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新教学法运动形成

“五四”前后,蒋梦麟、陶行知等人及一些新教育社团大力宣传介绍杜威的新教育理论,影响很大,“儿童本位”的观点得到广泛重视。在教育方法上,提倡儿童自治,改变过去学生完全受管教的被动地位,设立学生自治会,布置学生自治活动的环境,搞“学校社会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责任心和自治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教学。这一时期,各种新教学方法的介绍、实验,形成热潮。其中,主要有从美国传入的“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于“五四”以后传入中国南京高等师范附小提倡最力,后在很多地方流行。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设计教学法的创立人克伯屈在上海北京等地讲演,并大力介绍,该法风行一时。30年代后,采用者逐渐减少。

道尔顿制传入中国始自1922年6月《教育杂志》刊登鲍德征《道尔顿实验室计划》一文。此后不久,一些教育期刊大量刊登译著及实验报告,道尔顿制迅即在国内传播。1922年10月,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在舒新城等人主持下,先在国文和社会常识两科进行了道尔顿制的试验。这是中国试验道尔顿制之始。此后,传到各地。1925年,试行此制的中小学达57所,至1929年,此制曾普及8省,其中北京艺文中学从1925年起坚持实验,持续10年之久。30年代后采用此制者渐少。

此外,这一时期中学教学改革还做过许多试验,如1916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向教育部提出中学第三年起分设职业科;1919年全国中学校长会提议中学实行文、实分科。这是根据中学生只有少数升学多数就业的情况提出的。以后又有选科制的倡议,并试行学分制,如1920年南京高师附中提出试行中学2/3课时用于必修课,1/3用于选修课的方案。到1922年,全国中学有9%试行选科制,有的学校还有打破学年制,按学科为单位升级的办法。此外还出现过综合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的“协动教学法”的试验。

新教学法运动虽然未取得真正的成功,但对于冲击传统教学法,对此后中国教育和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上一篇:教育独立运动兴起下一篇:罗素来华讲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