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师范学校成立
大革命时期,当巴黎大学及外省的学院被关闭之后,在新大学一时无法开办,而各地普遍急需大批教师和科学干部的情况下,国民公会委员拉卡纳尔提议创办国立师范学校,培养革命政权所需要的人才,以唤起民众,不让无知的暗流侵扰整个社会。1794年10月30日,国民公会通过决议,由国家在巴黎开办一所师范学校。根据该决议规定,师范学校面向全国招收学生,传播教学艺术;各地每20000名居民推举一名24岁以上的优秀候选生,经国家公共教育委员会从中挑选,录取者由国家发放师范生助学金;学生在校培训4个月,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开办一所师范学校。此决议发布后,只经过短时间的筹备,1795年1月20日,巴黎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学校创办初期,聘请了一批知名学者和教授任教。他们很快将科学引进教学,加之学生都是各地选送的优秀人才,因此,师范学校一开始就显示出与旧大学不同。然而,学校开办不久,热月党人发动“热月政变”,雅各宾派被推翻。成立刚几个月的师范学校被勒令关闭。该校的创办展示了法国师范教育的雏形,并确立了这一教育的基本原则——公立性质。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在建立帝国大学时决定恢复师范学校。1810年,师范学校开始恢复。按照规定,起初该校附属巴黎文理学院,后来才独立。根据帝国大学关于师范学校条例规定,该校改组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教育机构,至少应招收300名男生,接受从事文学、科学教学艺术的教育。学习期限为2年。起初师范学校实行推荐制,各省推举3名学生,巴黎地区为48名。被推荐者应是道德品质高尚,有爱国心,并具有管理和教学才能的优秀人才。后来改为通过考试招收学生,择优录取。学习期间,学生可到法兰西学院、巴黎理工学校和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学习有关课程。毕业时,根据入学时签订的合同,被派到由国家指定的学校,至少连续任教10年。这一规定保留至今。1845年12月,国家将该校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1847年11月,该校由原校址(路易大帝中学)迁往拉丁区的于尔姆街45号。1903年1月,巴黎高师与巴黎大学合并。1962年,政府颁布法令,规定该校为“高等教育机构”,成为闻名遐迩的于尔姆男子高等师范学校。第三共和国(1870~1940)初期,女子中等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根据1881年7月26日的有关法令创办了塞夫勒(Sèvres)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是女子中学教师。德军入侵时,学校迁到巴黎儒尔丹大街48号。1936年,塞夫勒女子高师亦与巴黎大学建立联系。人们常说的“巴黎高师”,实际上是于尔姆男子高师和塞夫勒女子高师的统称。与其他大学和大学校不同,这两所师范学校只设文、理两科,开设的课程与中学相对应。文科设有文学、文法、哲学、历史、地理和现代语言等;理科设有数学、物理和自然科学等。四年制。招收文、理科预备班学生。入学考试难度大,录取严格。师范学校本身不颁发文凭和学位。新生进校注册后,第一、二年主要到巴黎大学和其他大学校听课和选修课程,并参加考试,以取得大学学士(1icence)和硕士(maîtrise)文凭。校内开设讲座和一些补充性课程。第三年准备参加中等教育教师资格的国家考试,包括中等教育职业能力证书、中等技术教育职业能力证书或会考教师资格。第四年,视其情况而定,或去国外学习(从事语言教学者)或实习,或经校长同意撰写博士论文,或准备参加国立行政学校、国立文献学校的入学竞试,录取后,可作为见习公务员。200多年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培养方式,重视学生禀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其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掌握研究方法和评论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责任感,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该校培养了大批颇有建树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学生有着广阔的出路,遍及法国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
上一篇:《多努教育法》颁布下一篇:首次举办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