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的霸业:城濮之战后晋国成为霸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晋文公

  •   城濮之战,使楚成王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北进中原战略遭到了最严重的挫折。中原诸侯国纷纷背叛楚国,卫国与曹国被晋军占领后倒戈,随后郑国也迅速转向。

      郑文公在齐桓公时代就开始倒向楚国阵营,这是无力与齐国抗衡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后来慑于齐桓公的实力,又倒向齐国阵营。齐桓公去世后,郑国又摇摆到了楚国一方。这个曾雄视诸侯的中原国家,如今已是日薄西山,采取骑墙政策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荡秋千。

       城濮之战,楚军失利,郑文公见风使舵立即把楚国踹在一旁。他厚着脸皮,向晋文公提出媾和请求。晋文公对郑文公没有好感,当年他落魄的时候,流亡到郑国。 郑文公对他很冷漠,这是一个不愉快的回忆。但是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的博弈。拉拢郑国就是打击楚国,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又怎 么会以个人的好恶来放弃国家的利益呢?

      晋国与郑国签订和平草约,有郑国作为样板,鲁国、陈国和蔡国等亲楚的国家陆续倒向晋国。

      中原新的格局形成了。

      晋国以无可争议的实力取代齐国,成为中原诸侯联盟的盟主。

       雄才伟略的楚成王被历史开了个玩笑,他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霸主之一。在其四十年的苦心经营之下,楚国北进中原战略获得巨大的成功,郑国、鲁国、陈国、蔡 国、卫国和曹国,包括宋国都一度归顺于楚。只有齐国凭借雄厚的积累负隅顽抗,但仍然丧城失地。楚成王的不幸是遇到了崛起中的伟大晋国,城濮之役的失利使其 被挤出了"春秋五霸"的行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楚成王的手下败将宋襄公居然在"五霸"中占据一个并不相称的位置。

      晋文公却很幸运地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还在数年前,现在的晋文公、当时的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对待他时他还惊慌失措且诚惶诚恐。此时功成名就的晋文公,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胜利总是会使人的野心与欲望迅速膨胀。晋文公在流亡时期长了不少见识,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齐桓公的"霸业",这使长期奉行孤立主义的晋国学到了这种新鲜的国际政治玩意儿。

      晋文公开始复制齐桓公的"霸业",这场对楚国的战争,晋文公愿意视为华夏族对蛮族的"攘夷"圣战。即便楚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蛮族,可是谁在乎这个呢?

      "尊王攘夷",这是管仲提出的"霸业"模式。如今,晋文公"攘夷"取得巨大胜利,接下来要做做尊王的功夫。

      晋文公搞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献俘"仪式,那些倒霉的楚军俘虏被押着穿过王城洛邑的主要街道,从周天子的检阅台前狼狈走过。游街的俘虏超过一千人,还有城濮之战的战利品,即楚国的一百辆战车。

       周天子与晋文公假惺惺地上演了一出早已预排好的戏,周天子赏赐给晋文公一大堆东西。并且任命他为"侯伯",即诸侯之长,相当于诸侯联席会议主席。这个名 号其实就是"霸主"的另一叫法,当年齐桓公也拥有这个头衔。周天子表彰晋文公说:"阿叔啊,以后就靠你安抚天下诸侯,为周王室惩治叛乱了。"

      晋文公假装不敢接受,推辞了三次。周天子也假装坚决不肯,晋文公被迫接受了。这种推来推去的做法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智慧,喜欢拐弯抹角的传统实在有其文化根源。

      有了"侯伯"这个诸侯盟主头衔后,晋文公当年就风光了一把,先后主持召开两次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原各国领导人,后来秦穆公也来凑热闹。

      第一次会议在郑国的践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晋、鲁、齐、宋、蔡、郑、莒和卫八个国家。这是继齐桓公"九合诸侯"后的又一次重大国际会议,齐桓公开创的以诸侯会盟为主的霸业模式得以延续。

      这次会议达成一项盟约,称为"践土之盟",这份盟约是这样的:"要共同辅佐王室,诸侯国之间不得互相侵略。若有违背盟约者,将遭神明诛杀。毁灭其军队,不能享有国祚。子孙后代都要遭受祸患,不论老幼,将一无幸免。"

      看上去更像是一份恶毒的诅咒。

      晋国的霸业,从一开始就比齐国多了一分霸气。

      这份盟约对中原诸侯形成一种约束力,混战的局面得到遏制,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第二次会议在晋国的温地举行,与会的国家包括晋、鲁、齐、宋、蔡、郑、陈、莒、邾和秦十个国家。这是秦国首次参加诸侯大会,这个偏远国家也开始积极介入到国际事务中。这次会议决议的精神,是对不顺从的国家实施军事打击,确立诸侯会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联合国的角色。

      晋文公以会议主席的身份召唤周襄王,后来孔子评论说:"以臣子的身份召唤天子,这种事不可以作为榜样。"相较齐桓公,晋文公身上多了几分傲慢与霸气。

      温地会议还处理了一桩诉讼案,即卫国大夫元恒起诉卫成公。

       这件事起因是这样的,晋军进攻卫国时,卫国百姓将卫成公驱逐出国都。城濮之战后,曾经投靠楚国的卫成公逃到陈国避难,不敢回国,卫国暂由弟弟叔武摄政。 卫成公派元恒回国辅助叔武,力争与晋国和解。叔武代表卫国政府参加践土会盟,总算得到晋国的谅解,晋文公同意卫成公回国执政。眼看要水到渠成,却节外生 枝。

      有人暗地里向卫成公打小报告,称元恒打算拥立叔武为国君。暴怒的卫成公不辨是非黑白,当即处死元恒的儿子元角。返回卫国后,卫成公的手下又射杀叔武,元恒狼狈地逃往晋国。

      在温地会议期间,元恒正式起诉卫成公。

      诸侯盟主晋文公组织一个临时法庭会审此案,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审判,也是对晋文公霸主领导力的考验。卫成公偏听谣言,处死元角。并且指使部下射杀叔武,罪行昭昭,审判结果是判卫成公有罪。作为惩罚,卫成公被逮捕,投入周王室的监狱。

      从春秋时代的诸侯会议与国际审判,可窥中国古代政治的成熟。我们依稀看到近现代国际政治的某些特色,诸如国际结盟和国际法庭等影子,这一方面见证了先秦时代的政治文明;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当时中国人非凡的组织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