少年,徽宗大为赞赏。旁边的人问他原因何在,他说月季很难画。因为月季四季朝暮花蕊叶片各不相同,这幅画画的是春天日中时的月季。一毫不差,实在难得。
由此可见他以艺术家的眼光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仔细,力图准确的现实主义风格非常明显。然而画院入学考试的命题确是十分有趣,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
其比较典型的题目有:
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竹锁桥边卖酒家
踏花归来马蹄香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些都是意境悠远的唐人诗句,要想用画表现出来那可不容易。怎样画出那一点春色来?怎样画出锁的感觉来?怎样画出香味来?怎样画梦?且看当时的考试牛人们是怎么做到的。
第1题有个考生画的是一美人凭栏而立,唇上一点红,与绿柳相映衬,闺中少妇因撩人春色思春的意境就出来了。
第2题画家李唐最为出色,他画了流水之上一座小桥横跨。桥畔是葱郁的竹林,迎风招展的酒帘子斜挂在竹枝上。没有画酒家,因为被锁在那竹林里面了。
第3题最为巧妙,一个画家画了几只蝴蝶追逐在马蹄之后,马刚踏过花儿。马蹄儿上还带着花香,真是神来之笔!
第4题是王道亨画的,他画了在北海牧羊的苏武,持节而卧。一只蝴蝶飞舞其上,寂寞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又画林木扶疏,上有杜鹃。午夜时分,木影在地。亭台楼榭隐约可辨,徽宗看了拍案叫好。
我们可以看出,徽宗的命题是很有手法的。他要求考生画出意境来,既要写实,也要画虚。虚实相生,方是妙境。
画院里培养了很多有成就的画家,其中最杰出的有李唐、张择端、王希孟和苏汉臣等。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天子门生,皇家画院的高材生。李唐后来成为南宋四大家之首;王希孟是少年天才,10多岁就入宫学画。徽宗慧眼独具,认定他是可造之材,亲自指点。王希孟18岁的时候完成了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这幅画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均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宋徽宗是《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收藏者,他亲自用瘦金体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5个字;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保存至今,为后人所珍视。
因此宋徽宗不仅是天才的书画家,也是成功的书画教育家。可是很不幸,他是亡国之君,《宋史》中评论说"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独不能为君的人,统治着当时经济最为繁荣且文化最为发达的大宋帝国。
我们再看看那副《听琴图》,弹琴者为徽宗本人。而那位听得入迷的是蔡京,蔡京还在画上题诗:
吟徵调商竃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徽宗弹琴,蔡京听琴;徽宗绘画,蔡京题字。真是相得益彰,绝代双骄,天下无二,谁能相信这幅和谐的画面中的主角竟然是北宋王朝的埋葬者!
北宋的皇帝很多都有艺术才能,在宋徽宗这里达到了一个顶点,顶点也是终点。当一个皇帝是绝世的艺术家的时候,是艺术的大幸,又是一个国家的大不幸。
一个文治帝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它最终消亡在一个艺术天子的手里,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造化弄人!
米芾的癖与颠
在宋徽宗的画院中,除了他这位最大牌教授以外,还有位大牌教授值得说一下。这个人就是米芾,当时他的职称是书画博士。
米芾这个人的姓和名都怪怪的,米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南北朝及隋唐的时候,粟特人大量进入中原。他们原来所属的族群都以昭武为氏,有9个分支,如米国、康国和安国等。即著名的"昭武九姓",后来米国国名就成了汉化之后的姓氏了。由此看来,米芾也是有着粟特人的血统。这种胡种汉化之后容易成为艺术奇才,比如唐代的李白也是一例。
米芾的芾是什么意思呢?是指草木很茂盛。其实米芾最先的名字还不叫米芾,而叫"米黻"。黻是官服上的花样,黼黻这个词有时候就用来借指爵位。这两个名的差别就出来了,一个是指在野,代表隐逸;一个是指在官,代表功名。原来米芾在对官场生厌之后,就把"黻"改成"芾"了。他自己说"好事心灵自不凡,臭秽功名皆一戏",可见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原来米芾名字这般不简单,他的血统渊源和人生志趣在这里面都有体现。
米芾还有很多号,比如襄阳居士、鹿门居士和海岳山人,总给人一种隐逸出世的感觉。而当时的人喜欢称他为"米颠"。他有个儿子叫"米友仁",也是个画家。于是人们称米芾为"大米",称他的儿子为"小米"。
艺术家通常会有些怪癖,是现实生活中的异类。在当时的众人眼中,米芾确实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怪人。《宋史》中说他"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唐人的衣服很宽大,而宋人的衣服相对窄小。米芾穿着宽大衣服,随风摇摆,羽化登仙,这种神采可以想见。神采归神采,可在周围人看来,不就是一个奇装异服者吗?所以他到了一个地方人们都围着他看,跟看稀世动物一样,觉得很好玩很好笑。
米芾的帽子也很特别,是一种很特别的高檐帽。有多高呢?坐轿子的时候,帽子会撞到轿子顶上。一般人就把帽子摘下来,或者低着头就可以了。可米芾偏不肯摘帽,更不肯低头。而是把轿顶给摘了,露帽而坐,直顶苍天。
米芾还有个癖好就是对石头的狂热,他曾经从和尚那里得到一块端州石。此石屹立如山,且气象万千。他喜爱备至,抱着石头睡了3天3夜,然后跑去嘱咐东坡为之题铭。在涟水做官时,米芾收集了该地许多奇石。一一品目,加以美字。天天足不出户,把政务置之一旁。
当时他的老友杨杰是他的顶头上司,听说了这件事,就登门前来批评教育。杨杰到了那里,表情严肃地说:"你是朝廷命官,应该公事繁忙,怎能整天弄那些石头?"米芾竟笑而不答,从左袖取出一块嵌空玲珑的石头,色极清润。他翻来转去给杨看,说:"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杰脸色铁青。
米芾见状又取出块石头,只见此石叠峰层峦。比上一块更为奇巧,杨还是不为所动。
米芾最后拿出一块天雕神镂的奇石,又对杨说:"如此石安得不爱?"
杨杰眼睛一亮,忽然夺过石头说:"不单你爱,我也爱得很。"说完转身登上车走了。他知道对米芾这种人,板起脸来也是对付不了的,不如夺他一块石头实惠。
米芾在无为军任职的时候,听说河边有个长得很奇怪的石头。人们不知道这石头是从哪来的,以为是怪物因而不敢去碰它。米芾就叫人把这石头抬到他的府衙,一见到石头大吃一惊,立马叫人设席。他连连向石头作拜,对石头说:"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后来有人写诗说:"唤钱作兄真可怜,唤石作兄无乃贤。望尘雅拜良可笑,米公拜石不同调。"
米芾拜石的事情传开了,朝野上下引为笑谈。而米芾不仅毫不介意,还专门画了《拜石图》,自鸣得意。这幅画流传到了元代,画家倪瓒做了一首诗:
元章爱研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
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不喜得。
米芾在涟水的时候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回他在客人那里看到一幅蔡松图的《牛图》,非常喜欢。借回家观看了好多天,最后不想还了。于是他就照样画了一幅,把自己的仿作还给了客人,自己留下了真迹。过了几天,客人找上门来了,向他索要真迹。米芾耍赖,说这就是真迹啊。客人说那真画的牛目中有牧童的身影,这幅画里没有。原来米芾百密一疏,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只好将真迹归还。
米芾有很严重的洁癖,别人用过的毛巾和器皿,他是绝对不会用的。不过有一回,他因为洁癖吃了大亏。米芾很珍视他的那些收藏,他特意制作了一把银制长柄勺子。每当欣赏把玩藏品前,必让仆人舀了水滴泻洗手,洗完后两手相互拍干。有一次他刚好得了一方宝砚,自认为此砚非世间物。大概是天地秘藏,待我米芾来识别。
朋友周仁熟慕名前来观赏,他把手洗了好几遍,做出一副毕恭毕敬的姿态。于是米芾高兴地把砚台捧出来,周连声叫好:"实在是难得的精品,不知道发墨如何?"米芾便叫仆人取水,但周仁熟性急,吐了一口唾沫研墨。米芾气愤极了,二话不说将砚台拱手相让。
后来周仁熟回去把这方砚台洗了又洗,给米芾还回去。米芾仍然不要,周仁熟大赚了一笔。
其实这次吃亏还是小的,他在担任太常博士的时候,奉祠太庙。他竟把祭服上的花纹给洗掉了,于是被罢了职。
不过,米芾也利用洁癖获取过一方宝砚,而且砚台的主人就是徽宗皇帝。一次徽宗召见米芾,命他在御屏上书写《周官篇》,并亲自为他备好御用端砚。写完以后,米芾突然把笔掷于地上,捧着砚台跪在徽宗脚下说:"这个砚台臣已经儒染过,不能再让您使用了。"徽宗素知"米颠"的性情,闻听此言大笑,旋即答应了他的请求。米芾大喜过望,捧起砚台就跑。结果墨汁泼洒出来,浇了他一身,依然喜形于色。
当时徽宗对蔡京说:"颠名不虚得也。"蔡京说:"米芾人品就是高,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者也"。
米芾是一个很真诚的人,古人写信在末尾会很客气地写上"再拜"这样的字。有一次米芾写信,有人从窗户窥见他写完"再拜"两个字后,竟然真的整理衣服拜了两下。可见他的行为举止虽然奇怪,但却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因此,米芾对朋友就显得特别真诚,他和苏轼的友谊堪称佳话。苏轼称米芾是"天下第一等人",他们之间有着频繁地鱼雁往来。当年米芾经过扬州的时候,苏轼专门设宴。席间,米芾突然起身问:"人们都说我性情癫狂,东坡先生怎么认为呢?"东坡一笑,抚着长髯说:"吾从众。"可见东坡对他个性的欣赏。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被贬到海南的苏轼遇赦。他度岭北归,途中暂住于太湖边的小船上。那年夏季突然来临,而且非常炎热。苏轼饮冷过度,晚上腹泻。瘴毒并发,辗转无寐。痛苦的长夜他分外想念一位朋友,于是披衣而坐给他写信,前前后后陆续写了有9封之多。他在信中慨叹道:"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饱蚊子尔,不知今夕如何度?"米芾接到信函,星夜兼程地赶来了。并专程送来一味良药——麦门冬汤,令苏轼大为开怀。
米芾在一首诗中这样看待自己的人生,他说:"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离开人世。当时他已经预知自己死期将近,在他去世一个月前写信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把自己收藏的那些字画都烧掉。并且做好了棺材,住在了里面。去世前7天,他不吃荤,更衣沐浴。做一偈后双掌合十而永逝,偈名《临化偈》:
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
人欲识去来,去来事如许。
天下老和尚,错入轮回路。
后人对米芾有很精彩的评论:"米南宫跅弛不羁之士,喜为崖异卓鸷,惊世骇俗之行。故其书亦类其人,超轶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然而,这样的一个奇迹出现在徽宗朝,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末世将至的味道。
君臣遇合妓女家
徽宗是一个全能型的艺术天才,字画都可称绝,词作也是非常了得。他是个风流天子,不可能用情专一,但是对自己钟爱的女子往往又表现得一往情深。
他有个妃子刘氏,温柔贤淑,甚得徽宗欢心。不料盛年早逝,徽宗伤心不已,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醉落魂》:
无言哽咽,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止止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花市灯罗列,好灯怎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乍一看来,不是痴情男儿写不出这样的词。不过千万不要受了徽宗的蒙蔽,他可不是什么痴情男儿,而是完完全全的好色之徒。他的后宫有万千佳丽供他享用,史载他"五、七日必御一处女,得御一次,即畀位号;续幸一次,进一阶。退位后,出宫女六千人"。然而纵然粉黛如云,他却喜欢到民间眠花宿柳。他经常微服私行,不为访问民间疾苦,而是要寻找不一般的感觉。
在当时的开封妓女界,李师师是头牌。即行首,色艺双绝。她出身很惨,爸爸本来是开封一个染坊里面的工匠,叫做"王寅"。她的妈妈生她的时候难产死了,她爸爸用豆浆把她喂大。奇怪的是她从不啼哭。
然后,王寅把她送到宝光寺中去消灾祈福,一位老僧问她你为什么来这里?她竟忽然大声啼哭起来,老僧摸摸她的头,她又不哭了。王寅大喜,说我这孩子真是佛门弟子。当时的风俗,凡是佛门弟子都叫师,所以她就有了"师师"这个名字。
后来她爸爸也死了,一个姓李的老鸨把她抚养大,于是人们都叫她"李师师"。
李师师那可真是风华绝代,风情万种。豆蔻年华,艳名四播。京师何人不知,谁人不晓?
在中国古代,妓女跟文学的渊源实在是太深了。李师师迷倒了不少墨客骚人,其中有秦观、晁冲之,还有周邦彦。周邦彦的词名动一时,并且还是个音乐家,如此也算是李师师的知音了。
李师师的大名传到了徽宗那里,自然是心里痒痒。于是他扮成商人,一天悄悄来到了李师师所在的镇安坊。徽宗一见到李师师那娇艳如清水出芙蓉的姿态,立刻就被勾魂,从此以后就成了李师师那的常客。
一天,徽宗来到李师师家。可周邦彦恰好在李师师这儿,周邦彦一听皇帝来了就着了慌。心想皇上来了,我跑也来不及。在这种地方君臣相见更不合适,只好赶紧躲到了床底下。
徽宗拿了一个新橙送给李师师,说:"这是江南刚进贡的。"然后就在那儿与李师师卿卿我我,周邦彦在床下自然听得清清楚楚。徽宗走后,周邦彦从床底下爬出来后就填了一首《少年游》,把刚才在床底下的目睹耳闻写了进去: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头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后来,徽宗又来会李师师,问她近来有没有新曲子唱来听听?李师师就把周邦彦填的那首词唱出来了,她一唱完,徽宗脸就变了。心想,这不都是当时李师师跟朕说的话吗?于是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李师师自知失言,但又不敢隐瞒,只好说是周邦彦写的。这样一来,可就给周邦彦惹祸了。
徽宗听完愠怒,抖衣拂袖,站起来就回宫了。没过几天,徽宗就对宰相蔡京说:"听说开封府有个周邦彦的税官收税不足,严重失职,为什么开封府尹不报告?"蔡京见皇帝发怒,又不知所以然,想一个小小的税官怎么会让皇帝关心起来?就回答:"臣立刻督促开封府尹严加查办。"然后他找来开封府尹询问,开封府尹说道:"在开封府的几个税官之中周邦彦最为出色。"蔡京道:"这是皇帝的意思,你就照办吧。"
于是周邦彦因为职事废弛被贬出了京城,处理完这件事后,徽宗心中高兴,便又来到李师师的家中。李师师却外出未归,一直等到初更才见李师师回来。却是玉容寂寞,珠泪盈盈。
徽宗惊问她如何这个样子,李师师直言"臣妾知道周邦彦获罪,所以前去送别,请皇上恕罪"。徽宗好奇地问:"这次周邦彦又谱了什么词么?"李师师说他谱了《兰陵王》词一阕,言罢引吭而歌:
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迴,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李师师一边唱,一边用红巾擦泪,特别是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几乎是歌不成声。徽宗听了,也觉凄然。他自己也是个大有慧根的人,第2天就降旨复召周邦彦为大晟府的长官大司乐。这大晟府是专管音乐的,周邦彦到了那儿也可说是恰到好处。
经此一事,反而使周邦彦天天与徽宗混在一起。填词做诗,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好了。周邦彦虽然在词史上地位很高,但是他有些词格调不高,完全就是为了迎合宋徽宗。比如下面这首《红窗迥》就是典型的淫词艳曲:
几日来、真个醉。不知道,窗外乱红,已深半指。花影被风摇碎,拥春酲乍起。
有个人、生得济楚。来向耳畔,问道今朝醒未?情性儿,慢腾腾地,恼得人又醉。
据说当时常去李师师那的还有一个邦彦,叫做"李邦彦"。
李邦彦本来是银匠之子,"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人长得玉树临风,文章写得行云流水。不过因为生在闾阎之间,所以自小喜欢那些鄙琐玩意儿。自号"李浪子",做上宰相后被人称为"浪子宰相"。他没有治国安天下的能耐,却擅长把市井间的鄙俚词语编成小曲,便仗着会唱俚词和善说笑话取悦徽宗。他自称要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无赖子。皇后曾经说过:"宰相如此,国家焉得不亡?"北宋确实已经邻近末日了。
君臣遇合,本来是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就像刘备与诸葛亮那样。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可是到了徽宗这里,君臣在妓女家遇合。这真是千古奇谈,同时也是亡国征兆。
徽宗与李师师经常相会,他们相会的地点主要在开封的樊楼,当时诗人刘子翚有诗道: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语言很含蓄,但是说的就是徽宗嫖宿李师师的事。
后来开封沦陷,李师师失去依靠,飘零无依。《水浒传》里面说她跟好汉浪子燕青一起四海为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当然是美好的结局,可惜是假的。
还是这位诗人刘子翚,他的诗为我们了解师师的结局提供了一点线索: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原来师师后来也南渡,流落天涯,再也没有当年那样的风光了。而徽宗流落到北国之后,据说还曾为李师师写传,难道他真是一个痴情男儿?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了不起的画家,糊涂的皇帝——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