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维新运动时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官僚习气十分浓厚,学生多出身于官僚和大地主家庭,有的学生根本无心读书,把入学当做混得功名利禄的阶梯。教员中也有一些人不学无术,课程陈旧肤浅,整个学堂充满了封建思想的残余。蔡元培1917年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有针对性地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北京大学的面目焕然一新。
蔡元培首先明定大学的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曾多次阐明: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他提倡“砥砺德行”,在师生中组织“进德会”;主张不赌、不嫖、不娶妾、不做官吏、不做议员等,束身自爱,力矫颓俗,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反对封建迷信。他还提出树立“敬爱师友”的风气,师生“以诚相待,敬礼有加”,同学“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
他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办学指导思想。主张各种学说“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蔡元培认为教育上、学术上的革新必须延聘新学派、新思想的学者任教,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先后有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到校任教,但也有政治上守旧派、顽固派人物辜鸿铭、刘师培等人。理科方面,邀夏元溧任学长,有知名学者李四光、任鸿隽等人,同时对于那些学术水平低、不适合大学任教的人,不论中外教员,一律裁减。
在改革学校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方面也有新的举措。此前,北京大学一切校务都由校长等少数几个人决定,缺乏民主管理。蔡元培参照德国大学的办法,改革大学的领导体制。设立评议会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各门成立教授会,规划本门的教学工作,教授会主任由教授互选。并规定,每次会前,在北大日刊上公布开会日期、讨论内容,会后公布会议记录,以期使全校的教职员都了解学校的工作,参与学校的管理。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学校也要认真解决,并在日刊上公布答复处理结果。另外,成立学生自治会,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实行大学改制。大学预科原来年限、要求不一,改革预科定为2年,本科4年,预科隶属本科,互相衔接。调整大学专业设置,使之合理化。设文、理两科,重在文、理研究,其他法、医、农、工、商五科分为独立大学。北京大学专办文、理两科(由于某些原因,改革后的北京大学实际设文、理、法三科),偏重应用。另外采取的改革措施还包括:废“门”为“系”,分13系,设系主任;改“学年制”为“选科制”,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开放女禁;开设很多介绍新文化的课程,并设旁听生制度;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演,介绍新学说、新知识;筹设研究所,发起研究会等。
改革后的北京大学,成为新思想的摇篮,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上一篇: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下一篇:新民学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