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师范教育体系建立
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的发展,使建立正规的、培养师资的学校问题提上了日程。著名教育家,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乌申斯基于1861年发表了他起草的《师范学堂草案》,具体规划了师范学堂的设置。《草案》对设置师范学堂的地点提出的要求是:师范学堂不应设在大城市,以避免使学生受到大城市的不良影响,而应当设在生活比较简朴的小城市或农村,这样也可使教师不因在其他学校兼职而分心。学堂的招生对象主要应当是农民的孩子。学生应住校,习惯过简单、朴素、严格的生活,很好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道德教育。他们应当学习广泛的课程,包括俄语和文学、算术、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农业和医学方面的知识)。教育类课程应占重要地位,如心理学、教育学和初等教育教学法。此外,学生还应当学习带表情地朗读,能写一手优美的字,能唱歌、绘画和制图等。《草案》十分重视教育实习,每所师范学堂都应当设自己的实习学校,并与附近的一些学校建立固定联系,以便让学生在那里进行教育实习,也可让毕业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作为见习教师在这些学校工作一年。《草案》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师范学堂应当与毕业生保持联系,对他们从事的教师工作予以支持,包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寄送教材、书籍等;同时它还应当是区的教育中心,为感兴趣的人士组织讲习班,举办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公开讲座。
许多地方照此《草案》办起了地方师范学校,较为有名的是19世纪70年代开办的圣彼得堡四年制地方师范学校。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也在俄国西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建立第一批师范学堂,并于70年代开始限制地方师范学校的开办,以加强对师资培养的控制。1870年政府颁布了《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师范学堂为三年制,主要招收五年制的两级初等学校的毕业生。设置的课程有神学、俄语和文学、数学、自然、物理、地理、历史、图画、唱歌、教育学、初等教育教学法、教育实习。有的学堂还开设手工和农艺。与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相比,师范学堂传授的基础知识较少。学堂设有学生宿舍,大多数学生可享受助学金。
除师范学堂外,女子中学附设的8年级师范班也培养了部分初等学校女教师。它与师范学堂相比,传授的基础知识较强,但受到的教育训练较少。七年制的女子教会学校和六年制城市学校附设的一至二年制的师范班也培养了部分小学教师。
为了培养城市学校的师资,还成立了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实施中等师范教育,招收师范学堂、城市学校和城市学校师范班的毕业生。与师范学堂一样,师范专科学校重视教育学和教学法的教学,授予学生的基础知识也不如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学生可享受助学金,但毕业生不得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为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培养师资、实施高等师范教育的师范学院则建立得更早一些。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是莫斯科大学附属师范学堂,建于1779年。当时是为莫斯科大学的几所附属中学和贵族寄宿学校培养师资,1804年改为三年制师范学院。
俄国在19世纪下半期形成的这种比较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基本保留了下来。
上一篇: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出版下一篇:俄国教育出现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