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故事:越王焚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韩非
  •   故事原文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①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②。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 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③;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④;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⑤。"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⑥,左三千 人,右三千人⑦。此知必胜之势也。(《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①越王问于大夫文种:越王,指勾践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参见本书故事16注②。文种,楚国人,勾践的大夫,是他帮助勾践打败了吴国夫差。越王问于大夫文种,越王勾践向大夫文种讨问。

      ②赏厚而信,罚严而必:赏是丰厚的,并有信用;罚是严厉的,并且执行是坚决的。

      ③比死敌之赏:比,参比,参照。死敌,死在疆场。比死敌之赏,参照死在疆场的人那样给予奖赏。

      ④比胜敌之赏:参照在疆场上与敌奋战的人那样给予奖赏。

      ⑤比降北之罪:参照疆场上投降敌人那样的给予罪罚。

      ⑥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人,救火者。涂其体,涂着防火的涂料。被濡衣,穿着湿淋淋的衣服。走火,奔赴火场。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其意是救火者涂着防火的涂料,穿着湿淋淋的衣服奔赴火场。

      ⑦左三千人,右三千人:三千人,是一个大致的数字,具有多的意思。句意是左右两旁有几千的救火者。

      故事大意

       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我想攻打吴国,可否?"文种回答:"可以。我国赏丰厚并有信用,罚严厉执行坚决。您若想了解这方面情况,不妨对我宫室放把火试一 试。"焚烧了宫室后,却没有人来救。于是文种们下命令说:假如救火者在救火中死了,参照死在疆场的人那样给予奖赏;救火者存活的,就参照奋战在疆场上的人 那样给予奖赏;不参与救火的,就参照疆场上投降敌人那样给予罪罚。命令下达后,人们纷纷出来,涂着防火的涂料,穿着湿淋淋的衣服,奔赴火场,左边有几千 人,右边有几千人。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作战的必胜势态。

      读后感

      本故事说了相互联系的三件事:1.越想伐吴,但不 知可行否,越王求教于文种。答,可行。理由是越重赏信赏,究罚必罚,于此战能胜。2.越想这样做,但不知真实的效果如何?于是自我纵火烧宫室,以考验百姓 救火的勇敢程度。3.火起后,人们漠然,为此文种下了准军事状态下的赏罚令,使人们情绪昂然,涂体液(防火液),被濡衣(穿湿衣服),左三千右三千走火 (众多人奔赴火场)。三件事说明着一个完整的理:可以伐吴,但必须严格执行赏罚纪律:勇赏,懦弱不战者罚。

      上述做法是"法"的做法。 韩非持此思想是一贯的。本故事所在篇《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有多则故事讲了这方面的道理或例证。本故事的前前则"经三·赏誉"中,说了多则这方面的 故事,本则故事"越王焚宫"是其中之一,"吴起倚车辕"又是其中之一,关于这则故事让我在下则文字中介绍之。

      在本故事的前一则"说 三"中,韩非还这么说:"赏罚之为道,利器也。"这是韩非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归纳性的总结。这世上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话。在这里,韩非把"赏 罚"也看作"利器"了,其合理性亦然。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利用好"赏罚"这个"利器",并使这个"利器"在使用中持正态,得正的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