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经》原文翻译_韩非子作品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韩非

  •   【原文】

      一、因情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是以明主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故听言不参则权分乎奸,智力不用则君穷乎臣。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毁誉一行而不议。〔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是谓赏同罚异。〕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然后一行其法,禁诛于私家,不害。功罪赏罚必知之,知之,道尽矣。

      二、主道

      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故智力敌而群物胜,揣中则私劳,不中则有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是以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听不一则后悖于前,后悖于前则愚智不分;不公会则犹豫而不断,不断则事留。自取一听,则毋道堕壑之累,故使之讽,讽定而怒。是以言陈之日必有策籍,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有征,赏罚随之。事成则君收其功,规败则臣任其罪。君人者合符、犹不亲,而况于力乎?事智犹不亲,而况于悬乎?故非用人也不取同,同则君怒;使人相用则君神。君神则下尽,下尽则臣上不因君而主道毕矣。

      三、起乱

      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贤。任吏责臣,主母不放。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分势不贰,庶适不争。权籍不失,兄弟不侵。下不一门,大臣不拥。禁赏必行,显贤不乱。臣有二因,谓外内也。外日畏,内日爱。所畏之求得,所爱之言听,此乱臣之所因也。外国之置诸吏者,结株亲昵重帑,则外不籍矣;爵禄循功,请者俱罪,则内不因矣。外不籍,内不因,则奸宄塞矣。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曰质,曰镇,曰固。亲戚妻子,质也;爵禄厚而必,镇也;参伍贵帑,固也。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忍不制则下上,小不除则大诛,而名实当则径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翳曰诡,诡曰易。见功而赏,见罪而罚,而诡乃止;是非不泄,说谏不通,而易乃不用。父兄贤良播出日游祸,其患邻敌多资。僇辱之人近习日狎贼,其患发忿疑辱之心生。藏怒持罪而不发日增乱,其患徼幸妄举之人起。大臣两重提衡而不踌日卷祸,其患家隆劫杀之难作。脱易不自神日弹威,其患贼夫酰毒之乱起。此五患者,人主之不知,则有劫杀之事。废置之事生于内则治,生于外则乱。是以明主以功论之内,而以利资之外,故其国治而敌乱。即乱之道:臣憎则起外若眩,臣爱则起内若药。

      四、立道

      参伍之道:行参以谋多,揆伍以责失;行参必拆,揆伍必怒。不拆则渎上,不怒则相和。拆之征足以知多寡,怒之前不及其众。观听之势,其征在比周而赏异也,诛毋谒而罪同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参言以知其诚,易视以改其泽,执见以得非常。一用以务近习,重言以惧远使,举往以悉其前,即迩以知其内,疏置以知其外。握明以问所暗,诡使以绝黩泄,倒言以尝所疑,论反以得阴奸,设谏以纲一独为,举错以观奸动,明说以诱避过,卑适以观直谄,宣闻以通未见,作斗以散朋党,深一以警众心,泄异以易其虑。似类则合其参,陈过则明其固,知辟罪以止威,阴使时循以省衷,渐更≮以离通比,下约以侵其上,相室约其廷臣,廷臣约其官属,兵士约其军吏,遣使约其行介,县令约其辟吏,郎中约其左右,后姬约其宫媛。此之谓条达之道,言通事泄则术不行。

      五、参言

      明主其务在周密,是以喜见则德偿,怒见则威分。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见。故以一得十者下道也,以十得一者上道也。明主兼行上下,故奸无所失。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上之于下,下之于上亦然。是故上下贵贱相畏以法,相诲以和。民之性有生之实,有生之名;为君者有贤知之名,有赏罚之实。名实俱至,故福善必闻矣。

      六、听法

      听不参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言之为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可解也。呐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奸之食上也,取资乎众,籍信乎辩,而以类饰其私。人主不餍忿而待合参,其势资下也。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辩不留朝,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职则放官收。说大而夸则穷端,故奸得而怒。无故而不当为诬,诬而罪臣。言必有报,说必责用也,故朋党之言不上闻。凡听之道,人臣忠论以闻奸,博论以一;人主不智,则奸得资。明主之道,己喜则求其所纳,己怒则察其所构,论于已变之后以得毁誉公私之征。众谏以效智故,使君自取一以避罪。故众之谏也;败,君之取也。无副言于上以设将然,今符言于后以知谩诚语。明主之道,臣不得两谏,必任其一,语不得擅行,必合其参,故奸无道进矣。

      七、类柄

      官之重也,毋法也;法之息也,上暗也。上暗无度则官擅为,官擅为故奉重无前,奉重无前则征多,征多故富。官之富重也,乱功一之所生也。明主之道,取于任,贤于官,赏于功。言程,主喜,俱必利;不当,主怒,俱必害。则人不私父兄而进其仇雠。势足以行法,奉足以给事,而私无所生,故民劳苦而轻官。任事者勿重,使其宠必在爵;处官者毋私,使其利必在禄;故民尊爵而重禄。爵禄所以赏也,民重所以赏也则国治。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誉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重赏也均。赏者有诽焉不足以劝,罚者有誉焉不足以禁。明主之道,赏必出乎公利,名必在乎为上。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然则民无荣于赏之内。有重罚者必有恶名,故民畏。罚所以禁也,民畏所以禁则国治矣。

      八、主威

      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制毁。民以制畏上,而上以势卑下,故下肆很触而荣于轻君之俗,则主威分。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故下明爱施而务赇纹之政,是以法令隳。尊私行以贰主威,行赇纹以疑法。听之则乱治,不听则谤主,故君轻乎位而法乱乎官,此之谓无常之国。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法之所外,虽有难行,不以显焉,故民无以私名。设法度以齐民,信赏罚以尽民能,明诽誉以劝沮:名号、赏罚、法令三隅,故大臣有行则尊君,百姓有功则利上,此之谓有道之国也。

      【译文】

      一、因情

      治理天下,一定要依靠人之常情。所谓人之常情有喜好有厌恶,所以赏罚可用。禁令可以成立,而治国治天下的办法就具备了。君主执掌权柄运用威势,才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权柄是制裁生杀的,威势是制服众人的资本。废置没有原则,权柄就会败坏;赏罚大权和臣下共掌,威势就会分散。因此明主不得怀着私心来听政,不得保留私情而计议。所以听政时如果不参考各方面的意见,大权就会被奸臣分去,不运用智谋君主就会被臣下难倒。所以明主推行政治因其自然,像天那样公平,任用臣下有如神明。因其自然而公平就不会受到诽谤,知人而用有如神明就不会遭到困惑。威势行而教令尊严,尽管有些地方不合乎人情,但不违背道理,因而有毁有誉而下无议论。〔因此赏贤罚暴,这是用贤的最好策略;赏暴罚贤,这是重用恶人的极端做法:这就叫做赏同道之贤,罚异道之暴。〕赏赐没有比厚重更重要的了,让百姓有利;赞誉没有比美名更重要的了,让百姓引以为荣;诛杀没有比严厉更重要的了,让百姓畏惧;诽谤没有比丑恶更重要的了,让百姓引以为耻。然后一心推行法令,禁止大臣违法,诛戮犯法的大臣,这样,对国家就没有危害了。功罪赏罚一定要明察;明察,治国之道就完备了。

      二、主道

      一个人有力气敌不过众人,一个人有智慧胜不过众人,与其用一人之智不如用一国之智。所以尽管智、力相等,也是群体获胜,主观推测对了,那是个人的功苦,推测不中就有过错了。最下的君主只是尽一己之能,中等的君主能使人尽力,上等的君主能使人尽智。因此有事情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专心听取大家的所有意见。听取大家的意见如果不专一,就会前后相反,前后相反则愚智不分;不和大家一起议论就会犹豫而不决;犹豫不决则就会遗留难断。君主如能专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就不会堕入奸臣的沟壑而受拖累,所以提倡臣下讽上,如果讽议的是正确的,就不能责备。所以臣下进言一定要有记录,众人的智慧等到事情发展就会有验证,众人的能力到成功之时与记录一致,成败有了验证,赏罚随之而定。事成君主收揽功劳,规划失败了臣下承担责任。君主对臣下的主张与事实是否相符不必亲自去考核,更何况出气力的事呢?就是对有智慧的人也不必亲自去考核,更何况他推测还没有证实呢?所以用人不先用相互勾结的人,对相互勾结而互相赞誉的君主要斥责;能使人各尽其能,君主如神。君主如神则臣下必然尽力尽智;臣下不依靠君主而尽力尽智,君主之道就完备了。

      三、起乱

      了解君臣的利益不同的人就会称王于天下,以为君臣利益相同就会被臣下胁迫,与臣下共执赏罚大权的就会被杀害。所以明主详审公私之别,明察利害之地,奸臣就无所依托。祸乱的发生有六种根源:主母、后妃、庶兄弟、弟兄、大臣、显贤。依法任用官吏,以势责求臣下,主母就不敢放肆。王后与妃嫔在礼法上是有等级差别的,后妃不得僭越。权势各异,庶子和太子就不会有争端。权柄不放松,兄弟也不会滋长进犯之心。群臣不聚集在一家,大臣就不会壅塞君主。禁令赏罚坚决执行,显要的“贤人”就不敢暗中作乱。臣下有两种依托,即有内有外。在外依托诸侯不得不敬,在内依托近侍不得不爱。要求得到诸侯的允诺,请托得到近侍的听从,这就是乱臣所依托的靠山。对外国所安插的官吏,君主要诛戮受贿的近侍及其有关的人,这样外国诸侯就无所依托了;爵禄按功劳大小来定,无功而请赏的,一律治罪,这样在内也无所依托了。外无凭借,内无依托,奸臣就无路可走。官吏是一级级地提升,以至身居要位,这是根据他本身的智谋。对地位高而权大者,用三种办法慑服他:一是质,二是镇,三是固。亲戚妻子是质,爵禄优厚而肯定兑现是镇,参验明察以责求实效是固。贤良的人因质而止,贪婪的人因镇而化,奸邪的人因固而无法施展其阴谋。忍让不加以制裁则奸臣悠闲自得,小错不除则带来严重后果,罪名成立就必须速决。活着害事,处死又伤名声,就要用鸩毒杀掉;不然,就助长了仇敌。这就叫做铲除阴奸。蒙蔽君主就是诡诈,诡诈就是变易无常。发现有功则赏,发现有罪就罚,诡诈就会消停;是非不外泄,臣下进言不与他人通气,奸邪就不会变易无常了。父兄贤良出奔逃亡是游说敌国的祸端,其祸害就在于邻敌得到多方的资助。以戮辱之人为近侍叫狎贼,其祸害就在于必生忿恨、猜疑、羞辱之心。君藏怒论罪而不发落叫增乱,侥幸妄举之人就会兴风作浪。同时重用两个大臣势均力敌而不偏倚叫做自取其祸,其祸患就在于私家势力隆盛而引起劫杀君主之灾难。轻举妄动而不会运用智谋叫殚威,其祸患就在于奸贼鸩毒之乱必将发生。这五种祸患,人主如若不知,就会有劫杀之难。废置太子生于内还可以治,生于外就会大乱。因此明主对内论功行赏,对外则取利于敌,这样本国就可以稳定而敌国则乱。所以致乱的原委:君主不当憎而憎则乱臣起于外而使君主无以自持,不当爱而爱则乱臣起于内而形成心腹之患如同饮鸩一样。

      四、立道

      比较参证的办法是:综合比较以求正确,多方考虑以责罚失误;综合比较必须指出失误之所在,多方考虑一定要追究责任。不追究责任就会给君主抹黑,不斥责臣下就会串通一气。查出失误的微妙原因就会知道失误的多少,追究责任只限其人而不涉及他人。君主视听的威势,在于惩办结党营私而赏罚有别,惩罚女谒行径而罪刑相等。总结众多发言,理出头绪,一定要衡量具体情况,遵循自然之理,证验实物,参照人之常情。这四种情形完全符合,就可以判断了。多方听取人言查看是否诚实,易地而观以考察他的取舍,就现实情况以追究其隐微之情。近侍各掌一职以观其勤勉,重申禁令让远使知惧,举往事以了解当今,接近近臣以了解内情,安置在疏远之地以掌握外情。掌握内情而追问隐密,诈派使臣以断绝机密泄露,用反语试探可疑之事,用相反的论证以查出暗藏的奸臣,设侦察以对付独断专行之人,从举止中观察奸诈之所为,讲明道理诱导他们坦白隐避的罪过,降低身份以观察他们是直言或谄谀,宣布知道的消息,以引出未知消息,作斗争以遣散其朋党,深知一种情况以警告众人,泄露不同情况使臣下不得不改变其思虑。有类似之处就用综合参照,陈述过错就要指明其弊病之所在,知道避罪就不必施威,秘密巡访以探知其内情,改进法规以散其朋党,约束臣下以渐及其上,丞相约束朝廷大臣,大臣约束属下,军官约束士兵,使者约束部属,县令约束县吏,近侍约束左右,后妃约束宫女。这就是条理通达的大道,如有机密漏泄,权术就难以施展了。

      五、参言

      明主行事在于周密,因此表现喜悦则臣下就会得到奖赏,表现震怒则威严分散。所以明主之言隔绝不通,周密而不露。所以用一人之智力欲察十人的奸情,这是下策;用十人之智谋察得一人的奸情,这才是上策。明主兼行上下,所以奸人决不会漏掉。闾里相连而为邻,告有罪者得赏,不知或不告者诛戮。上对下如此,下对上也是这样。因此上下贵贱用法令相互防范,相互教诲而和睦相处。百姓的心就是要求得到生活的实际,又有维持生活的名声。作为君主的有贤智之称,又有赏罚的实效。名实俱至,所以福善必全。

      六、听法

      听进言不多方验证,就无法责求臣下;进言不督察其实用性,邪说就要抬头。进言谈事往往以多为信实;不真实的话,十人怀疑,百人说是,再有一千人也解释不了。语言迟钝的人的话就有人怀疑,有口才的人说话就有人相信。奸人蚕食君主,就是依靠人众,凭借辩才以取信,而用类似的情况掩饰他的私心。人主不以盛怒为满足而等待验证,那权势就等于资助臣下。有道明君,听取他的话而督责他的实用,要求他的功效,有了功效而赏罚随之而生。无用的辩争不留在朝廷之上,任职官员知道自己才能不足就要辞职。说的全是大话而夸夸其谈,就要追究到底,所以就能发现奸邪而加以责罚。无故造成言行不一的应作为欺诈,欺诈必须治罪。说话一定要有凭证,建议必须实用,所以朋党的虚伪之言就无法欺君。大凡听政之道,人臣进尽忠言以告奸,要博采众议归纳出一个头绪;人主如无智慧,奸臣就有机会了。明主之道,臣子说话使自己高兴就要察看他的话是虚是实,使自己发怒了就要察清他的话的是是非非,事过之后根据事态的变化就可以得出是毁是誉是公是私的结论。进言多种以报效才智,是让君主自选一种而避免获罪。因此进言多种;如果失败了,那是君主选择错了。不要听假设之类的话,在事后考核是否符合实际,就会弄清谁是欺诈谁是诚实。明主之道,不许臣下说模棱两可的话,二者必居其一,说话不得随意而说,一定要合乎事实而有验证,于是奸臣就无路可进了。

      七、类柄

      官权重了,就会无视法纪;法纪败坏,是由于君主昏暗。君主昏暗,没有约束,官吏就擅自专权了;官吏擅自专权,俸禄就丰厚无限制;俸禄丰厚无所限制,征税就多;征税多了,官吏就富有。官吏暴富,就会发生混乱。明主之道,考核他职责能否胜任,考核他有能力才任用,任职又贤良,有功才得赏。臣下所言合乎法度,君主高兴,对谁都有利;不合法度,君主怒责,对谁都有害。这样人臣就不为一己之私荐父兄而推举仇人。官势足以推行法令,官俸足以养活家人,私弊就无从发生,所以百姓虽然劳苦也不愿做官。委任官职不得使官员权重,让他得到的是爵位;官吏不得有私心,让他想得到的利益仅是俸禄;所以人们尊崇爵位而重视俸禄。爵禄是君主赐予的,人们重视赏赐的爵禄,国家就会得到治理了。刑罚名目繁乱,是名目错了。赏誉不当则百姓就会猜疑,百姓重视名誉和重视赏赐是一致的。得到赏赐而引起诽谤,就不足以鼓励人们守法;得到惩罚的却有声望,就不足以禁止奸恶。明主之道,赏赐一定要出于公利,名誉一定是为了君主。赏赐与名誉法度一律,诽谤与诛戮并行刑无别。[然则民无荣于赏之内](句有脱误。译文略)。被重罚的人必定有恶名,因此百姓畏惧。惩罚就是为了禁止的,百姓畏惧禁令,国家就能得到治理了。

      八、主威

      君主表示行义则威势就会分散,听取仁义慈爱则法制就会败坏。百姓由于法制而敬畏君主,君主谦卑而无威势,所以臣下放肆抵触法令而因以轻视君主为荣,这样君主威势就分散了。百姓因法制而难以犯上,君主以法制屈从仁慈,所以臣下就会表现慈爱而务贿赂之政,于是法制就败坏了。尊崇私行则主威分散,施行贿赂而法治紊乱。听凭臣下则搞乱了国家统治,不听就会诽谤君主,所以君位被轻视而法纪被官府败坏,这就叫做不稳定的国家。明主之道,臣下不得行私义而得到尊荣,不得以私家之利作为功劳,功名之所生,一定要出于官法。法度之外,虽有功名也难以实现,而且不得显荣,所以百姓不能因私而得名。设法制使百姓一律依法行事,信赏必罚使百姓尽其所能,明确诽谤和荣誉以便阻止或鼓舞:名号、赏罚、法令三项法制严明,所以大臣有行动则是尊重君主的,百姓有功劳则是有利于君主的,这才叫做有道之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