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青冢”的由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一个遗嘱,希望在自己死后能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以便死后仍能遥望自己的家乡。她去世之后, 她的子女在那里选择了一块向阳并且水草丰茂的山坡地,修建了坟墓。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及的"青冢"。之所以称之为"青冢",是因为每到秋凉之时,塞外草木皆 已枯黄,但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没有枯黄之色,远远望去黛色溟蒙,故有"青冢"之称。
墓前立有一通石碑,上面镌刻着蒙、汉两种文字的题词:"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3年10月参观昭君墓时所题。园内有介绍王昭君身世和经历的文物陈列室,并陈列着清代以来许多有关王昭君墓的碑刻。
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各地都在为争夺真正的王昭君葬地而力争。怎么会出现这一奇特现象呢?这也不奇怪。这是因为王昭君出塞,下 嫁匈奴单于,在匈奴生活了几十年,为当地匈奴族百姓带来了生活和生产的安定和繁荣。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王昭君成了女神,人们对其生前身后事多有渲染之 处。
后来,还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牧民们说,早先这里常年兵荒马乱,是王昭君至此平息了胡汉之间的干戈,带来了民族间的和睦。也有 人说,埋葬昭君的地方,原来是一片穷山恶水,当昭君随呼韩邪单于到来后,用一曲琵琶止息了漫天飞舞的大雪,用一把金剪刀裁出了满山遍野的牛羊和骏马,用一 捧种子种出了塞外的一片青葱,无限春色。完成了这一切后,她伴随着雷鸣,披着霞光,返回天界。这座被后人称为昭君墓的小山,是她临返天界时留下的标识,也 是赐给草原百姓的幸福吉祥。据传说如果谁家丢失了羊羔,只要到那青青的小山上去找,就一定会找到,并且比以前长得更大、更肥。如果谁家无子,媳妇只要到青 冢上和衣睡上一夜,梦到身边的青草中开出许多芬芳的花朵,当年就会怀孕生子。
总之,在秦汉时期,尽管匈奴贵族和汉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 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汉族与匈奴族之间却保持着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双方在边境地带互通关市,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匈奴的马匹、牲畜大量运往内地, 先进的养马技术也传到中原。汉族人民的凿井技术、筑城技术等也传到匈奴地区。这不仅仅丰富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内地百姓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极大地促 进了匈奴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时,匈奴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和定居生活,有了城郭等。从匈奴族的文化遗存中发现的房屋、砖瓦以及各种丝织品,说明了匈 奴人在与汉族人民接触后,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而王昭君出塞可谓是汉和匈奴人民交流史上最灿烂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