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
书籍: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通过读书或观察事物而获得知识谓学;在获得初步观感知识的基础上,再思考分析问题谓思。孔子在认知问题上使用的一对范畴,两者之间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都是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已懂得人有思考能力,孟子就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如果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人惘惘然无所适从的地步。因为学习中虽然占有一些文献资料或感性知识,如不经过消化理解,将之条理化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所得到的仅为浮浅和零碎知识,收获是不大的。相反,如果不认真学习而整日苦思空想,徒然使人精神疲殆。孔子也曾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是“思”的前提,先要有广博的学识,再经过独立思考,即是切问近思,这是为学的程序。《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揭于白鹿洞学者,列称“为学之序”,正是说明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学与思结合的思想,既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又是教育学的教学方法。两者的关系,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则危而不安。”王夫之则明确提出:“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他认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四书训义》卷六)这说明了学与思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