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可以为尧舜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伦理思想的命题。孟子极其推崇尧舜,将其视为古代圣王的代表,是儒家政治思想、道德理想立论的历史根据。孟子在游说诸侯的时候自称:“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孟子·公孙丑下》)“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下》),在当时已著称于世。但是,孟子并未神化尧舜,而是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同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尧舜与人同耳”。孟子根据古代的传说,发了许多关于“尧舜之道”的议论,阐述尧舜德行及禅让之事,其目的是为了将尧舜树立为行仁政、王道的楷模,为其在政治上法先王寻求根据。如《孟子·离娄上》云:“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王天下。”“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行仁政就是为不为,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孟子这一命题,在当时政治意义是很明显的。此外,孟子还认为尧舜的一切德行都体现人的自然为仁的本性,如《孟子·尽心上》所云:“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指出:“舜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还认为作为君子不必忧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应忧患自己的德行不如尧舜,因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同上)这样,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不仅树立一个共同的道德理想的目标,而且为道德修养面前人人平等之论开了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