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皇帝蹊跷之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谢安
  •   升平五年(361年),晋穆帝司聃死了,这位皇帝从二岁登基,刚到十九岁,可以按体制独立执政的时候,死了。

      司马聃,字彭子。东晋第五代皇帝,是晋康帝长子,他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褚蒜子,日后长期主持朝政的褚太后。司马聃帝死得蹊跷,但是晋朝皇帝在权臣掌控下,像走马灯似的,非正常死亡屡见不鲜。

      新皇帝叫司马丕,是成帝司马衍的儿子。成帝司马衍与康帝是同胞兄弟,成帝死时庾冰出于私心,没有立司马丕,现在穆帝无子,禇太后反过来立了司马丕。

       换上新皇帝的第一年,桓温上了一道奏章,提议中央政府迁回刚刚被桓温收复的旧都洛阳。洛阳这时早已成为东晋与北方各国拉锯的地带,一会儿属你,一会儿属 我,几经屠城之后,早已万物萧条,百姓星散,这时迁都洛阳,是极其不合适的,毕竟首都不是将军的中军帐,打到哪里,安营扎寨在哪里。如果迁都成功,整个中 央都要依赖桓温的军事保护,王朝就要受制于桓氏家族。但是朝廷里没人敢提出异议。虽然王述说明同意迁都的理由,但这个理由毕竟过于不负责,不能作准。

      皇帝之死和桓温迁都,两件事看起来没有瓜葛,但联系起来,意义就多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看看司马聃到底怎么死的:

      第一种可能是桓温做的手脚,这个可能性很小。桓温虽然是前任皇帝的女婿,但势力还没有到达中枢,更何况宫闱。而且桓温作为既得利益者,皇帝换人,朝中势力重新洗盘,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

       第二种可能是朝廷权臣政变,这个可能性稍高。小皇帝在位的十七年,刚好是桓温势力崛起的黄金期,皇帝不可能不受桓温的影响;另一方面皇帝的独立执政,等 于削减了朝臣权力。但这个理由也讲不通,因为如果朝臣真有这心思,其后也不必立个20岁的司马丕继任,干脆再立个两岁的小王子更省事。

      第三种可能就比较复杂。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大臣请皇帝决策,奏章其实是过场,一定需要事先的沟通,桓温的动议,其实是摸新皇帝的底牌,给新皇帝难堪。

       两相比较还是朝臣动手的可能性高:第一,如果是桓温动手,那么以他的性格,他不会一下子就提出动议,显得自己巴不得前皇帝早死似的。第二,桓温这么早就 提动议,显得他对新皇帝没有什么信心,而且他对前皇帝之死也有点小道消息,拥护新皇帝的人,一般跟前皇帝之死脱不了干系,所以如果有人胆敢公然反对桓温, 那么他就可以借题发挥,追究司马聃之死,甚至可以"清君侧"(后来,这个皇帝没当多久,果然被桓温给废了)。

      无论怎么样,这件事都给谢安带来很大的震撼,因为朝廷与桓温的对立公开化了,朝臣表面顺从,但暗流涌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