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卷——以合纵对连横,苏秦难救六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合纵的秘密

前文说道,为牵制强秦的快速挺进,苏秦使计激怒同窗张仪入秦。张仪入秦后,苏秦不停蹄,火速前赴韩国游说韩宣王。

韩国是小国,夹在秦国、楚国、郑国和魏国等大国之间,之所以没有灭亡,是因为它在军事上占有优势。韩国地理面积狭小,土壤不肥沃,人口不多,但几乎全民皆兵,并且善于打造兵器。

天下的弓箭,几乎都是韩国制造的。韩国制造的强弓硬弩,射程在六百步以外。六百步以内,韩军飞箭所向可以穿透敌军的铠甲,射穿胸膛,因为韩军用脚踏连弩的方式射箭。

看过张艺谋拍摄的《英雄》的人一定记得,秦军攻打赵国时,先进行箭攻。秦军飞箭,密密麻麻就像五月的蝗灾,更重要的是能够穿云裂石,杀伤力很强。

韩军强弓硬弩的威力,就如电影中秦军的威力一样。唐人李峤作了一首名叫《弩》的五律,叙述苏秦利用韩军弓弩优势游说韩国一事:

挺质本轩皇,申威振远方。

机张惊雉雊,玉彩耀星芒。

高鸟行应尽,清猿坐见伤。

苏秦六百步,持此说韩王。

战国时代,韩国是中原地区的兵工厂,制造的强弓硬弩很出名,锻造的剑也以其锋利著称。《史记》记载,韩军的剑“陆断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

这话的意思是,韩军的剑很锋利,在陆地随便腰斩牛马,在水上轻易劈杀天鹅、大雁。如果上阵临敌,砍削敌人的铠甲、铁衣如削泥,大至盾牌、臂套,小到系在盾牌上的铁丝,没有韩国的剑砍不断的。总之一句话,韩国的剑削铁如泥,天下第一锋利。

韩国的强弓硬弩天下第一,宝剑锋利天下第一,兵士又勇猛异常,苏秦为韩宣王甘心侍奉秦国感到痛心。

秦国十分贪心,如果韩国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强行索取宜阳和成皋。而如果韩国割让土地,秦国一定不会就此罢休。

年复一年,韩国的土地越来越少,秦国的贪欲却越来越大。如果韩国受不住秦国的压榨,突然不再割土地给秦国,韩国就会丢掉以前割地讨好的功效,遭受祸患。

苏秦分析有理,韩宣王听得胸中愤怒。

土地是有限的,贪欲是无穷的,以有限的土地侍奉无穷的贪欲,这叫拿钱购买怨恨,纠结灾祸。俗语言,“宁为头,不为凤尾”,苏秦劝韩宣王仔细思考未来。苏秦如此分析,韩宣王对自己曾经做出的决定很是后悔。

韩宣王虽然没有谋略,但是十分勇猛。被苏秦点化后的他脸色大变,捋起袖子,右手按剑,仰天长叹,他立誓决不侍奉秦国,同时,表示愿意参与合纵,将国家托付给苏秦。

离开韩国后,苏秦来到被秦国打得一片狼藉的魏国。在秦军的武力威胁下,魏国不仅自称为秦国的属臣,还为秦国建造离宫,接受秦国的分封,采用秦国的冠服式样,春秋两季按时纳贡助祭。连周天子都没有享受过魏国的如此侍奉,可见秦国多么强横。

魏国确实不堪秦国一击,苏秦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而是举一些以少胜多、以仁德战胜暴力的例子给魏襄王听。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只用3000疲惫的兵将就活捉狂妄自大的吴王夫差周武王也只有3000兵士和300辆破车,就能够在牧野制服暴君商纣。苏秦的意思是,战争的胜败不仅在于实力,更在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威力。

他引用《周书》里的一句话,草木刚刚生长出嫩芽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剪除,待嫩芽长成粗壮的枝干,必须用斧头才能砍掉。苏秦劝魏国及早考虑未来,而不是听信连横家的诱骗,走一步算一步,因为主张连横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利益。

一番思量后,魏襄王答应参与合纵。

纵观魏国的历史,失去商鞅后,魏国就彻底沦为了二流国家。魏国国君在强秦的武力威胁和自身的国家利益之间摇摆,秦国逼迫紧急时参与连横,秦国松懈时加入合纵,朝三暮四。

从魏国出发,苏秦一路东行来到东方大国齐国。齐国与秦国相距很远,中间又隔着好几个国家,还没有受到秦国的实际伤害或者威胁。而且,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遭遇的战火少,齐国百姓致力于生产,因而物产丰富,家给人足。

在齐国国都临淄,人口众多,百姓举袖成云,挥汗成雨。齐国参与过好几场战役,但没有一次因为战争而征调全国兵力,例如泰山以南和清河一带的百姓就没听说过参军一事。

尽管实力雄厚,地理环境优越,齐国同样侍奉秦国,苏秦为它感到羞耻。

拿韩、魏与齐国对比,韩、魏侍奉秦国,因为与秦国接壤。如果韩、魏不听话,秦国大军发动,即使韩、魏胜利了,也已经被战争损伤,无力抗击其他国家的趁火打劫。如果秦国赢了,韩、魏就会陷入亡国的危险,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大,只因为秦国强大。

与韩、魏相比,齐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首先,齐国与秦国相距很远,中间隔着几个国家,秦国不敢贸然攻打;其次,即使秦国攻打齐国,秦国未必就赢,因为齐国实力不弱,且是以逸待劳;最后,就算秦国打赢了,也不一定能够占领齐国的土地,因为隔着其他国家控制齐国不方便。

苏秦认为,齐国之所以侍奉秦国,不是受到秦国威胁,也不是齐国无能,而是消息闭塞,战略方法不当。听到战略有失,齐宣王认同苏秦的观点,说他偏居东方,孤陋寡闻,不明时局,愿意举国听从苏秦的号令。

说服齐国后,苏秦的下一个目标是楚国,此时的楚国国君是楚威王

楚国是一个很古怪的国家,如果遇上贤明的国君,楚国就很强大,甚至能够抗衡秦国;如果国君无能,楚国就是一只纸老,虚有其表,外强中干。那时流传一句话,欲称霸天下,非秦必楚。意思是,尽管诸侯国很多,能够称霸天下的只有两个国家,如果不是秦国,必然是楚国。楚国是有实力的大国,关键在于国君能否发动国家的战斗力,激发军队的斗志。

面对这么一个潜力强大的国家,苏秦先指出楚国地大物博,军事力量雄厚,除了秦国,其他国家唯楚国马首是瞻。然而,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天下不能同时容下秦国和楚国。如果秦国势力增强,楚国必然会被削弱;反之,如果楚国势力增强,秦国必然会被削弱。

楚国与秦国的力量对比很微妙,苏秦建议楚威王留心,谋事于未萌,在祸害还没发生之前就早做决断。不能威胁,苏秦就以利益诱惑。他保证如果楚威王听从他的建议,其他诸侯国都会按时向楚国纳贡,举国听从楚国的指教。苏秦以利益诱惑,楚威王却心不动半分,因为他真正关心的是秦国对楚国的威胁。

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这是尽人皆知的。夺取巴、蜀后,秦国已经深深威胁到楚国的安危。韩、魏等小国经常遭受秦国欺负,最后成为秦国的依附,楚国不能和他们商议大事,因为他们可能泄露给秦国。一旦计划败露,大事干不成不说,还要深受其害。

日思夜想,楚威王就想找一个帮手为他出谋划策,共同抗衡秦国。朝臣大多主张连横不可信赖,为了国家利益,楚威王终日苦思,食不甘味,坐不安席。

游说大半个中国,直到楚国,苏秦才遇见真心合纵的国家,既可喜,也可悲。说可喜,因为人生有一个事业上的知己;说可悲,因为没有几个合纵的国家真正有诚心。

合纵大业是苏秦的主要成就,离开家乡后,他先到赵国,结果被赵国拒绝。北方的燕国是苏秦合纵事业的起步点。紧接着,苏秦南下,先后经过赵国、魏国、韩国。又从韩国向东,进入齐国,最后南下入楚。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一番奔波,苏秦终于佩戴上六国相印,当上合纵国的“盟主”。

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在中国转了一个大圈,苏秦总共说服了六国国君,随行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路行来,都有国君赠送车马、钱物、礼品等。

带领着六国使者招摇过市,其气派可与帝王相比。离开楚国后,苏秦北上要回赵国复命。由楚国到赵国,途中会经过苏秦的家乡洛阳

对苏秦而言,洛阳表面上是家乡,但又依稀如梦中的异乡。凡是在外奔波的游子,都说家乡远在万里,苏秦却觉得隔离他与家乡的不是万里山川,而是淡漠的人情。

曾记否?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只身徒步回乡。黄昏残照,夕阳如血,家在万里,山川阻路。苏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背扛肩挑,好不凄凉。唐人高适说,“苏秦憔悴人多厌”(高适·《九日酬颜少府》),这话说尽其中凄苦。

听说苏秦的排场甚大,周天子十分惊恐,派人清扫道路,命使臣出郊迎接、慰劳苏秦。

进入洛阳,苏秦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人。《史记》记载,“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史记·苏秦列传》)。

意思是说,苏秦坐在华贵的马车里,他的家人出门迎接,兄弟、妻子和嫂子都斜着眼睛,不敢抬头与苏秦对视,一律俯伏在地,恭恭敬敬地服侍苏秦用餐。

仍旧生活在战国,仍旧生活在洛阳,家人的态度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苏秦见此情景,感慨百端,一时难以理清。唐人沈亚之一句“都作无成不归去,古来妻嫂笑苏秦”(沈亚之·《送庞子肃》)道出了其中的心酸。

第一次回家,嫂子不做饭,最伤苏秦的心。他笑着问嫂子,为什么以前傲慢无礼,现在却恭顺敬重?

富贵荣华的小叔子发问,嫂子感到万分荣幸,赶紧俯伏在地下,如一般弯曲着身子,匍匐而行,爬到苏秦身前,脸颊贴着地面以表示请罪,说因为苏秦地位显贵,钱财很多。

听了嫂子的话,苏秦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伤感,说:“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世间只有一个苏秦,苏秦不会变。然而,人情淡薄,如果富贵了,亲人就敬畏;如果贫贱了,亲人就轻视。至亲之人尚且如此势利,何况没有任何关系的外人!

尽管受到家乡人的伤害,苏秦还是宽怀大度,散发大量金银给亲戚朋友。第二次游说,苏秦向邻居借了一百钱的路费;现在富贵了,加倍,还一百万钱。

随从们都接到赏赐,唯独一个人没有,于是他向苏秦申说。原来,苏秦不赏赐并非忘了赏他而是想教训他。

洛阳人情淡薄,苏秦深深受到伤害。苏秦肚里能撑船,不计较仇怨,但这并不表示他心里没伤。苏秦赏赐亲朋的行为完全是恪守君子行为的表现。

这个随从心志不坚,跟随苏秦从洛阳到赵国只为发财。赵国拒绝苏秦时,他以此认为苏秦靠不住就打退堂鼓。苏秦好言劝说几遍后,他才勉强跟随前往燕国。苏秦教训他一通后,却也给了他赏赐。

荣耀还乡后,苏秦一心前往赵国。他的辩才远胜千军万马,赵王对其十分倚重,封为武安君。在战国时期,“君”属于社会身份极高的人,例如孟尝君、平原君,可见赵王对苏秦的重视。

面对秦国的强横无礼,苏秦想给它点颜色看,于是将六国合纵的盟约送给秦惠王。苏秦的意思是,你秦国别妄自尊大,经过我的努力,六国已经联合成一体了。如果秦国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六国必将共同应战,秦国一定不是六国合力的对手。果如苏秦所料,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15年之久。

可是世间没有一劳永逸的事。苏秦可以合纵,别人也可以连横,例如张仪、陈轸公孙衍之辈。苏秦合纵成功致使秦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所以其想方设法破坏合纵。

这时,秦国派公孙衍出使魏国,同时欺蒙齐王,欲联合齐、魏攻打赵国。赵国合纵,秦国就连横。

在看似支离破碎的战国地图上,秦、魏、齐三国几乎在一条东西走向的直线上,赵、魏、楚几乎在一条南北走向的直线上。如果以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读图,秦、魏、齐三国连成的直线是横线,赵、魏、楚三国连成的直线是纵线。如果秦国连横成功,秦、魏、齐一条心,会犹如一把大刀砍断赵、楚,使得赵、楚不能互相救援。

魏国已经被秦国打怕了,所以在公孙衍七分威胁、三分利诱下,魏国只得向秦国妥协。齐国偏居东方与秦国遥遥相望,实力强大也想称霸天下。秦国想利用齐国,而齐国也想利用秦国。退一步说,齐国那么强大,很少有其他国家敢打它,它怎么会甘心保护弱小的魏、韩、燕等小国?

公孙衍不负秦国厚望,成功说服魏、齐。秦、魏、齐三国发动大军夹击赵国。赵国措手不及,大败,损失惨重。

当时苏秦见赵王时,说得眉飞色舞如天女散花,保证赵国享有合纵国的尊敬。现在,合纵国不但没有听从赵国的号令,还反戈一击,对赵国打击不小。

国家损失惨重,赵王十分生气,一腔怒气发向苏秦,把苏秦骂得血淋头。赵王发威了,苏秦请求出使燕国,保证报复齐国。

离开家乡之初,苏秦一心以为合纵大业是他的家。殊不知,合纵只是一座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梁上的。合纵大业幻灭后,眼望茫茫世界,苏秦暗问:何处是家?

合纵以赵国为核心,以苏秦为盟主。因此赵国不能没有苏秦,苏秦也不能离开赵国。如果苏秦离开赵国,就表示合纵失败。如果合纵破败,为了自己的利益,其他小国不得不另谋他路。赵王看不透其中奥秘而放走了苏秦,合纵顷刻间土崩瓦解。

奔波几载,苏秦费尽心力好不容易建立了合纵联盟,然则齐国却反复无常,苏秦心中着恼万分,遂决定报复齐国。

价值连城的演讲

时间一晃而过,苏秦开始感觉自己不适应。因为燕国不再是以前的燕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秦惠王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而燕国太子年轻不知事,娶了秦人的女儿后,他后半生的轨迹就已经在秦国的掌握之中。眼下看来,一旦重用苏秦的燕文侯撒手西归,由太子即位,苏秦必然无立锥之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燕太子刚刚迎娶秦国公主,同年燕文侯就去世了。燕太子即位,人称燕易王。漏船更遭打头风,就在此时,齐国趁燕国发丧之机大举入侵,一口气攻陷燕国10座城池。

被齐国侵犯后,燕易王眼见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心中对苏秦颇为不满,他说:燕文侯资助苏秦游说合纵使六国连为一体,可如今齐国心怀鬼胎,打完赵国又犯燕国。很显然,合纵之说不过是个笑话,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燕易王这一席话目的只有一个,问苏秦有什么办法收复失地。其实,燕易王公然迎娶秦国公主,这分明践踏合纵盟约。国家发生祸乱之时燕易王不先自省,而是指责他人,的确不是个贤君明主。

这番话将苏秦说成了燕国被进犯的罪魁祸首,苏秦听了很惭愧,便答应出使齐国,为燕国收复失地。

一来到齐国,苏秦便拜会了齐王,在面见齐王之时,苏秦的腰弯得很低,接连拜了两拜大表庆贺。庆贺完毕,苏秦却将头仰得高高的,意思是向齐王深表哀悼。他这番举止非常奇怪,齐王被吓了一大跳,问苏秦耍什么诡计。要知道,这次苏秦为燕国出使,目的显然是要收复燕国的失地。可是苏秦却不说话,而仅仅以肢体语言表示。齐王当然知道苏秦所有举动表达的表面意思,但是却不理解其中深意。

对方不理解,于是苏秦只能明说。苏秦说,即使是饥饿得将要死亡的人,也绝不会吃乌头这种能毒死人的植物充饥,因为毒发身亡比饿死更快。燕国虽然弱小,燕易王却是秦国的女婿,别人不敢得罪。齐国侵占燕国10座城池,表面上占便宜,实际却与强秦结下仇怨。苏秦的意思是齐国侵占燕国的城池就如吃毒植物乌头充饥,有害无益。

齐王听后大惊失色,这时苏秦保证,只要齐国归还燕国城池,灾祸就能化解。因为燕国收回城池后,一定会高兴地将旧怨一笔勾销,而秦国听说后会认为齐国是因惧于它的威力才归还燕国的失地,自不会计较齐国对燕国的伤害。

苏秦甚至说,齐国归还燕国的失地后,齐、燕的友谊就牢不可破,秦国的感激之心大起。燕、秦都会前来侍奉齐国。齐王发话,燕、秦不敢不听。

齐王听得脑子发热,竟然双手归还燕国的10座城池。兵士用鲜血和生命抢夺的城池,苏秦几句话就骗走了。

辛苦打下的10座城池被拱手送还,齐国朝臣皆愤恨不一。众人对齐王说,苏秦是一个出卖国家、左右摇摆、反复无常的小人。如果留下苏秦,必然为国家招来灾祸。

听闻小人进谗中伤,苏秦赶紧逃到燕国。

自从合纵破裂后,苏秦过得就如亡命天涯的生活,从赵国跑到燕国,从燕国去齐国,又从齐国逃回燕国。如果燕国不接受苏秦,苏秦就真的无家可归。

可事实就是,苏秦入燕,燕易王拒不接受,甚至剥夺了他的官职。

不费一兵一卒,苏秦为燕国收回10城失地,按理应该受到封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只有一个原因——被人进谗中伤。

能言善辩是苏秦的优点,这时竟成了他的致命伤。因为诋毁他的人就是以此为凭据告诉燕易王,苏秦张口乱说话,没有忠心也不讲义气。

遭受诋毁,苏秦坦然承认说自己不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但是,苏秦又说,他的不忠诚正是燕国的福气。燕易王听后,很是不解。君王都希望臣子忠诚,苏秦居然公然唱反调。

这时苏秦问燕易王,如果曾参伯夷和尾声共同侍奉燕国,燕国会怎样?

曾参是天下的大孝子,为了尽孝道从没离开父母在外过上一夜;伯夷洁身自爱,不愿做孤竹君的继承人也不接受周朝的封赏,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尾声为人诚信,与女子约会,时间到了,女子仍然没来,他坚信不见不散,不管潮水上涨,紧紧抱住桥柱等待,最终被淹死。

曾参、伯夷和尾声已经成为孝、忠和信的化身,君王很喜爱这类人。如果能有这类人侍奉,燕易王当然高兴都来不及。然而,苏秦告诉燕易王,这类人虽然品行高洁却无益于国家。

因为,如果苏秦像曾参一样孝顺,他就不会抛弃老母亲,不远万里前来辅助燕国;如果苏秦像伯夷一样愚忠,他就不会为了燕国的几座城池奔赴齐国;如果苏秦像尾声一样坚守信义,他就不会欺骗齐王。

接着苏秦就将大道理寓于小故事之中:

有一个人在远方做官,他的妻子因寂寞而与其他人通奸。丈夫将要回来时,这对奸夫、淫妇很害怕,于是淫妇告诉奸夫,她准备毒死丈夫。待丈夫回来,淫妇让侍妾端毒酒给丈夫喝。

侍妾心慈仁厚,渴望两全其美,她既不想毒死丈夫也不想害淫妇被赶出家门,所以假装摔倒将酒杯打碎。丈夫大发雷霆,打侍妾五十大板。

苏秦想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他就如那位侍妾,一片忠心只为两全其美,却遭遇毒打。燕易王终于被苏秦说服,于是恢复他的官职。

在死后为自己复仇

不幸的人面对的是生命的残酷,幸运的人面对的则是生命的艰难。苏秦既幸运又不幸,因而他的生命既残酷又艰难。

幸好,苏秦是不惧艰难的人。为了理想,他敢说敢做。

他可以引锥刺股,可以在屡受挫折、遭人冷眼后,仍保持自信,可以从容地接受六国相印,四处散财……

尽管苏秦的腿脚不灵活,这也没损害他的男子气概。他虽不是玉树临风却也是魅力四射,据说燕国的第一夫人就抵挡不住苏秦的魅力,与苏秦私通。

燕文侯死后,燕国第一夫人与苏秦私通的事被燕易王知道。当然,此事也有可能是嫉妒苏秦权位之人的恶意中伤。就像当年秦孝公死后,别人对商鞅的诬陷一样。

发觉私通一事后,燕易王并没有立刻惩罚苏秦,而是对其越发优待。这令苏秦很畏惧,所以他请求出使齐国。

苏秦的说辞是,他待在燕国就是废人一个于国家无利。如果他入齐,在齐国开展破坏活动,将大大有利于燕国。

齐国曾经破坏合纵大业,苏秦对之恨之入骨;齐国不断侵犯燕国,燕易王对齐国也无好感。苏秦与燕易王对其皆有怨恨,所以决定拦腰斩乱齐国。

既然是潜入齐国开展破坏活动,苏秦就先假装得罪燕国。由燕易王下令追捕,苏秦趁机逃到齐国。

苏秦入齐,齐宣王十分高兴,任用苏秦为客卿。客卿这个身份,相当于军队里的军师,政府里的智囊,可见齐宣王十分看重苏秦。

进入齐国后,苏秦出了不少馊主意、歪点子,弄得齐国的国家名誉直线下降。但是齐宣王十分倚重苏秦,十分相信苏秦的言语,并不听朝臣的劝谏。齐国朝臣将一腔愤怒泼向苏秦,视苏秦为眼中钉。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

苏秦的敌人是齐国不是齐国国君,所以尽管齐国易主,但苏秦的破坏工作还在继续。苏秦告诉齐湣王,他刚刚继承大位应该干点大事以彰显国君的身份。例如,将齐宣王的葬礼办得越铺张越隆重越好,尽量吸引其他国家和百姓的注意力。如果大办葬礼不能吸引国际关注,那就大兴土木,侵占百姓的耕地,将宫室建得越高越辉煌越好。

这些年,苏秦一心开展破坏工作,手段有两个:第一,破坏齐国的国际关系,让其他国家攻打齐国;第二,引发齐国国内百姓的怨恨,让百姓起义,推翻齐王。

齐宣王十分信任苏秦,迷迷糊糊地走上苏秦指引的下坡路;齐湣王并无从政经验,也稀里糊涂地走上苏秦指引的邪路。

就在齐国将要被苏秦拆毁之际,燕易王突然死了,其子燕哙继位。苏秦实质是燕国的间谍,但燕哙对此事并不知晓。不知燕易王是没有将苏秦工作的性质交代清楚还是其他原因,总而言之,燕国怀疑苏秦。

齐国换了新国君,燕国也换了新国君,苏秦的工作越来越不顺手。光是对付国君就很困难,苏秦还要分心对付其他朝臣的围攻。

燕、齐两国朝臣群起而围攻苏秦,经过几番大战,终于找到苏秦的死穴。

苏秦身在齐国,刺杀行动由齐国的朝臣负责。齐国大夫不惜重金,聘请一身恶胆的死士,让他刺杀苏秦。苏秦是纵横家,不是法家,警惕性没有商鞅高。商鞅出门时跟随他的随从全身武装,保护他的队伍不下千人,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暗杀。

在杀手的追杀下,苏秦身负重伤,尽管侥幸逃脱也是奄奄一息。

纵观苏秦的一生,似乎是报复的力量在支撑着他。被秦国拒绝,遭遇家人冷眼,苏秦决心报复,因而引锥刺股,鼓吹合纵;齐国背弃盟约,坏了苏秦的合纵大业,苏秦的下半生都活在痛苦的破坏生涯里。

要臣被刺,齐湣王出动军队,封锁全城全力捉拿刺客。但有人接应刺客,齐湣王劳而无功。

临死之际,苏秦告诉齐湣王,只要在闹市将他五马分尸,告示天下,说苏秦为燕国在齐国从事破坏活动,杀手必然自动现身。

五马分尸很残酷,但这是苏秦唯一的遗愿,齐湣王只得答应。再说,告示天下,苏秦为燕国在齐国从事破坏活动,杀手就会自动现身,齐湣王也想查清其中的奥秘。

闹市之中,苏秦被五马分尸。就在苏秦被撕裂成几大块的残酷一刻,刺客果然自动现身。

对历史而言,刺客出现,他的生死已经无关紧要,因为随着他的出现,更重要的秘密将被公之于众。那就是,苏秦存心不良,为了燕国,在齐国从事破坏活动,妄图分裂齐国,破坏齐国的国家安全。

苏秦被五马分尸,身在楚国的张仪听到这个消息后,既惊恐又高兴。张仪惊恐,因为厉害的人物都不得好死,商鞅被五马分尸,苏秦也是,下一个会是自己吗?张仪高兴,因为他可以借苏秦从事破坏活动的事大做文章。

凭着一张利口,借苏秦这件不光彩的事,张仪相信天下是连横的天下。

同门师兄弟,苏秦能够佩戴六国相印,张仪也要跟苏秦比一比。怀着如此远大的理想,张仪向好色的楚怀王进军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