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遇上大清:入关抢掠——组团来抢的清军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07 属于:历史故事


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清军又行动了。松锦之战,皇太极虽然赢了,但损失也相当大,特别是经济方面,他很缺钱。于是,皇太极想再抢一把。与以往不同,这次清军的抢劫队伍十分庞大,人家是组团来的,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精锐尽数出征,加上归附的蒙古部落士兵,总兵力超过10万。领兵主帅是阿巴泰。

清军这次还是兵分两路,左路军于十一月初五从界岭口入关。十一月初八,右路军从雁门关黄崖口攻入长城。

清军沿途经迁安、三河、平谷、永平、通州,两路人在蓟州会师。之后,清军再度东进,攻入山东

十二月初,清军兵锋直逼兖州,兖州有明朝的一位藩王——鲁王。辽东总兵李辅明(祖大寿投降后,李辅明接任辽东总兵)听说兖州告急,疾驰500里赶去救援,但鲁王不但不欢迎,连门都没让李辅明进,被拒之门外的李辅明只好率军北返。

李辅明刚走,清军就来了,兖州很快失守,鲁王被俘后自杀。清军在山东大掠一番后北上准备返回。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周延儒主动请求去前线督师,崇祯皇帝很欣慰,终于有一个肯为他尽心的内阁首辅了。可崇祯皇帝看错人了。

周延儒虽然去了前线,却不是去打仗,人家只不过将茶话会从京城的书房搬到了郊外罢了。驻军通州的周延儒只是每日跟他的幕僚们饮酒赋。当然,皇帝那边也是要应付一下的,但他也没打仗,如何应付呢?多虑了,人家周首辅21岁就高中状元,写几篇妙笔生花的报捷奏疏还不是信手拈来。

崇祯皇帝起初还蒙在鼓里,真以为他的周首辅在前线操心劳力为他分忧呢!

四月,清军北返。周延儒知道清军既然已经北返,不久就会出关,他只要等清军走了,再上一个奏捷的报告就成了。事情的发展开始还真是按周延儒预想的进行的。清军退走后,周延儒率军“凯旋还朝”。

崇祯皇帝此时还不知道周延儒在前线干的那些事,回朝后论功行赏,周延儒被加封太师、荫子中书舍人,儿子可以直接出仕做官当中书舍人,不需经过科举考试,这是对大臣很高的褒奖。

崇祯皇帝的一番好意却让春风得意的周延儒倒大霉了,因为很多人,特别是搞情报的锦衣卫,很清楚周延儒的那些“战功”是怎么运做出来的。如果他不受奖,低调一些,或许还没事,但皇帝这么高调奖赏他,引发了一群红眼病,周延儒被人告发,锦衣卫更是将他干的那些谎报战功的老底都抖了出来。崇祯皇帝大怒,好不容易信任了一回大臣,又被骗了。周延儒被赐自尽,周延儒哭哭啼啼一直不肯死,磨蹭到天都快亮了,锦衣卫不得不上前帮忙,协助周延儒“自缢”,一代奸臣才命归黄泉。曾经的满朝文武,死走逃亡,只剩下崇祯还在苦撑。

其实,崇祯皇帝并不孤单,宁远的吴三桂也在苦撑。尽管吴三桂不是一个公忠体国的人,但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奸臣,他只是一个私心大于天的人。在吴三桂的心中,分量最重的不是君父,皇帝、父亲不重要,他的荣华富贵、身份地位才是最重要的,正是这一点让他后来还是走了那条路。

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初四,多铎率领1万清兵进攻宁远。这次还是老套路,多铎也是为了配合正在关内抢劫的阿巴泰。明清双方都清楚,关宁军已经是明朝为数不多的有战斗力的部队,清军南下,明朝一定会调关宁军入关增援。

宁远的明军骑兵只有3000,步兵也不多。吴三桂知道仅靠这点兵力只能智取,他将部队分成诱敌、督战、埋伏、策应,要求骑兵、步兵、炮兵、火枪兵,必须相互配合,以一当十,才能以少胜多,守住宁远。

十一月初五清晨,明军列队出城布阵,吴三桂亲自督战。负责诱敌的前队率先出发,前往王宝山诱敌。很快就遇上了清军,明军稍作接触就往后撤,但清军一点追的意思都没有,当明军返身杀回,清军也往后退,敢情这股清兵也是来诱敌的,大家的任务相同。不过,到底是明军技高一筹,清军陆续进入伏击圈,明军的第二队、第三队骑兵先后加入,清军的接应部队也随即参战,双方的骑兵绞在一起、砍作一团。

两军打得正难解难分,吴三桂令伏兵出击,攻击清军侧翼,明军四面包抄,对清军实施合围,这下清军招架不住了。正当明军准备围歼这股敌人时,清军的援兵到了,在援兵接应下才冲出包围。尽管如此,清军仍被明军追杀了10余里,也尝到了被人追杀的滋味。

闰十一月,关内频频告急,崇祯只能冒险调关宁军入关增援。吴三桂奉命率10营关宁军,连吴三桂的2800名亲兵在内共计1万多人紧急驰援。吴三桂知道清军入关只是抢掠,并没打算进攻北京。为了保存实力,他也没跟清军硬拼,但还是打了几场阻击战。虽然规模不大,但相比其他表现平平的友军,关宁军的战绩依然耀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