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之万—瓦隆委员会提交报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设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临时政府于1944年11月任命了一个由大学、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工会等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制定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计划。该委员会由著名物理学家保尔·朗之万(Paul Langevin,1872~1946)任主席。朗之万毕业于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教授。在教育方面,他是民主化的积极鼓吹者。1946年朗氏去世,委员会由法兰西学院另一位教授亨利·瓦隆(Henri Wallon,1879~1962)主持。瓦隆是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亦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特别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朗之万-瓦隆委员会于1947年6月提出一份报告,人称《朗之万-瓦隆计划》。《计划》首先批评了法国当时的教育制度,指出了它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既不公正又不平等,不重视科学的进步且不从中汲取营养等三大缺点,主张彻底重建法国教育。《计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全面的改革,克服现行教育制度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等弊病,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现代生产者和公民。《计划》的核心原则是,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上的一切工作都具有平等价值,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发展他们的才能,在普通文化教育和一般方向指导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各级各类教育均实行免费;加强师资培训并提高教师地位。报告建议调整学校布局,增设中小学和幼儿学校,减少班级学生数量,扩大对学生的资助,增加教师数量,以便完成文化教育、职业培训、公民教育等多重任务。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口号,呼吁维护社会正义。报告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个性,主张根据儿童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计学校,帮助他们发展,这在法国官方文件中尚属首次。报告设计了实施教育的设想:6~18岁为分阶段的义务教育,其目标是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能力,为儿童完成最适合他的职业任务并为集体服务作好准备,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具体学制结构如下:6~11岁为第一阶段,是幼儿教育的继续,实施统一的基础教育,但教学方法应根据儿童的能力加以变化,同时开设一定数量的专门学校,接收残疾儿童;11~15岁为第二阶段,又称方向指导阶段,教师根据对学生的系统观察(主要在前两年),对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主要在后两年),除为全体学生设置共同课程外,还根据他们各自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包括职业培训在内的特殊培养,以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就业;15~18岁为分别教育阶段,亦称定向教育阶段,分理论、职业(即现在所说的技术)和实际(即现在所说的职业)3个方向。义务教育之后是高等教育,分18~20岁两年预科、20~22岁两年本科,之后为准备最高的国家学位3个阶段进行培养。报告强调每个阶段的教学组织要灵活,给学生以自由转换的余地,加强自然科学、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教学比重。报告建议,教师的培养分为四个阶段,即18岁以前的义务教育、大学预科教育、高等教育和专业或技术教育。当时,法国教育界和社会上传统势力很大,主张和拥护改革的人也没有就众多的新思想达成共识,各种观点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尤其是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还难以为如此大规模的改革提供其所需要的经费;再加上战后初期法国政坛动荡,处于一个多党政治的不稳定状态,而《计划》提出时又正值政府政策右转,对教育民主化的兴趣减弱。基于这样一些原因,这个多少有些理想主义色彩的计划最终被政府束之高阁,未能付诸实施。但是,这一改革方案充分反映了自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对教育机会均等的不懈追求,也集中体现了战前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新教育学派“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十分进步的教育改革计划。它开阔的视野和协调的措施,集中了战前流行的“统一学校”和“新教育”两种重要教育思潮的优点,既考虑结构,又重视内容、思想和方法,成为法国战后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人们称之为“从未实施却又无处不在的计划”。它的影响甚至超出了法国国界,波及到其他许多国家。
上一篇:教育问题载入新宪法下一篇:大学预科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