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用兵日本——最后的使节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大德三年(1300)三月,铁穆耳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元成宗)命江浙佛教的总座主一山一宁前往日本,并携带了给日本国王的诏书。

诏书这样写道:“过去世祖皇帝忽必烈曾经派普陀山的僧人如智和尚和王积翁分别携带玺书前来贵国通好,但都因为中途遇到困难无功而返。自从我登极皇帝位以来,一刻也没有忘记与四海各国友好往来。与你们日本,更是应该恢复友好关系。现在,如智和尚已经老了,我又派出普陀山的高僧一山和尚,让他搭商船而来,以了却先帝忽必烈的遗愿。这是一件对我们大家都好的事情,请好好权衡考虑吧。”

这份诏书的内容完整地保留在《续资治通鉴》的卷第一百九十三之中,想必作者也是从他所见到的元朝府库档案中辑录出来。从这封信的语气和措辞来看,与忽必烈先前的那些诏谕书信确实有天壤之别,甚至为了避免引起日本人的反感而有所曲笔。例如,王积翁明明是在对被船老大任甲所杀,虽不是死于日方之手,但也算是死在了日本人的地盘上,但诏书里面只语焉不详地说是“中途有阻而还”,给人的感觉还只是遇到阻碍就返回了,并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更别说有重大伤亡事故了。又如,对派遣一山和尚渡海而来的目的也进行了足以让日本方面信服的合理解释。先前派来的和尚年事已高,我再主动给你们送来一个年轻一点的,好把我们大陆上面更为先进的佛教文化传播给你们,都是为你们考虑的。信的末尾也没有再见到那句让日本人十分抓狂的“以至用兵,夫孰所好”,最后一句“王其审图之”虽然比以前的“王其图之”仅仅多一个“审”字,但语气和感觉也不知道要缓和了多少。

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以新皇即位为契机,将前面二三十年与日本积累下来的恩恩怨怨进行一个总的了结。禅僧一山一宁的派遣,可以说正是反映出了元朝打算重新调整元日关系,缓和一直以来紧张局面的一种尝试。

而在此前,浙江平章伊苏特尔劝说刚刚即位的铁穆耳皇帝继承先帝遗志,继续征讨日本的时候,铁穆耳明确地予以拒绝——“今非其时”。

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留下了一山一宁,但仍然对元朝没有一个字的答复,铁穆耳打破僵局,恢复对话,争取互动的努力依然宣告失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