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遇上大清:又撞在墙上了——宁锦大战
天启七年(1627)五月初三,皇太极送走朝鲜使者原昌君李觉后,立刻就跟袁崇焕翻脸,派人送信给袁崇焕,严厉斥责对方没有诚意,谈判期间却在大修锦州城、大凌河城、小凌河城。他自己以和谈为幌子去打朝鲜就不说了,典型的选择性健忘,搞双重标准,就许他抢劫,不许别人砌墙。
五月初六,皇太极与三大贝勒率主力大军5万八旗精锐,直奔明军的辽西防线而来。
其实,谁也别说谁,双方谁也没把和谈当真,袁崇焕和皇太极一个忙着砌墙,一个忙着抢劫。
问题在于,尽管袁崇焕拼命抢工期,但到皇太极来之前也仅仅修好一座锦州城,大小凌河两城尚未完工。皇太极应该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才急着赶来拆墙,不然,照袁崇焕这个修法,稍不注意,就让袁崇焕又建起好几座宁远,再来一个坚城大炮,那就不好办了。
五月初九,后金军抵达广宁,皇太极将全军分成3队,长子豪格、贝勒济尔哈朗率先锋骑兵在前,皇太极与三大贝勒率主力居中,步兵携带辎重大车随后跟进。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率两黄旗及两白旗强渡大凌河。大小凌河的明军主动撤离,放弃大小凌河城,退入锦州。放弃也是没有办法,谁让皇太极这个家伙不请自来呢。皇太极的八旗军不愧是专业拆墙队,很快就将明军辛苦修起来的城墙推平。
五月十二日,后金军开始强攻锦州,在这之前,锦州守将赵率教已经指挥附近屯堡的军民带着粮食有组织地撤进锦州,一来可以集中兵力,二来实行坚壁清野,让皇太极抢不着粮食。锦州军民已经做好了长期固守的准备。做好这些后,赵率教当即派人向宁远请求增援。
皇太极相当重视这次远征,进攻锦州是他当上大汗后亲自指挥的第一场仗,他当然想打好。此时锦州城外后金军兵力是明军的两倍,皇太极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可是他的手下并没有他那么乐观。去年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让他们着实领教了火炮的厉害,当时后金兵没见过红夷大炮,也不知道它的威力,还像往常那样一拥而上,结果被红夷大炮轰得血肉横飞,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所以,当他们看见锦州城头的大炮后,顿时就气馁了。但皇太极要战绩,他可管不了那么多。
在皇太极的严令下,后金军冒着明军的炮火架起云梯四面攻城。城上的明军火炮、火枪齐发,靠近城墙的后金兵虽然避开了火炮火枪,却又迎来了从天而降的石头砖块,被砸得头破血流。很快城下的后金军就横尸遍地。
皇太极眼见强攻伤亡太大,在强攻两天后,只好下令全军后退5里安营。十四日,皇太极派人回去传令让留守的杜度、阿巴泰率领援兵带着专业的攻城器械来前线增援。
皇太极是一个很有时间观念的人,不肯虚掷光阴,在等援兵的档口也不闲着,派人去锦州城下劝降。可是派去的人在城下喊了半天,压根儿就没人搭理,明军不予理睬。
皇太极正郁闷呢,城里主动派人来了,说昨天天色已晚,实在不方便。今天趁着白天,你们可以派人来谈。皇太极大喜,马上派了两个使者,可是使者去了,城上依旧没人理他们。皇太极被耍了。
不过,这次被派来的这两位也很执着,干脆就赖在城下不走了,最后,赵率教被烦得不行,亲自站在城上大吼:“你们退兵吧!我们大明给赏钱。”
皇太极派人到城下喊话:“有种你们就出来,我们好好打一场,躲在城里算什么好汉!就像野獾躲在洞里一样,你躲得了一时,能躲得了一世吗?等我把洞挖了,看你往哪里躲!你现在拖延时间,不就想等援军来吗,你以为我怕援军?他们来了,我连他们一起打。你们要是有种,派1000人出城来战,我就派10个人跟你们打,我们其他人在旁边,保证不出手。”
皇太极这招实在过于低级,简直是在侮辱明军的智商。明军当然不上当。这回皇太极再派人来,赵率教都懒得搭理,任凭对方喊得口干舌燥,就是不露面。
皇太极见赵率教不出来,就带着大队骑兵围着锦州城绕圈,搞武装大游行,一圈接一圈地跑,也不嫌累。守城的明军也不搭理,反正你敢靠近我就放炮。八旗军也很懂规矩,始终在火炮射程之外跑圈,也不进来,双方就这么对峙。
赵率教在等援兵,皇太极也在等明朝的援兵。因为皇太极的目的是围城打援,但宁远方向的明军并未出动。朝廷得知锦州被围,多次下令袁崇焕出兵援救,袁崇焕也很为难,他手里只有3万多人,赵率教的锦州明军也有3万,但皇太极的兵力是锦州、宁远兵力的总和。一旦派兵去救锦州,就要分兵,兵派少了无济于事,派多了宁远的兵力就不够用了。
眼下这个形势,去救锦州,至少也得派1万人,可1万人去了,也解决不了问题,就算宁远的这3万人都去,也不一定有胜算,而且宁远必须保住。
派宁远兵去锦州,正中皇太极下怀,八旗军擅长野战,明军兵力又少,明摆着去给皇太极送甜点。结果就是,解不了锦州之围,白白损耗兵力,宁远兵力就更少了,皇太极正好打完野战,再去攻宁远。
而锦州被围,又不能不救,袁崇焕的意思是最好不用宁远兵。为了迷惑皇太极,袁崇焕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各路援军正在集结,蒙古也将派兵前来助战,我也很快带兵前来,兄弟你一定要挺住。然后故意让信落在皇太极手里。皇太极看了信,但并未上当。十七日,皇太极命令军队在锦州城外2里驻兵。不退反进,反而向前逼近。
十八日,皇太极令人往锦州城内射劝降书,赵率教仍然不为所动,两军就这样相持到二十七日,赵率教依然不降。这时后金的援兵赶到锦州,皇太极本想再次攻城,但因为之前被大炮轰得很惨,锦州城防又十分坚固,皇太极思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强攻,留下部分人马围住锦州,他自己跟三大贝勒率领大队人马前去进攻宁远。
按照之前的作战计划,后金军围攻锦州,宁远负责派兵支援;围攻宁远,山海关负责派兵支援。所以宁远一被围,山海关总兵满桂马上就带了1万人马出关救援。
满桂率军出关后,大将孙祖寿所部明军奉命从一片石移防山海关,明军黑云龙部则移防一片石,顺次接防,随时准备策应宁锦方向的作战。
袁崇焕跟满桂以前都在宁远,宁远保卫战就是袁崇焕和满桂共同指挥的,仗打完后,袁崇焕升辽东巡抚,满桂升辽东总兵。但两人不和,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于是袁崇焕上疏请把满桂调到别处,把关外的事交给赵率教。辽东经略王之臣觉得满桂是个人才,把他留在山海关当总兵。辽东总兵就成了赵率教。
皇太极打来时,赵率教守锦州,袁崇焕守宁远,王之臣和满桂驻山海关,赵率教归袁崇焕调遣,满桂归王之臣指挥。
袁崇焕派满桂去救锦州,满桂率军在外围与后金军大战一场,打了一个平手。但满桂兵少,不得不退往宁远。赵率教在锦州得知援军来了,一直不露面的赵率教趁后金主力不在,冲出城,在后金军大营往来冲杀,将后金军打了一个晕头转向,因为后金军想不到城里的明军敢出来,被打得很惨,赵率教在城外折腾够了,才心满意足地收兵回城。
二十八日清晨,后金大军来到宁远城下,满桂率部在城东2里列阵,与宁远守军遥相呼应。
宁远守军早有准备,袁崇焕令人在城外挖环城壕沟,壕沟后是车阵,明军的火枪手就在车阵后面严阵以待,城头的大炮也对准了后金军。明军背靠城墙,枪炮环列,严阵以待。
后金军从未见过这个架势,一时被镇住了,没敢贸然进攻,退到山上从远处观察明军军阵。三大贝勒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战场经验丰富,他们以专业的眼光对明军做出了评价,这个仗不好打,但皇太极执意要打。三大贝勒,三个反对,尴尬了。对皇太极来说,眼下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面子问题,自己第一次带兵攻明,就打成这个德行,以后如何服众!
恼羞成怒的皇太极当场发飙:“父汗去年打宁远就没打下来,今年我们打锦州又没打下来。现在敌人居然野外布阵,这分明是藐视我军,如果野战再不能取胜,国威何在?”
后金第二位大汗皇太极也是真的激动了,说完也不再理睬三大贝勒,自己带着部队就冲了上去。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啥也别说了,老大火了,哥儿几个,抄家伙,跟着上吧!
结果,不出意料,八旗军又被明军的大炮轰得灰头土脸,野战也没占到便宜,明军精锐的关宁铁骑与后金骑兵面对面互砍,马头对马头对冲,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明军城上火炮、车营火枪、骑兵三眼铳,构成立体火网,后金军的优势骑兵遇上关宁铁骑也抖不起往日的威风,损兵折将,皇太极只得下令收兵撤退。
六月初四,皇太极又率军回到锦州,再次发起强攻,明军也照旧用大炮、火枪招呼,结果只是城下又多了成片的后金军尸体,锦州还是攻不下来。
锦州、宁远打得热闹,毛文龙也没闲着。后金从朝鲜撤军后在镇江堡(今辽宁丹东九连城)等地留了两三千人马监视东江军。毛文龙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用他的游击战术,相继端掉了这些后金据点。六月初,毛文龙再次亲自带兵前往海州,试图切断后金军的退路。
皇太极听说海州被东江军围攻,吃惊不小,只得于六月初五从锦州撤兵。皇太极步了他爹的后尘,再次在明军的关宁锦防线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辽阳、沈阳惨败以来,明朝吸取了教训,守城期间严防奸细,这让后金惯用的里应外合的伎俩不好使了,而一旦打起正规战、攻坚战,后金的真实面目就暴露出来了。八旗军骑射虽强,也飞不过城头,攻城就只能用人去填,而自从明军摆出坚城、大炮后,后金军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皇太极登上汗位后领兵打的第一场仗就输了,尽管从进攻到撤退,他始终占据主动,但毕竟锦州、宁远都没打下来,还损兵折将,在三大贝勒面前也很丢面子。
不过,皇太极此行也并非没有收获,他跟他老爸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宁锦防线不好攻,进攻大明必须绕道。努尔哈赤之前也曾打算绕过明军的宁锦防线,但因为毛文龙总在后面“捣乱”,努尔哈赤惦记着老窝,不敢远走,计划就搁置了。但两年后,袁崇焕“帮助”皇太极解决了后顾之忧,杀了毛文龙,皇太极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实践他的绕道攻明了。袁崇焕做了皇太极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斩杀大将毛文龙,这也是明清之际的一个焦点话题,袁崇焕为何要杀毛文龙,说来话长,后文会详述。
宁锦大捷,明军取得了胜利。战后论功行赏,锦州守将赵率教加太子少傅,世袭锦衣千户;救援有功的满桂加太子太师,世袭锦衣佥事;袁崇焕仅仅赏银30两。30两银子是给宁锦前线最高指挥官的赏赐,有点不可思议,尤其是与前两者相比就更是相差悬殊。这是摆明了让袁崇焕走人。袁崇焕只能上疏请求辞职,天启皇帝立刻批准。他最后给袁崇焕的评价是:“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准其引疾求去。”
不久之前,朝廷让袁崇焕出兵救援朝鲜,袁崇焕不去;这次,朝廷让袁崇焕救援锦州,袁崇焕还是不去。抢筑的锦州、大凌河和右屯三城,只守住了一座,这令朝廷大为不满。
整个战役期间,袁崇焕的表现也只有守宁远指挥镇定,击退了后金军。但在救援锦州的问题上,袁崇焕很被动,最后还是锦州军民自己顶住了敌人的进攻。
袁崇焕苦心经营关锦防线有功于国,两次守城先后将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挡在外面,保卫了大明江山。他在战术上运用坚城大炮守城是成功的,训练的关宁铁骑战斗力也在稳步上升。但在战略上,袁崇焕却显得很被动,关宁军几乎很少主动出击,只能守城,轻易不会野战,关宁铁骑也需背靠坚城大炮,野战实力的欠缺,使明军虽然在总兵力上占有优势,但明军需要分兵守卫辽西走廊上呈线状分布的辽西众城,在局部往往是以少打多。
后金军算准了这点,就围城打援,明军不来救,孤城难守。明军来救,正好跟明军野战,明军就此陷入困局,解困的办法就是东江军在敌后的骚扰,因为东江军的存在,后金军不敢长期在外,这次围困锦州前后也就不到一个月,就不得不撤走,但毛文龙被杀后,后金军的围点打援就可以充分施展了。崇祯四年(1631)的大凌河之战,崇祯十四年(1641)的松锦大战,就是典型的围城打援战术。也就是说,这次宁锦大捷,东江军在敌后的袭扰发挥了功效。
在批准袁崇焕去职的同时,天启皇帝决定将东江军的军饷从40万两增加到100万两,这让一直为军饷发愁的毛文龙非常兴奋。朝廷还将克扣东江镇粮饷的登莱巡抚李嵩免职,任命收复澎湖列岛的民族英雄孙国祯为登莱巡抚,为毛文龙后援。
在正面战场的明军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天启皇帝意识到了东江军在敌后牵制后金的战略价值,可惜的是,天启皇帝才做了批示就驾鹤西游了,他批的那100万两军饷也未能落实。
天启七年(1627)八月,天启皇帝驾崩,同月,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崇祯时代来了。
新旧交替,又是一番政治较量。新皇帝坐稳位子后,首先要面对的还是辽东战事。
被迫在家闲居的袁崇焕其实并未在家待多久,崇祯元年(1628)四月,袁崇焕被重新起复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从这项任命可以看出,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寄予厚望,可以说几乎就是将前线的指挥权交给了袁崇焕。
七月,袁崇焕赶到北京,崇祯皇帝特意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台召对”。崇祯皇帝刚刚即位很想重振大明,很巧的是他的年号崇祯谐音就是重振,崇祯皇帝对袁崇焕说:“爱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有何方略,可具实奏来。”
受宠若惊的袁崇焕很感动也很激动,但或许是因为过于激动,袁崇焕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臣的具体方略已经写在奏疏中,陛下只要给微臣充分授权,臣五年可平女真收复全辽。”这话最终害了他。冲动是魔鬼,袁崇焕还是有一些书生意气。
当时的情势,能守住辽西就不错了,收复全辽,别说5年,10年也未必能成。袁崇焕很快就后悔了,但话已出口,覆水难收。领导其实喜欢部下发豪言壮语,不过更喜欢以观后效,看业绩,拿业绩对照豪言。一年后,袁崇焕就交上了答卷,可惜一塌糊涂。
崇祯元年(1628)八月,袁崇焕以蓟辽督师的身份回到辽东前线,迎接他的不是欢迎会、接风宴,却是一场军营哗变,哗变的原因是欠饷。其实,明军欠饷早已是普遍现象,不说内地的军队,就是九边重镇又有哪一个不欠饷?
军饷不能拖欠,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大明确实没钱。商业税因为受到江南财阀的代表——朝廷所谓“爱民”官员的群起反对收不上来,农业税收入不多,而且农民本来就穷,不从富人那里征税,却一味加重农民负担,结果就是外患未除,内乱又起。本就惨淡经营、风雨飘摇的大明即将陷入痛苦的两线作战。
话说这次辽东前线欠饷其实并不多,只有4个月,大明虽然财政困难,但辽东前线却是重点保障,关宁军的待遇在明军里算高的了。但依然有士兵不买账,最先闹起来的是湖广、四川士兵。听说士兵们闹饷,宁远的官员赶紧将库存的两万两银子拿出来发给士兵,可这点钱杯水车薪。最后,由辽东巡抚毕自肃亲自出面跟商人借贷了5万两救急,可是,一些乱兵不但不领情,反而更加嚣张,居然把辽东巡抚毕自肃、辽东总兵朱梅绑在城楼上,可是他们翻遍府库再也找不出一两白银。
宁远闹成一锅粥的时候,袁崇焕回来了。乱兵顿时就老实了,原来他们也怕横的。袁崇焕迅速平息兵乱,但哗变的后果很恶劣,巡抚毕自肃不堪羞辱自杀,总兵朱梅也被迫卸任,虽然后来曾一度复出,但不久又黯然退出现役。
宁远兵乱后,袁崇焕下大力整顿骄兵悍将,但谁也没想到在袁崇焕心中最大的骄兵是毛文龙。不过,眼下他的精力还是放在宁远,巩固现有的防线。
袁崇焕才回来,另一个人也回来了,他就是之前与袁崇焕、毛文龙都有联系的刘兴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