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故事:立法如涧谷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韩非
  •   故事原文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①。行石邑山中②,涧深,峭如墙,深百仞③,因问其旁乡左右④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 有。"曰:"婴儿、痴聋、狂悖⑤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犬彘⑥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 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之?"(《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①董阏(yān烟)于为赵上地守:董阏于,又称董安于,春秋末期晋国人,是晋国六卿之一赵简子的家臣,颇有才干。上地,即上郡,在今山西东南部一带。守,地方长官,郡守,郡的长官。"董阏于为赵上地守",此话是说,董阏于任赵上地的地方长官。

      ②石邑: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获鹿县境内。

      ③仞:古人使用的长度单位,一仞等于八尺。

      ④旁乡左右:住在这里附近左右的人。

      ⑤悖(bèi背):背,背反。

      ⑥彘(zhì至):

      故事大意

       董阏于任赵上地的地方长官。他去的石邑山那个地方,有深涧,有高山。涧深百丈,山高峭如壁。因此他向左右乡人发问,有人尝试着来这里游吗?答复没有。又 问,婴儿、傻子、聋子、狂人等有掉入这涧中没有?答复没有。再问,牛、马、、猪等有掉到山洞中没有?答复仍然没有。董阏于叹息着说:"我有办法治理这个 地方了,假如我严格地实行法治,如入深涧必死那样的严格,人们就不敢触犯法律,这还有不治一说吗?"

      读后感

      这是一则喻理故事。

      韩非借此故事喻理。喻行法也必须如步深涧、悬崖那样的严。你行法、执法若做到"深百仞"了、"削如墙"了,就可达到"治之无赦"的效果、"莫之敢犯"的效果。董阏于的叹息有道理,若我严了,"我何为不治之"。

      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项内容,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为生产关系服务的,带有强制性,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刑罚不是目的,却是手段,是执行法的手段,是执行国家意志的手段。

       是的,治国必须有法,执法必须从严。法,软绵绵,人不害怕,法令就很难推行。你一定上过马路,那里有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做准备,请你稍稍等一 等。这是交通运行中的规则,是交通中的法,不得对抗,不得懈怠,否则规则不留情,法不留情,违反了,闯红灯是会致你死命的。

      执法必须严,如临深涧,如面悬崖,如遇交通中的红绿灯那样的严,严产生力,有谁不害怕严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