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遇上大清:大战松山——明清两军的主力会战
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明军八大总兵率兵13万,其中骑兵4万、步兵8万,出关开赴前线。这8位总兵分别是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蓟州总兵白广恩、前屯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
明军在北方的精锐部队几乎都来了。
三月二十六日,洪承畴亲率6万大军开进松山。洪承畴出发前还特意向朝廷申请多调拨一些火炮到前线,增强明军的火力。因为时间仓促,铸炮来不及,崇祯皇帝下令将北京城的大炮撤下来几门拨给洪承畴,明军从左安门、右安门抽调了6门大炮紧急运往关外战场。
明军从北京调炮,仍感觉不够,于是又派骑兵进攻锦州城外的清军大营,想从清军那里夺炮。清军对火炮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明军,想想这么多年,被大炮轰得有多惨,就可以理解清军的心情了。清军拼死护炮,明军的抢炮计划没有成功。
崇祯十四年(1641)四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松山城北的乳峰山东、西石门一线与清军展开激战。
清军2万人占据东西石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明军5万人兵分五路,从下向上仰攻。左路王廷臣部、杨国柱部,中路王朴部,右路马科部、白广恩部,曹变蛟、吴三桂分别列营东、西石门。明军在大炮火力的掩护下,用火枪、弓箭向山上猛攻,清军从山上向下冲锋,两军很快混战在一起。两军步兵在山上捉对厮杀,清军骑兵七八千人从西石门冲出,却被吴三桂率领的骑兵迎面拦住,明军骑兵与清军骑兵往来冲杀,战斗十分激烈。
锦州的祖大寿这时也率兵出城配合外围明军夹击清军。
第二天,洪承畴率明军从松山出发,与多尔衮、阿济格率领的清军在长岭山、黄土台一带遭遇,清军抢占山头构筑营垒摆出防守的架势,洪承畴带领8位总兵在松山布阵。
多尔衮见明军列阵城外,便率军冲阵,但明军军阵防守顽强,清军冲不动,两军激战一天,清军死伤惨重,明军大阵岿然不动。
明军连胜两阵,虽然未能解锦州之围,但士气大振,彰显军威。
不过,锦州的形势却日益紧张,清军在步步紧逼。之前,多尔衮围锦州,扎营的地方距锦州有30里,明军的粮草仍然能送进去。皇太极得知后大发雷霆,痛骂多尔衮,你把大营扎得那么远,有个屁用!多尔衮、豪格因此被从亲王降为郡王,豪格还是皇太极的长子,那也要罚。
多尔衮被从前线撤换下来,皇太极又换上他信任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很听话,这也是他受宠的原因。济尔哈朗严格贯彻皇太极的作战意图,一改多尔衮的做法,采取近围远防的战术,亲率4万精兵,在距锦州城只有6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为达到包围的最佳效果,清军在锦州城外八面立营,环城深挖壕沟,修筑营垒。
围城期间,济尔哈朗派人成功地策反锦州城内明军中的蒙古人诺木齐、吴巴什等,在这些蒙古人的带领下,清军攻占锦州外城。明军退守内城。
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祖大寿派出求援的士兵闯出包围圈来到宁远见洪承畴报告,城内粮食尚可支撑,但缺乏喂马的豆料,希望援军及时增援,以车营在外围声援。祖大寿特别叮嘱,援军千万不要轻易和清兵交战,最好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六月,前线清军换防,多尔衮、豪格接替济尔哈朗围困锦州,同时在外围部署机动兵力,阻击明军援兵。二十六日,宁远明军沿靠海大路向锦州增援,被清军击退。接着,松山明军向锦州增援,多尔衮派副都统星讷、参领鳌拜率兵打退。这个鳌拜就是之前出现在皮岛海战中的鳌拜,也是在康熙初年权倾朝野的那个鳌拜,不过,此时他还是一个小角色。
作为明军统帅,洪承畴不肯轻易冒进,一直在宁远按兵不动,密切注意锦州战局。而在朝中,在兵部尚书陈新甲蛊惑下,崇祯皇帝以兵多饷艰为由,要求明军速战速决,催促洪承畴进军。兵部尚书陈新甲为加强执行命令的力度,令职方郎中张若麒到洪承畴大营催战。
不久,陈新甲又荐前绥德知县马绍愉为职方主事,出关参谋军事。马绍愉是陈新甲推荐的,自然也极力主战,并从前线发回奏报说边兵可战,致使崇祯皇帝心急火燎,天天催洪承畴进兵。本来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如今皇帝下令催战,如果再拖延,就会被以违抗军令治罪,洪承畴不得已只能出兵。
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率军在宁远誓师。二十九日,大军抵达松山。当天夜里,洪承畴登上乳峰山观察清军大营,令明军占领乳峰山,同时进兵东西石门,明军行动迅速,对清军形成前后合围态势。
八月初二,两军在东西石门接战,宣府总兵杨国柱中箭阵亡,两军混战之际,锦州城里的祖大寿趁势率军出城向外冲杀,清军的3道封锁线已经冲开了两道,但清军补防迅速,很快堵住了缺口,突围功败垂成。
八月初八,清军进攻明军乳峰山西营,被明军击退。八月初九,明军反攻西石门,受挫退回。
松山的右面是长岭山,经塔山延伸可到锦州。有人劝洪承畴在长岭山留兵驻守,以防敌人抄袭后路,洪承畴却不以为然,说我征战12载难道还不如几个书生。
十四日,两军再战西石门,明军战败。十五日再战,明军获小胜。
开战以来,明军打得十分顽强,反复冲锋,即使被打散也能迅速重整队形,再度发动进攻。镶蓝旗、镶红旗在明军的持续攻击下伤亡惨重,连多尔衮都动摇了,感觉这仗很难再打下去。他连连派人回沈阳告急,向皇太极求救,请求增派援兵。
接到求援信,皇太极决定亲自带兵出征。他原打算八月十一日起程,但因得了重病,鼻子不停地出血,不得不延期。3天后,鼻血仍在流,皇太极也顾不上了,决定立即出发。武英郡王阿济格见皇太极身体不好,劝他歇歇。皇太极却说,兵贵神速,我现在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飞过去,哪里还能歇?皇太极也在为前线的战事焦急,他知道这是明清两军主力部队的大决战,非同小可,他的家底都押上了,两军就好比两个赌上全部家当的赌徒,谁都输不起,谁都想赢。
八月十九日,皇太极赶到松山,立即部署对松山进行包围,命令拜尹图、英额尔岱、科尔沁土谢图等亲王在松山、杏山之间扎营。
八月二十日清晨,皇太极登上北山窥探明军大营,见明军布防严整,不由得感叹:“人言洪承畴善用兵,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真乃劲敌。”不过,皇太极还是发现了洪承畴布局的弱点,那就是主力都集中在前面,后路缺乏保护。
当天夜里,皇太极下令全军从北山开始挖掘长达30里的长壕,从塔山到杏山之间再挖一条50里的壕沟,将防线连成一片。
明军后路被抄,携带的粮食只够3天,军心浮动,皇太极整个作战布署,依旧是围锦打援。皇太极的壕沟对明军形成了反包围,把洪承畴率领的10多万大军包围在松山一带。锦州、松山、宁远三城各自孤立,难以互相援救。清军被动变主动。洪承畴见清军环山立营,也不免心生动摇。此时明军经过之前与多尔衮部的激战,久战疲劳,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洪承畴只得收缩兵力,将7营步兵回撤,背松山城而营。
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召集总兵们开会,共谋对策。会上,多数人主张先撤回宁远就食。而朝廷派出监军的张若麒也力主此说。当时,总督洪承畴并不主张退兵,他表示说,如今战亦死,逃亦死。如果奋力一战,或许能够死中求生。但是,洪承畴这个以决战来“解围制胜”的意见,遭到一些将领反对,他们坚持要先回宁远就食。
当时,代表崇祯皇帝监军的张若麒也支持率军南撤。最终,洪承畴同意率军向宁远撤退,但他为了稳妥起见,还是把明军分成两路,命总兵王廷臣、唐通等人率领左路,马科、吴三桂等人率领右路,决定在初更时分突围。这个以逃跑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动摇了军心。诸将各怀去志,此时的他们不是想如何与清军激战,而是想如何逃命,保全自己。仗还没打,胜负已分。
皇太极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明军即将突围的准确情报,立刻进行周密部署,在明军可能的突围方向布下天罗地网。明军南逃的海陆两路,都已被清军重兵封堵。
当天晚上,总兵王朴提前率部逃跑,引发明军各部大乱。吴三桂起初还打算结营自固,但随即遭到清军正红旗、镶白旗的猛攻,明军抵挡不住,也随之溃逃。明军马步兵自相践踏,弓箭、衣甲丢得满地都是。逃跑过程中,明军遥见火光,才知敌营在前,又仓皇后退,正中清军埋伏,遭到追杀。
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只得退守松山城。而有命冲杀出去的明军,在尖山、石灰窑一带又遭到清军截击,伤亡惨重。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监军张若麒、马绍愉等由海上乘渔民的渔船逃回宁远;其余明朝残兵败将,仓皇间奔向海边。前有大海,后有追兵,慌乱之下,明军赴海溺死者不计其数。
八月二十二日,皇太极亲自把大营扎在松山城外,指挥士兵在松山四面挖出深壕。当天夜里,洪承畴组织明军分道突围,皆未成功。其间,只有驻守乳峰山的总兵曹变蛟率部向清军阵地猛攻,曹变蛟率军先后进攻正黄旗军营4次、镶黄旗军营1次,还有一次攻进皇太极的大营,明军拼死冲杀。双方激战良久,若不是阿济格、尚可喜赶来增援,曹变蛟或许就能对清军来一次斩首行动,战斗中曹变蛟负伤,与王廷臣率军退入松山,但仍有部分明军突出重围,逃入杏山城。
皇太极估计吴三桂、王朴等人不会在杏山久留,就派兵在路上埋伏。果如他所料,吴三桂很快带兵从杏山出来撤往宁远。出发之前,一位部下向吴三桂建议,敌人素来奸诈,小路怕有埋伏,不如走大路,防备可能不会很严。吴三桂听从了部下的建议,从大路杀出,路上却恰好遇上皇太极。明军虽是败军却来势凶猛,皇太极手下兵不多,如果此时冲上去,估计很可能被终结的是他。于是,皇太极很聪明地让部下放吴三桂所部过去,其实,不放也不行,因为拦不住。
皇太极亲眼看见吴三桂率军从他眼前飞驰而过,对部将说:“吴三桂果然是条汉子,如能得此人,天下唾手可得。”
松山会战,明军阵亡官兵53000多人,战马损失9000多匹,盔甲丢弃将近1万副。明军元气大伤。
其实,当时明清两军打得都很艰苦,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一位从清军逃亡回来的辽人报告说,皇太极已经准备当年秋天还打不下锦州就撤兵,朝鲜已经拿不出粮食供应清军。为了节约粮食,当时清军的骑兵一天吃两顿饭,步兵一天只供应一顿。如果崇祯皇帝支持洪承畴的战略,步步为营,稳固防守,不急于进战,与清军拼消耗,战争很可能就是另一种结局。
可惜,崇祯皇帝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是一个不懂军事的人,频频干预前线的指挥,关键时刻,崇祯皇帝也支持了陈新甲,洪承畴不得不出兵,致使全军溃败。虽然洪承畴的指挥也有失误,但如果让他按既定战术打,至少不会大败。心浮气躁的崇祯不得不吞下急躁进兵的苦果。
明军各路人马先后退回宁远,吴三桂所部此时仍有1万多人,且多是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还有战马5000多匹,在各部明军中实力最强。其次是马科,有兵6000多人,战马2000多匹。李辅明只有5000兵,战马700匹。尽管如此,兵马仍折损过半,因为吴三桂战前的人马是2万。
九月初三,朝廷令驻守宁远的吴三桂“转败为功”,同时令马科率军驻中前所、唐通移驻杏山、王朴入关。
军败之后,心急如焚的崇祯皇帝于九月二十五日再次下令,要马科、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抓紧操练兵马,随时准备再次进兵,援救被围困的松山、锦州。
祖大寿的儿子锦衣卫镇抚司佥事指挥同知祖泽溥救父心切,变卖家产,招兵买马,请吴三桂尽起大兵与清军对垒,自己率奇兵暗度陈仓,出其不意,或许可以解锦州之围。但吴三桂无心救援,虽然出兵了,但他率领的援兵在路上遇到清军的哨兵便溃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