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凿度》

易纬篇目之一。《乾凿度》在《易传·系辞》基础上,对易理、易象、易数均有阐发,并利用易数敷衍出一套人主受命的推步之术。其说《易》不乏新见,而宣扬推步之术则是糟粕。东汉郑玄、魏宋均曾分别为之作注,今存辑本主要为郑玄注。

易理 《乾凿度》首次提出易有三义说:“《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为道包龠。”易,变易,不易,《易》统此三德,天地之道囊括无遗。易,不烦不扰,淡泊不失,郑玄注作“寂然无为”,以后易家以无为则简,故易即简易。变易,谓天地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相易等变动不居之义。不易,谓天地定位,君南臣北、上下尊卑之位等不可变更之义。《易》一而含三义,对后世说《易》影响甚大。此外,《乾凿度》还提出不少在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命题,如“乾坤相并俱生”,认为“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乾阳坤阴“并活而交错行”,万物乃得有生,充分注意到矛盾的普遍性。

易象 ①全《易》之象模拟宇宙的发生与衍进过程。在宇宙产生之前,有一个无气的太易阶段,郑玄注太易为“有理未形”。但《易》始于太极。太极经历气始之太初、形始之太始,质始之太素,而成炁(气)形质具且不相离之浑沦体。浑沦体的分解产生天地、四象、万物。郑玄认为,太易为无,太极为有。“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入有,圣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曰太易。”(《易纬·乾坤凿度》郑注)既然太易寂然无物,太初之元气如何产生呢?他认为“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同上)。又《乾凿度》在解释六十四卦分上下篇时认为,《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上篇三十卦象阳,下篇三十四卦象阴。上篇尊乾坤为始,运日月阴阳之动,万物成始成终之变,故终之以坎离。下篇咸恒相感为人伦之始,以明戒、慎、存三道,而终之以既济未济。上述诸说对宋代理学家说《易》有很大影响。②八卦的卦象与方位。震东方值二月,巽东南值四月,离南方值五月,坤西南值六月,兑西方值八月,乾西北值十月,坎北方值十一月,艮东北值十二月。以八卦配八方,其数备;以八卦值十二月,其数不足。于是“艮渐正月,巽渐三月,坤渐七月,乾渐九月”。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二至二分,各值一个月;乾坤艮巽为四维卦,各值两个月。这种分值配合,是以卦气说为基础的。还有一种配值法是以八卦配五常:震东方配仁,离南方配礼,兑西方配义,坎北方配信,乾坤艮巽在四维中央,配智。这种配置,意在说明人伦道德的先验性。

易数 ①认为大衍之数,含日十干,辰十二支,星二十八宿,“凡五十所以大阂物而出之者也”。②认为大衍之数与太极衍化密切相关。太易变而为一,即为太初;一变而为七,即为太始,七变而为九,即为太素。以此相推,则太易复变为二,二变为六,六变为八,则与一、七、九之变相协调。郑玄认为,太素备此四数,则炁形质具备,“于是清轻上而为天,重浊下而为地,于是而开阖也。天地之与乾坤、气形之与质,本同时如表里耳”。③以九宫数含阴阳进退之象。阳动而进,阴动而退,“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宋代刘牧、李觏称此为河图,朱熹称之为洛书。此外,《乾凿度》还利用易数宣扬人主即位推步之术,以太岁纪岁,76岁为一纪,20纪为一部首。以一部首之岁数乘以12月19分月之7,得一部首之总月数,再乘以29日81分日之42,得一部首之总日数。然后配以卦爻策诸数相乘除,以与《易》一大周律历相得,并按当位消息卦之纯与不纯,断定即位人主属帝属王,或属君子庸人小人之类。这一套推算,大体依以往帝王世纪杜撰而成,前无准验,后无确征,纯属骗人的糟粕,但客观上宣传了“易姓而王”的思想,对人主有一定的威摄作用。

上一篇:太易 下一篇:谶纬之学
分享到: