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理欲之辩

中国古代关于天理人欲的论辩。《礼记·乐记》主张“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之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则穷人欲者也。”最先把理欲作为对立范畴提出。到了宋代,理学家们把“天理”这一范畴作为宇宙的根本之后,理欲之辩就成为哲学和伦理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宋明理学家们把伦理纲常上升为天理,提出“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宋程颐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朱熹说:“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卷十三)明王守仁说:“何者为天理?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传习录》上以“良知”为天理。都强调理欲的对立,主张用道德伦理规范来限制超过名分的物质生活欲求。宋代事功学派叶适、陈亮则反对禁欲,提倡事功。他们认为“天理”和“人欲”不可分,“人欲”适度即“天理”。明清之际王夫之说,“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反对“离欲而别为理”(《读四书大全说》)。清戴震则认为“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是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斥责理学“以理杀人”,强调“天理”和“人欲”相统一,认为理在欲中,理就是欲发挥得恰到好处时的标准或尺度,因此应当以理导欲,达情遂欲。

上一篇:群己之辩下一篇:“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制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