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稳定动荡的时局
对于北魏王朝来说,女人干政似乎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太后对于朝政的掌握,更是有此传统。因此,北魏道武帝立下了"立子杀母"的规矩,其实,这个规矩并没有为北魏带来多大的稳定,反而让女人干政变得越来越正常。
比如当年太武帝的保姆窦太后就曾临朝听政,就连文成帝的乳母常氏,也是在朝中一手遮天,其家族中,父亲、兄长都在朝中任高官,有忤逆其懿旨的官员便要被杀头、抄家、灭族,外戚也趁此机会大肆结盟结党。文成帝在位时,常氏及其家族一度权倾朝野,无人可及。
冯太后临朝听政时,年仅二十二岁,朝堂上的大臣们面对这个如花似玉、娇滴滴的美人,即便知道她当年轻而易举地铲除了乙浑及其党羽,也很难相信这个女人有多大作为,更别提什么辅佐新君了。
很多人还质疑冯太后之父为冯朗,又是北燕降臣之女,对北魏江山是不是不利?虽然在拓跋濬登基以后,冯氏一家的冤情已经得以昭雪,但很多朝臣还是心存芥蒂。虽然顺利临朝,但还是有很多大臣不服。
关于这些,冯太后早有心理准备。她不怕被质疑,她只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树立自己的统治权威。她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
临朝称制之初,确实是个烂摊子,首先就是要恢复乙浑当年错杀的大魏忠臣的名誉,陆丽就是其中之一,还有拓跋郁、张天渡等人,为这些人的冤死及被乙浑扣上的罪名平反。其后,她又大赦天下,让天下百姓都看到了冯太后的仁爱。
紧接着,她又重新修葺宫殿,让自己这个皇太后当得更有威严,也为小皇帝挣足了面子。冯太后的这些举措也让很多大臣都松了一口气。但是,那些质疑冯太后能力的人,认为冯氏不过是个女人,她做的这点事情,在善于征战的鲜卑人眼里,算不上是什么能力。
面对这些人的质疑,冯太后毫不手软,首先被开刀的就是常太后家的常英、常泰父子。这两父子在朝中,仗着有常太后这个靠山,就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整日 趾高气扬、耀武扬威。不仅如此,父子二人及其党羽目无朝堂纲纪,知法犯法,在平城抢掠豪夺,搜刮民脂民膏,与其他官员相互勾结,赃款尽数收入囊中,城中百 姓对常氏家族痛恨不已。
这些情况冯太后十分清楚,但碍于常太后曾经照顾过自己,又助其当上了皇后的情分,本想对她的亲人宽厚待之,有时看到弹劾常氏父子的奏折,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谁知这两父子并不领情,常英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蔑视冯太后说:"一介女流尚无见识,怎可掌握我大魏江山!"
冯太后实在忍不下这口气了,当即决定严查常氏父子。常氏父子本来就无恶不作,百姓都恨之入骨,仅仅几天的工夫,状告常氏父子的证据便堆积成山。冯太后也乐得轻松,命刑部列举常英、常泰的十宗罪,罢免其官职、抄家、诛全族、处以极刑。
同时,在查证常氏父子的罪证中,也有一些涉及了其兄弟子侄等,也都受到了同样的刑罚。经此一案,朝中大臣都被冯氏震慑住了,这女人的手段真是一点不比男人差!于是,再也不敢小看她了。
但这只是冯氏的开场戏,接下来,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她要让这些大臣不敢再小瞧她,她要掌握他们,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他人的傀儡!
常氏父子的案子确实牵涉不少高官,除了常氏集团内部,还牵涉到了林金间等人。林金闾曾是常太后身边的亲信,也因此,他的家族兄弟被常太后赐予高官厚禄,并逐渐与常氏家族相互勾结,在朝堂之上兴风作浪。
当时乙浑之所以能如此目中无人,也是因为其背后有这两大集团的撑腰。在罪证中,冯太后发现,林金间集团的人与乙浑也是来往甚密,甚至乙浑谋反的计划他们也参与了进来。于是,冯太后在早朝上厉声质问:"不忠于朝廷,祸乱纲纪之人该当何罪?"
百官皆惊恐下跪,劝太后息怒,应以国法处置。冯太后当即下旨,林金闾等人全部处以绞刑,全部财产充公。
两大集团被消灭之后,朝堂之上确实清净许多,很少再有人会突然跳出来,质疑冯太后的能力,再也没人敢因为她是女人或是年轻等理由小觑她。
除此之外,她的很多想法和政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这种变化对她来说确实是欢喜的。朝堂之上的阻碍已经铲除得差不多了,当然也要筹划一下用人之计了。
她已经在心里拟定了一份名单,在早朝之上对大家说,新帝即位,正是用人之计,让各位大臣举荐人才。大家都在猜想这太后又在打什么主意,大臣们都已经见识了太后的种种雷霆手段,所以大家都不敢轻易回答。
果然,冯太后看没人应答,便自顾自地说,既然大家如此谦让,那不如先论功行赏,说着,便命小太监宣读已经拟好的诏书,将东阳王拓跋丕奉为正王,刘尼、源 贺等人也加官一等。同时,冯太后有心利用汉制治国,于是封文成帝的老师高允大儒为中书令。这份任命朝野均无异议,就这样,冯太后既选取了良臣又任用了名 将,最重要的是,她笼络了人心,为自己建立了坚实的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