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
书籍: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孟子关于心性修养的范畴。性,本指人性,这里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根本特征;命,指不可抗拒的客观决定力量。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根本善,乃性所固有,非本来无有而勉强练成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反过来,口好味,耳好声,目好色,虽是人生而俱有的本能,但非人之所以为人者,故不得谓为人之性。所以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性和命的区别在哪里呢?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可见性与命的区别在“求在内者”与“求在外者”。声色味臭等物质欲利的追求,是求在外者,而仁义礼智等德性,是求在内者。在这基础上,他把前者归之于命,虽然他也承认这也是性,但却“不谓性也”。后者因为是天赋的,所以也算是“命”,但“不谓命也”。孟子强调性、命的不同,是要求人们对仁义礼智等善性尽心修养,对耳目声色等物质欲利要安分顺命,不可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