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对于鬼神所持态度的一种表述。殷、周以来,鬼神观念为一般人所认可,但“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当子路追问怎样事奉鬼神时,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重人事而轻鬼神。子路再问死是怎么回事时,他仍含糊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不做明确回答。孔子看重祭祀,但不赞成乱行祭祀。他称赞禹时说:“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又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既肯定禹对鬼神的孝敬,又说应该祭祀的鬼神方能祭祀,可见他承认鬼神的存在。然而孔子主张祭祀鬼神,主要是想通过祭祀仪式,教育人们去追念先祖的功德。所谓“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同上),为的是要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的目的,即是通过对祖先的祭礼提倡孝道,对人民的宗法伦理观念起到教化作用。

由于孔子把祭鬼神只是看做教化人民的工具,所以并不认真计较它实质性的有无。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祭神的时候,就像神真在面前,要表示出虔诚态度。两个“如”字,对鬼神存在表示了一定的怀疑。即如“乡人傩”,在举行迎神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于阼阶”(《论语·乡党》),至于“神”的有无,孔子并不深究。所以在樊迟问怎么才算知(智)时,孔子回答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对鬼神既要表示尊敬,但也不能讲得太过逼真,这就可以说是“智”了。

孔子对鬼神的含糊观念,所谓“敬鬼神而远之”,“祭神如神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既非有神论,也非无神论的两可之辞,却成为儒家鬼神观的思想基调。

上一篇:正名 下一篇:为政以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